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erdinand 发表于 2022-11-27 05:34:07

黄连汤

《妇人大全良方》黄连汤

治妊娠子烦,口干不得卧。黄连汤。
黄连(去须)
上为细末,每服一钱,粥饮调下。酒蒸黄连丸亦妙。
治妊娠心烦热不止。
葱白(一握) 豉(二合)
上以水二大盏,煎取一盏半,去滓,温分三服。
引用:《妇人大全良方》黄连汤
下载:《妇人大全良方》chm pdf 电子书 


《备急千金要方》黄连汤

治赤白痢方。
黄连 黄柏 干姜 石榴皮 阿胶(各三两) 当归(二两) 甘草(一两)
上七味 咀,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分三服。
引用:《备急千金要方》黄连汤
下载:《备急千金要方》chm pdf 电子书 


《仁术便览》黄连汤

治便血。腹中不痛,谓之湿毒下血。
黄连 当归(各五钱) 甘草(炙,一钱半)
空心,水煎服。
引用:《仁术便览》黄连汤
下载:《仁术便览》chm pdf 电子书 


《删补名医方论》黄连汤

治伤寒胸中有热,胃中有邪气,腹中痛欲呕吐者。
黄连(三两) 干姜(三两) 甘草(三两) 人参(二两) 桂枝(三两) 半夏(半升) 大枣(十二枚)
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夜二服。
【集注】程应旄曰∶热在胸中,有烦躁郁闷之证可知。胃中反有邪气,以寒邪被格在下故也。此证寒热俱有,较之大青龙之寒热,已向近里一层,故其证不见之表里际,而只见之上下际。腹中痛者,阴邪在胃而寒乃独治于下也。欲呕吐者,阳邪在胸、而热乃独治于上也。此为上下相格治法,亦寒热并施,而辛寒易以苦寒,辛热加以苦热,更以人参、半夏以补宣中气,升降阴阳。自此条而互及泻心诸汤,皆其法也。
成无己曰∶湿家下后,舌上如苔者,以丹田有热,胸中有寒,是邪气入里而为下热上寒也。此伤寒传里而为下寒上热也。
喻昌曰∶阴阳悖逆,皆当和解法。
引用:《删补名医方论》黄连汤
下载:《删补名医方论》chm pdf 电子书 


《时方妙用》黄连汤

黄连 炙草 干姜 桂枝(各一钱五分) 人参(一钱) 半夏(二钱) 大枣(二粒)
水二杯.煎七分.温服.
引用:《时方妙用》黄连汤
下载:《时方妙用》chm pdf 电子书 


《汤头歌诀》黄连汤

(仲景)内用干姜,半夏人参甘草藏。更用桂枝兼大枣,寒热平调呕痛忘。〔黄连(炒)、干姜(炮)、甘草、桂枝各三两,人参二两,半夏半升,大枣十二枚,治胸中有热而欲呕,胃中有寒而作痛,或丹田有热,胸中有寒者,仲景亦用此汤。按∶此汤与小柴胡汤同意,以桂枝易柴胡,黄连易黄芩,以干姜易生姜,余药同,皆是和解之意。但小柴胡汤属少阳药,此汤
引用:《汤头歌诀》黄连汤
下载:《汤头歌诀》chm pdf 电子书 


《退思集类方歌注》黄连汤

治伤寒胸中有热,胃中有邪,腹中痛,欲呕吐者。湿家下之,丹田有热,胸中有寒上如胎亦主之。
黄连 干姜 炙草 桂枝(各三两) 人参(二两) 半夏(半升) 枣(十二枚) 水一斗,煮取
黄连汤内用干姜,半夏人参甘草藏,更入桂枝兼大枣,寒热平调上下匡。(证因上下相格,
因胃
胃气
其入
降和
胎者


上寒下热,皆可治之也。)表里之邪柴芩使,上下之邪连桂当。(表里之邪则用柴胡、黄芩,上下之邪则用桂枝、黄连,表里之邪则用生姜辛以散之,上下之邪则用干姜辣以开之,仲景大法灼然矣。)又与泻心汤法似,(诸泻心法,皆治心胃之间寒热不调,全属里证;此方以黄芩易桂枝,去泻心之名,而曰黄连汤,乃表邪尚有一分未尽,胃中邪气尚当外达,故加桂枝一味,以和表里,则意无不到矣。)后人比类好推详。(“比类”二字,最为医家之要旨,如泻心汤、黄连汤皆柴胡之变法,而一味转旋,便治证各异,故不知比类,则不能尽方之变,又乌能尽病情之变哉!)
引用:《退思集类方歌注》黄连汤
下载:《退思集类方歌注》chm pdf 电子书 


《医方考》黄连汤

黄连(去毛,炒) 干姜(炒) 桂枝(炒) 甘草(各三两) 人参(二两) 半夏(半升) 大
伤寒胸中有热而欲呕,胃中有寒而作痛者,与此汤以升降阴阳。
黄连之苦,以泄上热而降阳;姜、桂、半夏之辛,以散中寒而升阴;人参、甘草、大枣之甘,可缓中急而益胃。是方也;以黄连之寒,佐以姜、桂之辛,则寒者不滞;以姜、桂之热,君以黄连之苦,则热者不燥。寒热之相用,犹奇正之相倚耳。况夫人参、甘草之益胃,又所以宰中而建招摇矣乎!
引用:《医方考》黄连汤
下载:《医方考》chm pdf 电子书 


《医方论》黄连汤

黄连(炒) 干姜(炒) 桂枝 甘草三两 人参二两 半夏半升 大枣十二枚
变姜连泻心之法而为升降阴阳之法。寒热并用,补散兼行,和法之最佳者。
引用:《医方论》黄连汤
下载:《医方论》chm pdf 电子书 


《伤寒括要》黄连汤

黄连 甘草 干姜 桂枝 人参 半夏 大枣
胸中有热.胃中有邪气.腹痛欲呕吐.此方主之. 邪气传里.下寒上热.夫胃中有邪.则阴阳不交.阴不得升.而独治于下.为下寒而腹痛.阳不得降.而独治于上.为上热而呕吐.上热者泄之以苦.黄连之职也.下寒者.散之以辛.姜桂半夏之任也.脾欲缓急食甘以缓之.人参甘枣之用.其在斯乎.
引用:《伤寒括要》黄连汤
下载:《伤寒括要》chm pdf 电子书 


《伤寒论》黄连汤

黄连(味苦寒) 甘草(炙,味甘平) 干姜(味辛热) 桂枝(去皮,味辛热)各三两 人参二两(味甘温) 半夏半升(洗,味辛温) 大枣十二枚(掰,味甘温)
右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夜二服。
伤寒八九日,风湿相搏,身体疼烦,不能自转侧,不呕不渴,脉浮虚而涩者,桂枝附子汤主之。
若其人大便硬(一云:脐下心下硬),小便自利者,去桂枝加白术汤主之。
引用:《伤寒论》黄连汤方
下载:《伤寒论》chm pdf 电子书 


《伤寒寻源》黄连汤

黄连 甘草(炙) 干姜 桂枝(各三两去皮) 人参(二两) 半夏(半升洗) 大枣(十二枚擘)
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夜二服.
伤寒胸中有热.胃中有邪气.腹中痛.欲呕吐者.黄连汤主之.按胸中有热.则阳邪格于上.故欲呕吐.胃中有邪气.则阴邪格于下.故腹中痛.腹中痛.欲下而不得下也.欲呕吐.欲吐而仍不得吐也.上热下寒.法当和解.方用黄连泻胸热.干姜散胃寒.复以半夏宽中而开结.佐以桂枝通阳而化阴.然上征下夺.宜从中治.故用人参甘草大枣.创建中气.而上下之邪.各随所主之药而分解.此泻心之变方.而又与泻心之取义不同.
引用:《伤寒寻源》黄连汤
下载:《伤寒寻源》chm pdf 电子书 


《伤寒杂病论》黄连汤

黄连三两 甘草三两(炙) 干姜三两 桂枝三两 人参二两半夏 半升(洗) 大枣十二枚(劈)
右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夜三服。
伤寒,脉浮滑,此以里有热,表无寒也,白虎汤主之。
引用:《伤寒杂病论》黄连汤方
下载:《伤寒杂病论》chm pdf 电子书 


《目经大成》黄连汤

黄连 干姜 桂枝 甘草 人参 半夏 大枣
胸中有热欲呕,胃中有寒作痛,与此汤而愈者,黄连之苦佐以半夏之辛,则苦从辛化,寒者不滞,可以泄上热;姜、桂之温和以参、草之甘,则温从甘缓,热者不燥,可以散中寒。寒热之相用,犹兵法奇正之相倚也。况大枣益胃,又所以热中而靖招摇矣。若早下误下,胸满不痛,渐成痞气,去桂枝,换黄芩,盖病在表,早下误下皆逆矣。下而虚其中,表邪乘之,则阴阳不通如痞象,故曰痞。邪正相搏,抑郁心肺,必烦躁肠鸣、干呕或泄利、谷不化。论因固属虚,见症如斯,虚亦成实尔。故须出桂入芩,从其部而泻之。假无热,只自虚而痞,当塞因塞用,补阵热阵选方,芩连俱用不着。
诗曰∶黄连癖干姜,甘草爱肉桂,偏是枣强人,半夏为知契。
引用:《目经大成》黄连汤
下载:《目经大成》chm pdf 电子书 


《增订叶评伤暑全书》黄连汤

治胸上有热,胃中有邪气,腹痛欲呕吐者。
黄连(一钱) 甘草(一钱) 干姜(一钱) 人参(五分) 桂枝(三分) 半夏(五分) 大枣(一枚)
引用:《增订叶评伤暑全书》黄连汤
下载:《增订叶评伤暑全书》chm pdf 电子书 


《医宗金鉴》黄连汤

治伤寒胸中有热,胃中有邪气,腹中痛欲呕吐者。
黄连三两 干姜三两 甘草三两 人参二两 桂枝三两 半夏半升 大枣十二枚,,右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夜二服。
【集注】程应旄曰:热在胸中,有烦躁郁闷之证可知。胃中反有邪气,以寒邪被格在下故也。此证寒热俱有,较之大青龙之寒热,已向近里一层,故其证不见之表里际,而只见之上下际。腹中痛者,阴邪在胃而寒乃独治于下也。欲呕吐者,阳邪在胸,而热乃独治于上也。此为上下相格治法,亦寒热并施,而辛寒易以苦寒,辛热加以苦热,更以人参,半夏以补宣中气,升降阴阳。自此条而互及泻心诸汤,皆其法也。成无己曰:湿家下后,舌上如胎者,以丹田有热,胸中有寒,是邪气入里而为下热上寒也。此伤寒传里而为下寒上热也。喻昌曰:阴阳悖逆,皆当和解法。
引用:《医宗金鉴》黄连汤
下载:《医宗金鉴》chm pdf 电子书 


《医宗金鉴》黄连汤

黄连三两甘草(炙)三两干姜三两人参二两桂枝三两半夏(洗)半升大枣(擘)十二枚
右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温服,昼三夜二。
【方解】
伤寒邪气入里,因人藏气素有之寒热而化病。如阳明病,□满不大便而呕,舌上白苔者,以小柴胡汤,及太阳病下之里虚懊□,舌上如苔者,以栀子豉汤之类,是随胸中有寒,丹田有热化者也。此则随胃中有寒,胸中有热而化,腹中痛欲呕吐,故以是方
主之。君黄连以清胃中之热,臣干姜以温胃中之寒,半夏降逆,佐黄连呕吐可止,人参补中,佐干姜腹痛可除,桂枝所以安外,大枣所以培中也。然此汤寒温不一,甘苦并投,故必加甘草协和诸药。此为阴阳相格,寒热并施之治法也。

太阳病,十日以去,脉浮细而嗜卧者,外已解也。设胸满□痛者,与小柴胡汤;脉但浮者,与麻黄汤。
【注】
太阳病十日以上无他证,脉浮细而嗜卧者,外邪已解,不须药也。设有胸满□痛等证,则知少阳之外邪未解,故与小柴胡汤和之。若脉但浮不细,而有头痛发热恶寒无汗等证,则仍是太阳之外邪未解,当与麻黄汤汗之。
【按】
论中脉浮细,太阳少阳脉也;脉弦细,少阳脉也;脉沉细,少阴脉也。脉浮细,身热嗜卧者,阳也;脉沉细,身无热嗜卧者,阴也;脉缓细,身和嗜卧者已解也。是皆不可不察也。
【集注】
王肯堂曰:此条当是太阳、少阳合病。胸满虽同,而脉浮细嗜卧,则为表邪已解,□
痛为少阳有邪,故与小柴胡汤。若脉但浮者,又当先治太阳也,故与麻黄汤。此是设为变通之言,非为服柴胡而脉浮也。

伤寒发热,汗出不解,心中痞□,呕吐而下利者,大柴胡汤主之。
【按】
下利之「下」字,当是「不」字,若是「下」字,岂有上吐下利,而以大柴胡汤下之之理乎?
【注】
伤寒发热汗出不解,表尚未已也;心中痞□大便不利,里病又急矣。呕吐,少阳、阳明兼有之证也。少阳、阳明两急,心中热结成痞,故以大柴胡汤,外解少阳发热未尽之表,内攻阳明成实痞□之里也。
【按】
太阳病发热汗出不解,心下痞□,下利不呕吐者,此表里俱虚,桂枝人参汤证也。若呕吐不利者,此表里俱实,大柴胡汤证也。彼则脉微弱,此则脉必有力也。

太阳病,过经十余日,反二、三下之,后四、五日,柴胡证仍在者,先与小柴胡汤。
呕不止,心下急,郁郁微烦者,为未解也,与大柴胡汤下之则愈。
【注】
太阳病传过三阳之经十余日,医不随经施治,反二、三下之,未致变逆,后四、五日,惟见少阳寒热往来之柴胡证仍在者,宜先与小柴胡汤解表和里。如或不愈,其呕不止,心下满急,郁郁微烦,此为少阳表里均未解也,与大柴胡汤下之,攻里和表,自可愈也。
【集注】
方有执曰:过经与坏病同,不知何逆,而二、三下之,适所以致逆,故曰:反也。下而又下,阳明虽未伤,而少阳亦未除,故曰:柴胡证仍在也。呕不止,郁郁微烦,乃邪扰二阳,故曰:未解也。
程知曰:此言过经误下,有用大小柴胡两解法也。盖其人之邪,因屡下而深入,若表证未罢,必先用小柴胡和其半表,而后可兼攻其里也。
程应旄曰:此条与阳明经呕多,虽有阳明证不可下之条,细细酌量,阳明证呕在上,而邪亦在膈之上,未入府,故不可下;此条呕不止,心下急,乃邪在膈之下,已属胃,乃可下也。可下不可下,此等处最不容误也。
林澜曰:呕不止,则半表里证犹在,然心下急,郁郁微烦,必中有燥屎也,非下除之不可,故以大柴胡兼而行之。
引用:《医宗金鉴》黄连汤方
下载:《医宗金鉴》chm pdf 电子书 


《圆运动的古中医学》黄连汤

黄连 干姜 人参 炙草 大枣 半夏 桂枝
腹中痛,欲呕吐。欲呕吐为胸中有热,腹中痛为胃中有寒。上热中寒中气之虚。黄连清热,干姜温寒,参枣炙草补中气,半夏降胃阴以收热,桂枝达肝阳以散寒,寒热不调,故名邪气。
引用:《圆运动的古中医学》黄连汤
下载:《圆运动的古中医学》chm pdf 电子书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黄连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