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蓝蛋白 检查结果
<div class="post-body"><div class="post-jiancha">铜蓝蛋白
[*]尿铜蓝蛋白
[*]血浆铜蓝蛋白(CP)
铜蓝蛋白又称铜氧化酶,是一种含铜的&alpha;2-糖蛋白,分子量约为150kD,电泳位置在&alpha;1和&alpha;2-球蛋白之间(一般把它划为&alpha;2球蛋白)。1分子铜蓝蛋白与8个铜原子结合,血清中约90%的铜原子与铜蓝蛋白结合。一般认为铜蓝蛋白由肝脏合成,一部分由胆道排泄,尿中含量甚微。
正常值
0.21~0.53g/L,新生儿较高,至14岁时降至正常水平。
临床意义
(1)诊断肝豆状核变性:患病时铜蓝蛋白显著降低,可能由于铜过高地沉积于肝及基底核或是铜蓝蛋白合成障碍所致。 (2)慢性肝炎和肝硬化时铜蓝蛋白的变化规律尚无一致看法,从理论上讲,肝细胞受损害时血中浓度应降低,但RUSSO等测定54例慢性活动性肝病患者血清铜蓝蛋白无一例降低,反而有近一半病例升高,与肝豆状核变性时截然不同。 (3)有助于鉴别肝硬化和肝癌,原发性肝癌时血清铜蓝蛋白高于正常的几率为>8.3%,肝硬化时高于正常的几率为12.6%。 (4)其他:重症感染、贫血时升高;妊娠、口服雌性激素或某些避孕药,胆道梗阻时也可增高;肾病综合征和营养不良时常降低。
[*]铜蓝蛋白
相关检查
[*]尿铜(Cu)
[*]尿铜蓝蛋白
[*]肝、胆、胰、脾的MRI检查
[*]核磁共振成像(MRI)
[*]肝病四项
[*]乙肝两对半(定量)
相关疾病
[*]胆汁性肝硬化
[*]老年人肝硬化
[*]营养不良性肝硬化
[*]心原性肝硬化
[*]妊娠合并肝硬化
[*]小儿肝硬化
[*]药物性肝硬化
[*]肝硬化性肾损害
[*]肝硬化
[*]先天性梅毒性肝硬化
[*]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
相关症状
[*]肝豆状核变性
[*]黄疸
[*]消瘦
[*]血清铜氧化酶吸光度降低
[*]消化不良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