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胰腺腺泡抗体(PAB) 检查结果
抗胰腺腺泡抗体(PAB)对溃疡性结肠炎和克罗恩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有一定的价值。抗胰腺腺泡抗体临床上常用间接免疫荧光法测定。
间接免疫荧光法实验原理:将荧光素标记在相应的抗体上,直接与相应抗原反应。
第一步,用未知未标记的抗体(待检标本)加到已知抗原标本上,在湿盒中37℃保温30min,使抗原抗体充分结合,然后洗涤,除去未结合的抗体。
第二步,加上荧光标记的抗球蛋白抗体或抗IgG、IgM抗体。如果第一步发生了抗原抗体反应,标记的抗球蛋白抗体就会和已结合抗原的抗体进一步结合,从而可鉴定未知抗体。
正常值
间接免疫荧光法:阴性. (注:具体参考值请根据各实验室而定。)
临床意义
阳性: 1、高滴度的抗胰腺腺泡抗体主要见于克罗恩病,发生率为39%,抗体主要为IgG和IgA。胰腺炎患者可出现抗胰腺腺泡抗体,但是滴度较低。 2、抗胰腺腺泡抗体阳性的克罗恩病患者较该抗体阴性的患者易发生胰腺外分泌功能损害。 3、此抗体与抗中性粒细胞抗体同时测定时,克罗恩病诊断准确性可从39%提高到43%。
相关检查
[*]胰腺特异性抗原(PaA)
[*]胰蛋白酶
[*]粪糜蛋白酶
[*]胰多肽
[*]胰泌素
[*]尿淀粉酶(UAMY)
相关疾病
[*]急性出血坏死型胰腺炎
[*]急性胰腺炎
[*]慢性胰腺炎
[*]克罗恩病
[*]小儿急性胰腺炎
[*]胰腺囊性纤维性变
[*]结节性脂肪坏死
相关症状
[*]胰腺功能不足
[*]腹痛
[*]恶心与呕吐
[*]腹泻
[*]发热
[*]腹胀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