并殖吸虫后尾蚴膜反应 检查结果
并殖吸虫病(又称肺吸虫病)是由吸虫纲的并殖吸虫引起。并殖吸虫的种类较多,在我国致病虫种主要有卫氏并殖吸虫和斯氏狸殖吸虫。人分别是卫氏并殖吸虫和斯氏并殖吸虫的适宜宿主和非适宜宿主,囊蚴感染人体后,卫氏并殖吸虫经童虫发育为成虫;而斯氏并殖吸虫则发育滞留于童虫阶段,因而前者主要引起肺型并殖吸虫病,后者主要引起皮下型并殖吸虫病。并殖吸虫病常累及肺、脑、肝、皮肤等多个器官,症状较复杂。并殖吸虫具有虫种(株)和期间共有的和特异的抗原成分,应用其共有的抗原成分利于并殖吸虫病的诊断,例如2种并殖吸虫抗原可相互取代用于检测不同种并殖吸虫病;用特异的抗原成分则可作进一步的鉴别虫种或期。用并殖吸虫粗抗原检测血清中的特异抗体时,与血吸虫病和肝吸虫病出现交叉反应,用不同纯化的抗原可减少或消除此交叉反应。动物实验结果表明,适宜宿主于感染后10d,血清中首先出现抗囊尾蚴的抗体,以后滴度渐上升,至30~80d一直处于高峰,90d后渐趋降低持续于低水平;而针对成虫的抗体,最早于感染后40d出现,至80d滴度达高峰,90~100d时下降,并长期保持低水平而略有升降。在非适宜宿主中,于感染后15d出现抗囊蚴抗体,以后滴度不断上升,到80d时达高峰,以后一直处于高滴度抗体水平;但对成虫的抗体反应却很弱,且出现较迟。
并殖吸虫病患者经有效治疗后,在第1~2个月之间,抗体水平有增加趋势,在第3~6个月之间,抗体下降。
正常值
阴性反应:后尾蚴体表周围无反应。
临床意义
检测阳性率为76.47%~88%,与血吸虫病人(7%)和肝吸虫病人有明显的交叉反应,可用于早期诊断。
相关检查
[*]血吸虫尾蚴膜反应
[*]血吸虫胶乳凝集试验
[*]血吸虫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血吸虫间接血凝试验
[*]血吸虫皮内试验
[*]血吸虫斑点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相关疾病
[*]脑血吸虫病
[*]肺血吸虫病
[*]内脏血吸虫炎
[*]血吸虫尾蚴性皮炎
[*]血吸虫病
[*]泌尿生殖系血吸虫病
[*]血吸虫肠病
[*]脑型血吸虫病
[*]外阴血吸虫病
[*]阴道血吸虫病
[*]血吸虫病与肝胆疾病
[*]埃及血吸虫病
[*]日本血吸虫病
[*]尾蚴性皮炎
[*]湄公血吸虫病
[*]间插血吸虫病
相关症状
[*]腹水
[*]消瘦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