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枣汤
《备急千金要方》十枣汤夫有支饮家,咳烦胸中痛者,不卒死,至一百日一岁可与此方。
大枣(十枚) 大戟 甘遂 芫花(等分)
上大戟、甘遂、芫花捣为末,以水一斗五合,煮枣取八合,去滓,纳药末,强者一钱匕,羸者半匕,顿服。平旦服而不下者,明旦更加半匕。下后自补养。咳而引胁下痛,亦十枣汤主之。
引用:《备急千金要方》十枣汤
下载:《备急千金要方》chm pdf 电子书
《备急千金要方》十枣汤
治病悬饮者,若下后不可与也。凡上气汗出而咳者,此悬饮也。(方见本卷咳
引用:《备急千金要方》十枣汤
下载:《备急千金要方》chm pdf 电子书
《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十枣汤
治悬饮,咳唾引胁下痛。又治支饮,咳烦胸中痛,至百日一岁,其脉弦者。
芫花(微炒) 甘遂 大戟(炒)
上等分为末。水一盏半,枣十个,煎至八分,去枣调药,壮人一钱,羸人半钱,平旦温服;不下者,次日更加半钱。下后糜粥自养;若已下,不可与之。
引用:《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十枣汤
下载:《三因极一病证方论》chm pdf 电子书
《删补名医方论》十枣汤
治太阳中风表解, 汗出而不恶寒,里有水气,小便不利,呕逆短气,心下至胁痞满硬痛者。此治水之急方也。
大枣(擘,十枚) 甘遂 大戟 芫花(熬,各等分)
上三味,各别捣为散,以水一升半,先煮大枣肥者十枚,取八合,去滓,内药末,强人一钱,羸人服半钱,平旦温服。若下少病不除者,明日再服,加半钱。得快下后,糜粥自养。
【集注】柯琴曰∶仲景治水之方,种种不同,此其最峻者也。凡水气为患,或喘或咳,或悸或噎,或吐或利,病在一处而止。此则水邪留结于中,心腹胁下痞满硬痛,三焦升降之气阻隔难通。此时表邪已罢,非汗散之法所宜,里饮实盛,又非淡渗之品所能胜,非选逐水至峻之品以折之,则中气不支,束手待毙矣。甘遂、芫花、大戟三味,皆辛苦气寒而禀性最毒,并举而用之,气味相济相须,故可夹攻水邪之巢穴,决其渎而大下之,一举而患可平也。然邪之所凑,其气必虚;以毒药香邪,必伤及脾胃,使元冲和甘缓之品为主宰,则邪气尽而大命亦随之矣。然此药最毒,参术所不能君,甘草又与之相反,故选十枣之大而肥者以君之,一以顾其脾胃,一以缓其峻毒。得快利后,糜粥自养,一以使谷气内充,一以使邪不复作。此仲景用毒攻病之法,尽美又尽善也。昧者惑于甘能中满之说,而不敢用,岂知承制之理乎?
引用:《删补名医方论》十枣汤
下载:《删补名医方论》chm pdf 电子书
《时方妙用》十枣汤
芫花(熬) 甘遂 大戟(各等分)
异筛秤末合和之.水二杯半.煮大枣十枚.至七分去滓.强人纳药末七八分.羸人五六分.
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
芍药 生姜 茯苓 白术(各三钱) 炙草(二钱) 大枣(四枚)
水煎温服.小便利.则愈.
引用:《时方妙用》十枣汤
下载:《时方妙用》chm pdf 电子书
《退思集类方歌注》十枣汤
治太阳中风,下利呕逆,表解者乃可攻之,其人 汗出,头痛,心下硬满,引胁下痛,干呕短气,汗出不恶寒者,为表解里未和也。并治饮后水流胁下,咳唾引胸中痛,谓之悬饮,脉沉而弦,不猝死,至百日或一岁者。
芫花(炒黑) 甘遂 大戟(等分) 大枣(十枚) 各别捣为散,以水一升半,先煮大枣取八合,去滓,纳余药末。强人服一钱,虚人服五分。得快利后,糜粥自养。
引用:《退思集类方歌注》十枣汤
下载:《退思集类方歌注》chm pdf 电子书
《医方考》十枣汤
芫花(熬) 甘遂 大戟(各五分) 大枣(十枚)
伤寒表证已去,其人 汗出,心下痞硬,胁痛,干呕,短气者,此邪热内蓄而有伏饮也,本方主之。
芫花之辛能散饮,戟、遂之苦能泄水。又曰∶甘遂能直达水饮所结之处。三物皆峻利,故用大枣以益土,此戎衣之后而发巨桥之意也。是方也,惟壮实者能用之,虚羸之人,未可轻与也。
引用:《医方考》十枣汤
下载:《医方考》chm pdf 电子书
《医方论》十枣汤
芫花(炒) 甘遂 大戟等分 大枣十枚
先煮枣去滓,内前药末,或枣肉为丸。
十枣汤乃逐水之峻剂,非大实者不可轻试。至河间之三花神 丸,除大枣而加大黄、黑丑,已是一味峻猛,不复留脾胃之余地,更加轻粉,则元气搜刮殆尽,病虽尽去,而人亦随亡。可知仲景以十枣命名,全赖大枣之甘缓,以救脾胃,方成节制之师也。
引用:《医方论》十枣汤
下载:《医方论》chm pdf 电子书
《伤寒括要》十枣汤
芫花 甘遂 大戟
太阳中风.下利呕逆.表解者.乃可攻之. 汗出.发作有时.头痛.痞满.引胁下痛.干呕短气.汗出.不恶寒者.此表解.里未和也.此汤主之. 杜壬问孙兆曰.十枣汤治何病.孙曰.治太阳中风.表解里未和.杜曰.何以知里未和.孙曰.头痛.痞满.胁痛.干呕.汗出.知里未和也.杜曰.此但言病症.而所以里未和之故.总未言也.孙曰.某实未决.愿听开论.杜曰.里未和者.痰与燥气壅于中焦.故头痛干呕.短气汗出.是痰隔也.非十枣汤不能治.但此汤不宜轻用.恐损人于倏忽也.
引用:《伤寒括要》十枣汤
下载:《伤寒括要》chm pdf 电子书
《伤寒论》十枣汤
芫花(熬,味辛苦) 甘遂(苦寒) 大戟(苦寒) 大枣十枚(掰,甘温)
右上三味等分,各别捣为散。以水一升半,先煮大枣肥者十枚,取八合,去滓,内药末,强人服一钱匕,羸人服半钱,温服之,平旦服。若下少病不除者,明日更服,加半钱,得快下利后,糜粥自养。
太阳病,医发汗,遂发热恶寒,因复下之,心下痞,表里俱虚,阴阳气并竭,无阳则阴独,复加烧针,因胸烦,面色青黄,肤目闰 者,难治;今色微黄,手足温者,易愈。
心下痞,按之濡,其脉关上浮者,大黄黄连泻心汤主之。
引用:《伤寒论》十枣汤方
下载:《伤寒论》chm pdf 电子书
《伤寒寻源》十枣汤
芫花(熬) 甘遂 大戟 大枣(十枚擘)
上上三味等分.各别捣为散.以水一升半.先煮大枣肥者十枚.取八合.去滓.纳药末.强人服一钱匕.羸人服半钱.温服之.平旦服.若下少病不除者.明日更服加半钱.得快下利后.糜粥自养.
太阳中风.下利呕逆.表解者乃可攻之.其人 汗出.发作有时.头痛.心下痞.硬满引胁下痛.干呕短气.汗出不恶寒者.此表解里未和也.十枣汤主之.按下利呕逆.明是水邪为患.但病属太阳中风而来.必须表罢可攻. 汗出.有似表证.但发作有恶寒非表矣.头痛有似表证.但汗出不恶寒.则非表矣.而心下痞.硬满引胁下痛.干呕短气诸证.全是水邪内壅之状.乃知汗出亦属水气外蒸头痛亦属水邪上逆.主里而不主表.里未和则宜攻下.但邪在胸胁.与攻胃实不同法.胃实者邪劫津液.责其无水.此则邪搏胸胁.责其多水.若施荡涤肠胃之药.诛伐无过.反滋变逆.故用芫花甘遂大戟三味.皆逐水之峻药.别捣为散.而以大枣作汤.取其甘味载药入至高之分.分逐水邪.从上而下.此法.今人多畏而不敢用.岂知不如此.水邪何由攻下耶.
引用:《伤寒寻源》十枣汤
下载:《伤寒寻源》chm pdf 电子书
《伤寒杂病论》十枣汤
芫花(熬) 甘遂 大戟
右三味,各等分,别捣为散,以水一升半,先煮大枣肥者十枚,取八合,去滓,纳药末,强人服一钱匙,羸人服半钱,温服之,平旦服,若下少,病不除者,明日更服,加半钱,得快下利后,糜粥自养。
太阳病,医发汗,遂发热恶寒,因复下之,心下痞,表里俱虚,阴阳气并竭,无阳则阴独,复加烧针,因胸烦,面色青黄,肤(目闰)者,难治,今色微黄,手足温者易愈。
心下痞,按之濡,其脉关上浮大者,大黄黄连黄芩泻心汤主之。
引用:《伤寒杂病论》十枣汤方
下载:《伤寒杂病论》chm pdf 电子书
《伤寒杂病论》十枣汤
芜花(熬) 甘遂 大戟各等分
右三味,捣筛,以水一升五合,先煮肥大枣十枚,取八合,去滓,纳药末,强人服一钱匙,赢人服半钱匙,平旦温服之,不下,明日更加半钱,得快利后,糜粥自养。
咳而气逆,喉中作水鸡声者,射干麻黄汤主之。
引用:《伤寒杂病论》十枣汤方
下载:《伤寒杂病论》chm pdf 电子书
《目经大成》十枣汤
芫花 大戟 甘遂 大枣
热邪内蓄、而有伏饮,致头痛项强者,此方主之。
病患内热必渴,渴则必引饮,饮多气弱不能施化。因而凝滞,发为头痛项强,或干呕、汗 出。不须攻表,但宜逐饮,饮尽则安。芫花之辛能散饮,大戟之苦能泄水,甘遂直达水饮所结之处,三物皆峻利,故用大枣以益土。此戎衣之后,而发鉅桥粟之意也。然非壮实人,未可轻与。
引用:《目经大成》十枣汤
下载:《目经大成》chm pdf 电子书
《医述》十枣汤
同是心下有水气,干呕咳喘,一用小青龙汤主之,一用十枣汤主之。何也?盖小青龙发散表邪,使水气自毛窍而出,乃《内经》所谓开鬼门法也;十枣汤驱逐里邪,使水气自大小便而泄,乃《内经》所谓洁净府、去陈 法也。
○昔杜任问孙兆曰∶十枣汤究竟治甚病?孙曰∶治太阳中风,表解里未和也。杜曰∶何以知里未和?孙曰∶头痛,心下痞满,胁下痛,干呕,汗出,此知里未和也。杜曰∶公但言病证,而所以里未和之故,要紧处总未言也。孙曰∶某尝于此未决,愿听开谕。杜曰∶里未和者,盖痰与水气壅于中焦,故头痛,干呕,短气,汗出,是痰膈也。非十枣不治。但此汤不宜轻用,恐损人于倏忽,用者慎之!(喻嘉言)
引用:《医述》十枣汤
下载:《医述》chm pdf 电子书
《医宗金鉴》十枣汤
□
芫花(熬)甘遂大戟大枣(擘)十枚
右三味,等分,各别捣为散,以水一升半,先煮大枣肥者十枚,取八合,去滓,内药末,强人服一钱匕,羸人服半钱,温服之,平旦服。若下少病不除者,明日更服,加半钱,得快下利后,糜粥自养。
【方解】
仲景治水之方,种种不同,此其最峻者也。凡水气为患,或喘、或咳、或悸、或噎、或吐、或利,病在一处而止。此则水邪留于中,心腹□下痞满□痛,三焦升降之气阻隔难通。此时表邪已罢,非汗散之法所宜,里饮实盛,又非淡渗之品所能胜,非选逐水至峻之品,以直折之,则中气不支,束手待毙矣。甘遂、芫花、大戟三味,皆辛苦气寒而禀性最毒,并举而用之,气味相济相须,故可直攻水邪之巢穴,决其渎而大下之,一举而患可平也。然邪之所凑,其气必虚,以毒药攻邪,必伤及脾胃,使无冲和甘缓之品为主宰,则邪气尽而大命亦随之矣。然此药最毒至峻,参术所不能君,甘草又与之反,故选十枣之大而肥者以君之。一以顾其脾胃,一以缓其峻毒,得快利后,糜粥自养,一以使谷气内充;一以使邪不复作,此仲景用毒攻病之法,尽美又尽善也。昧者惑于甘能中满之说而不敢用,岂知承制之理乎!
□
太阳病,外证未解不可下也,下之为逆,欲解外者,宜桂枝汤。
【注】
太阳病外证未解者,谓桂枝汤之表证未解也。凡表证未解,无论已汗未汗,虽有可下之证,而非在急下之例者,均不可下。下之为逆也。欲解外者,仍宜桂枝汤主之。
【集注】
王肯堂曰:但有一毫头痛恶寒,即为表证未解,不可下也。
程应旄曰:若下后外证未解者,仍当解外,有的证用是药,不可以既下而遂谓桂枝汤
不中与也。
汪琥曰:下之为逆;逆者,为病在外而反攻其内,于治法为不顺也。
□
太阳病,先发汗不解,而复下之,脉浮者不愈。浮为在外,而反下之,故令不愈。今脉浮,故知在外,当须解外则愈,宜桂枝汤。
【注】
太阳病,先发汗表未解,仍宜汗之,而复下之,治失其宜矣。脉浮者不愈,盖以脉浮,邪在外而反下之,故令不愈也。今误下未成逆,脉仍浮,故知邪尚在外,仍宜桂枝汤解外则愈也。
【集注】
程应旄曰:愈不愈辨之于脉。其愈者,必其脉不浮而离于表也。若脉浮者,知尚在表,则前此之下,自是误下,故令不愈。从前之误,不必计较,只据目前。目前之证,不必计较,只据其脉。脉若浮,知尚在外,虽日久尚须解外则愈。有是脉,用是药,亦不以既下,而遂以桂枝汤为不中与也。
□
本发汗而复下之,此为逆也;若先发汗,治不为逆。本先下之,而反汗之,为逆;若先下之,治不为逆。
【注】
立治逆之法,不外乎表里;而表里之治,不外乎汗下。病有表里证者,当审其汗、下何先,先后得宜为顺,失宜为逆。若表急于里,本应先汗而反下之,此为逆也;若先汗而后下,治不为逆也。若里急于表,本应先下,而反汗之,此为逆也;若先下而后汗,治不为逆也。
【集注】
程知曰:言汗下有先后缓急,不得倒行逆施。汪琥曰:治伤寒之法,表证急者即宜汗,里证急者即宜下,不可拘拘于先汗而后下也。汗下得宜,治不为逆。
□
太阳病,下之,其脉促不结胸者,此为欲解也。脉浮者必结胸,脉紧者必咽痛,脉弦者必两□拘急,脉细数者头痛未止,脉沈紧者必呕,脉沉滑者协热利,脉浮滑者,必下血。
【按】
脉促当是「脉浮」,始与不结胸为欲解之文义相属。脉浮当是「脉促」,始与论中结胸、胸满同义。脉紧当是「脉细数」,脉细数当是「脉紧」,始合论中二经本脉。脉浮滑当是「脉数滑」,浮滑是论中白虎汤证之脉,数滑是论中下脓血之脉。细玩诸篇自知。
【注】
病在太阳,误下,为变不同者,皆因人之藏气不一,各从所入而化,故不同也。误下邪陷,当作结胸,反不结胸,其脉浮,此里和而不受邪,邪仍在表为欲解也。若脉促者,为阳结实邪之脉,故必结胸也。脉细数,少阴邪热之脉,咽痛,少阴邪热之证;误下邪陷少阴,法当从少阴治也。脉弦少阳之脉,两□拘急,少阳之证;误下邪陷少阳,法当从少阳治也。脉紧太阳脉,头痛太阳证;误下邪仍在表,法当从太阳治也。
□
脉沉紧,寒邪入里之脉,欲呕,胃阳格拒之证;有表误下,邪陷在胃,法当从阳明治也。脉沉滑,宿食脉,有表误下,协热入里下利,法当从协热下利治也。脉数滑,积热脉,有表误下邪陷入阴,伤荣下血,法当从下脓血治也。
【按】
脉促固阳脉也,若促而有力为实,则为结胸实邪之证;若促而无力为虚,则为胸满虚邪之证。故论中有脉促结胸,头汗小潮热者,用陷胸汤攻之;脉促胸满,汗出微恶寒者,用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温之。观此促脉虚实治法,则可以类推矣。
【按】
咽痛,少阴寒热俱有之证也。咽干肿痛者为热,不干不肿而痛者为寒,故少阴论中有甘桔汤、通脉四逆汤二治法也。
【集注】
方有执曰:凡在太阳皆表证也。误下则变证杂出,而不可以一途拘之。
程知曰:不宜下而下之,诸变不可胜数,此之谓也。今咽痛□急欲呕,是寒邪入里之变。头痛热利下血,是风邪入里之变。所以然者,脉浮滑数为阳,沉弦紧细为阴也。
程应旄曰:据脉见证,各着一必字,见势所必然。考其源头,总在太阳病下之而来,故虽有已成坏病、未成坏病之分,但宜以活法治之,不得据脉治脉、据证治证也。
□
太阳病,二、三日,不能卧,但欲起,心下必结,脉微弱者,此本有寒分也,反下之,若利止,必作结胸,未止者,四日复下之,此作协热利也。
【按】
四日复下之「之」字,当是「利」字。上文利未止,岂有复下之理乎!细玩自知,是必传写之误。
【注】
太阳病,谓头项强痛而恶寒也。二、二日见不得卧但欲起之证,谓已传阳明也。心下,胃之分也;必结,谓胃分必有结也。若脉实大乃胃分有热而结也,则当下之。今脉微弱,是胃分有寒而结也,法不当下,不当下而下之,谓之反下。二、三日,正常解太阳、阳明之表,反下之,表热乘虚入里,必自利。设利自止,是其人胃实而同燥化,必作结胸矣。今利未止,四日仍复下利,是其人胃虚而同湿化,故必作协热利也。
【集注】
程知曰:此表证误下,有结胸热利之变,不可不慎也。脉既微弱,则是寒结心下,法当温散。医见心下结,而下之使利,是治之反也。
汪琥曰:太阳病,二、三日,不卧欲起,心下热结,似乎可下;然脉微弱,其人本有寒分,岂可下乎?
□
太阳病,外证未除,而数下之,遂协热而利;利下不止,心下痞□,表里不解者,桂枝人参汤主之。
【注】
此承上条脉微弱,协热利,互详其证,以明其治也。外证未除,谓太阳病未除,而数下之,是下非一次也。里因数下而虚,遂协表热而利,利下不止,里虚不固也。心下痞□,里虚而邪结也,外证既未除,是表不解也,故用桂枝以解表。利下痞□,里因下虚而从寒化也,其脉必如上文之微弱,故用参、术、姜、草以温里,此温补中两解表里法也。若其脉有力者,又当从甘草泻心汤之法矣。
【集注】
喻昌曰:误下而致里虚,外热乘之,变而为利不止者,里虚不守也,痞□者,正虚邪实,中成滞碍,痞寒而不通也。以表未除,故用桂枝以解之。以里适虚,故用理中以和之。此方即理中加桂枝而易其名,乃治虚痞下利之法也。
李中梓曰:经云:桂枝证医反下之,利遂不止,与葛根黄芩黄连汤。此则又与桂枝人参汤。何用药有温凉之异邪?盖彼证但曰「下之」,此则曰「数下之」;彼证但曰「利下」,此则曰「利不止」。合两论味之,自有虚实之分矣。
程知曰:表证误下,下利不止,喘而汗出者,治以葛根芩连。心下痞□者,治以桂枝、参、术。一救其表邪入里之实热,一救其表邪入里之虚寒,皆表里两解法也。
程应旄曰:协热而利,向来俱作阳邪陷于下焦,果尔,安得用理中耶?盖不知利有寒热二证也。
引用:《医宗金鉴》十枣汤方
下载:《医宗金鉴》chm pdf 电子书
《医宗金鉴》十枣汤
芫花(熬)甘遂大戟各等分
右三味,捣筛以水一升五合,先煮肥大枣十枚,取八合,去滓,内药末,强人服一钱匕,羸人服半钱,平旦温服之,不下者,明日更服半钱,得快利后,糜粥自养。
【集注】
李□曰:三物皆味苦,苦以泄之,能直达水饮窠囊之处,但恐峻利泄人真元,故加大枣甘以缓之,且枣为脾果,补土所以制水也。
□
病溢饮者,当发其汗,大青龙汤主之,小青龙汤亦主之。
【注】
溢饮病属经表,虽当发汗,然不无寒热之别也。热者以辛凉发其汗,大青龙汤;寒者以辛温发其汗,小青龙汤。故曰:大青龙汤主之,小青龙汤亦主之也。
【集注】
尤怡曰:水气流行,归于四肢,当汗出而不汗出,身体重痛,谓之溢饮。夫四肢阳也,水在阴者宜利,在阳者宜汗。
引用:《医宗金鉴》十枣汤方
下载:《医宗金鉴》chm pdf 电子书
《医宗金鉴》十枣汤
治太阳中风表解,????汗出而不恶寒,里有水气,小便不利,呕逆短气,心下至胁痞满硬痛者。此治水之急方也。
大枣(擘)十枚 甘遂 大戟 芫花(熬)各等分,右三味,各别捣为散,以水一升半,先煮大枣肥者十枚,取八合,去滓,纳药末,强人一钱,羸人服半钱,平旦温服。若下少病不除者,明日再服,加半钱。得快下后,糜粥自养。
【集注】柯琴曰:仲景治水之方,种种不同,此其最峻者也。凡水气为患,或喘或咳,或悸或噎,或吐或痢,病在一处而止。此则水邪留结于中,心腹□下痞满硬痛,三焦升降之气阻隔难通。此时表邪已罢,非汗散之法所宜,里饮实盛,又非淡渗之品所能胜,非选逐水至峻之品以折之,则中气不支,束手待毙矣。甘遂,芫花,大戟三味,皆辛苦气寒而禀性最毒,并举而用之,气味相济相须,故可夹攻水邪之巢穴,决其渎而大下之,一举而患可平也。然邪之所凑,其气必虚;以毒药攻邪,必伤及脾胃,使无??和甘缓之品为主宰,则邪气尽而大命亦随之矣。然此药最毒,参术所不能君,甘草又与之相反,故选十枣之大而肥者以君之,一以顾其脾胃,一以缓其峻毒。得快痢后,糜粥自养,一以使谷气内充,一以使邪不复作。此仲景用毒攻病之法,尽美又尽善也。眛者惑于甘能中满之说,而不敢用,岂知承制之理乎?
引用:《医宗金鉴》十枣汤
下载:《医宗金鉴》chm pdf 电子书
《圆运动的古中医学》十枣汤
大枣 芫花 甘遂 大戟
若头痛心下痞而硬痛,引胁下痛,干呕短气汗出不恶寒。不恶寒表已解也。此有水气聚在胸胁,并无肾寒,宜芫花甘遂大戟攻水,大枣保中气顾津液也。表解乃可攻水。
引用:《圆运动的古中医学》十枣汤
下载:《圆运动的古中医学》chm pdf 电子书
《圆运动的古中医学》十枣汤
芫花 大戟 各等分研末,大枣 一两 煎汤吞送一钱。
治饮悬在肋,咳嗽内痛,脉沉而弦者。
芫花大戟攻下水饮,红枣保中气保津液也。木气被水饮阴格不能疏泄,则郁而现弦象。此可下之证,脉必沉伏。不伏不沉,不可言下,此大法也。
引用:《圆运动的古中医学》十枣汤
下载:《圆运动的古中医学》chm pdf 电子书
《儒门事亲》十枣汤
紫芫花(醋浸煮) 大戟 甘遂(制,以上各等分)
上为末。每服半钱,水一盏,枣十枚,同煎,取半盏服。
引用:《儒门事亲》十枣汤
下载:《儒门事亲》chm pdf 电子书
《医学心悟》十枣汤
水停胁下,硬满而痛,不可忍,干呕,气短,自汗出,不恶寒。
芫花 甘遂 大戟(等分为末)
水一钟半,先煎大枣十枚,取八分,入药末三分,温服。若病不除,再服三分。
桂枝加芍药汤 (见太阳经证
引用:《医学心悟》十枣汤
下载:《医学心悟》chm pdf 电子书
《张氏医通》十枣汤
治悬饮内痛。胁下有水气。脉弦数。
芫花(熬) 甘遂 大戟(泡去骨。等分。)
上三味。捣筛。以水一升五合。先煮大枣肥者十枚擘。取八合去滓。纳药末。强人服一钱匕。羸人服半钱匕。平旦温服。若下少。病不除者。明日更服。加半钱匕。得快下利后。糜粥自养。(补天石。加生姜汁。伤寒五法。加肉桂。)
神 丸 治阳水肿胀。大小便秘。
十枣汤本方各一两。加大黄二两。黑牵牛头末四两。轻粉一钱。煮红枣肉为丸。初服五七丸。日三服。渐加。快利为度。按此方守真本仲景十枣汤加牵牛、大黄、轻粉三味。较十枣倍峻。然作丸缓进。则威而不猛。其法最良。其于神 丸中。加青皮、陈皮、木香、槟榔各半两。名舟车神 。已属蛇足。更于舟车丸中。加入乳香、没药。名除湿丹。风斯愈下。殊不足法。
控涎丹 治胁下痰积作病。
十枣汤去芫花、大枣。加白芥子等分为末。曲糊丸。服十五丸至二十丸。惊疾。加朱砂、全蝎。酒痰。加雄黄、全蝎。惊气成块者。加穿山甲、鳖甲、延胡索、蓬术。臂痛。加桂枝、姜黄。痰嗽。加风化硝。寒痰。加丁香、肉桂、胡椒。甘遂直达涎结之处。大戟能攻胸胁之涎。白芥子能破支结之饮。此攻痰涎之峻剂也。凡形盛色苍气壮脉实人有上证。但服此药数服。其病如失。后以六君子调补。若气虚皎白。大便不实。小便清利者误服。不旋踵而告变矣。
引用:《张氏医通》十枣汤(玉函)
下载:《张氏医通》chm pdf 电子书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