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erdinand 发表于 2022-11-27 18:18:56

调胃承气汤

《仁术便览》调胃承气汤

治实热肿痛,加黄连,去芒硝。
甘草(五钱) 大黄(酒浸,一两) 芒硝(九分) 水煎热服。
又方 治牙风热肿痛。
升麻 白芷 防风 荆芥 薄荷 甘草(各等分) 水煎服。
引用:《仁术便览》调胃承气汤
下载:《仁术便览》chm pdf 电子书 


《仁术便览》调胃承气汤

治腹中常有热而痛,此为积热。见牙齿门。
引用:《仁术便览》调胃承气汤
下载:《仁术便览》chm pdf 电子书 


《仁术便览》调胃承气汤

治中消。
大黄(四两,去皮,清酒洗) 甘草(二两,炙) 芒硝(半升)
上锉,每服临期斟酌多少,先煮二味熟,去渣,下芒硝,再煮二三沸,以利为度,未利再服。
引用:《仁术便览》调胃承气汤
下载:《仁术便览》chm pdf 电子书 


《时方妙用》调胃承气汤

大黄(四钱清酒润.) 炙草(二钱) 芒硝(三钱)
水二杯半.先煮大黄甘草.取一杯去滓.入芒硝.微煮令沸.少少温服之.
引用:《时方妙用》调胃承气汤
下载:《时方妙用》chm pdf 电子书 


《汤头歌诀》调胃承气汤

(汤,仲景)硝黄草,〔大黄(酒浸)、芒硝各一两,甘草(炙)五钱。〕甘缓微和将胃保。(用甘草甘以缓之,微和胃气,勿令大泄下。)不用朴实伤上焦,(不用浓朴、枳实,恐伤上焦氤氲之气也。)中焦燥实服之好。
引用:《汤头歌诀》调胃承气
下载:《汤头歌诀》chm pdf 电子书 


《退思集类方歌注》调胃承气汤

治热邪结胃,胸痛心烦,口渴便秘,谵语。
大黄(四两酒浸) 甘草(二两炙) 芒硝(半升) 水三升,煮一升,纳芒硝化服。
〔附〕当归承气汤(刘完素《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 治里热火郁,或皮肤干燥,或咽燥鼻干,或便溺秘结,或瘀血发狂。
当归 大黄(各一两) 甘草(半两) 芒硝(九钱) 姜、枣煎。
引用:《退思集类方歌注》调胃承气汤
下载:《退思集类方歌注》chm pdf 电子书 


《医方考》调胃承气汤

大黄(四两,酒浸) 芒硝(半升) 甘草(二两)
伤寒,阳明证俱,大便秘,谵语,脉实者,此方主之。
阳明证俱者,不恶寒,反恶热、作渴是也。传至阳明,则热经数日矣。热久则五液干涸,故大便秘;液亡则无水以制火,故谵语。谵语者,呢喃而语,妄见妄言也。邪入于里,故脉实。大黄苦寒,可以荡实,芒硝咸寒,可以润燥;甘草甘平,可以和中。此药行,则胃中调而里气承顺,故曰调胃承气。然犹有戒焉,表证未去而早下之,则有结胸、痞气之患,此大、小陷胸汤之所以作
引用:《医方考》调胃承气汤
下载:《医方考》chm pdf 电子书 


《医方考》调胃承气汤

大黄(四钱) 芒硝(五钱) 甘草(二钱)
中消者,善食而溲,此方主之。
经曰∶瘅成为消中。瘅者,热也。消中者,善食而溲也。大黄苦寒,可以攻热。芒硝咸寒,可以润燥,甘草甘平,可以调中。
引用:《医方考》调胃承气汤
下载:《医方考》chm pdf 电子书 


《医方论》调胃承气汤

大黄(酒浸) 芒硝一两 甘草(炙)五钱
少少温服。
此治邪在中下焦之正法也。注中“恶热口渴、腹满,中焦燥实”数语,最宜着眼。可见病在脾胃,全与上焦无涉,若杂入枳、朴以犯上焦,则下焦之浊气必随感而上,反致喘逆者有之矣!去枳、朴,加甘草,使之专入脾胃,而又缓芒、黄善走之烈,谨慎周详,毫发无憾。
引用:《医方论》调胃承气汤
下载:《医方论》chm pdf 电子书 


《伤寒括要》调胃承气汤

大黄 甘草 芒硝
太阳病未解.脉阴阳俱停.必先振栗.汗出乃解.但阳脉微者.先汗出而解.但阴脉微者.下之而解.若欲下之.宜调胃承气汤.阴阳俱停.是阴阳和已.可以弗药而愈.阳脉微者.阴胜也.有汗则解.设或无汗.大都宜温.阴脉微者.阳胜也.非下之何以解其亢阳乎.经曰.热淫于内.治以咸寒.佐以苦寒.芒硝咸寒为君.大黄苦寒为臣.正合此法也.加甘草以缓之和之.监其峻烈.虽则有承顺其气之势.复有调和其胃之功矣.故名调胃承气.本阳明药.而此主太阳未解也.
引用:《伤寒括要》调胃承气汤
下载:《伤寒括要》chm pdf 电子书 


《伤寒论》调胃承气汤

大黄四两(去皮,清酒浸) 甘草二两(炙,味甘平) 芒硝半斤(味咸苦,大寒)
右三味(口父)咀,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内芒硝更上火微煮,令沸,少少温服。
引用:《伤寒论》调胃承气汤方
下载:《伤寒论》chm pdf 电子书 


《伤寒寻源》调胃承气汤

大黄(三两清酒浸去皮) 甘草(二两炙) 芒硝(半斤)
上三味. 咀.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纳芒硝.更上火微煮令沸.少少温服.调胃承气汤.以甘草缓硝黄下行之性.使留恋中焦胃分.以清热而导滞.不用枳朴以伤上焦之气.盖热邪聚胃.宜分有形无形.有形者.当破其结而秽方解.无形者.但涤其热而气自和.胃宜降则和.故曰调胃.
引用:《伤寒寻源》调胃承气汤
下载:《伤寒寻源》chm pdf 电子书 


《伤寒杂病论》调胃承气汤

甘草一两(炙) 芒硝半斤 大黄四两(酒洗)
右三味,以水三升,煮二物,取一升,去滓,纳芒硝,更上火一两沸,顿服之。
引用:《伤寒杂病论》调胃承气汤方
下载:《伤寒杂病论》chm pdf 电子书 


《伤寒杂病论》调胃承气汤

甘草二两(炙) 芒硝半斤 大黄四两(酒洗)
右三味,以水三升,煮二物至一升,取去滓,纳芒硝,更上微火一两沸,温顿服之,以调胃气。
传少阳,脉弦而急,口苦,咽干,头晕,目眩,往来寒热,热多寒少,宜小柴胡汤,不差与大柴胡汤。
引用:《伤寒杂病论》调胃承气汤方
下载:《伤寒杂病论》chm pdf 电子书 


《伤寒杂病论》调胃承气汤

甘草二两(炙)  芒硝半斤 大黄四两(酒洗)
右三味,以水三升,煮二物至一升,去滓,纳芒硝,更上微火一二沸,温顿服之。
阳明病,脉实,虽汗出,而不恶热者,其身必重,短气,腹满而喘,有潮热者,此外欲解可攻里也,手足濈然汗出者,此大便已鞕也,大承气汤主之;若汗多,微发热恶寒者,外未解也,其热不潮者,未可与承气汤;若腹大满不通者,可与小承气汤,微和胃气,勿令大泄下。
引用:《伤寒杂病论》调胃承气汤方
下载:《伤寒杂病论》chm pdf 电子书 


《伤寒杂病论》调胃承气汤

大黄四两(酒洗) 甘草二两(炙) 芒硝半斤
右三味,以水三升,煮二物至一升,去滓,纳芒硝,更上微火煮令沸,少少温服之。
引用:《伤寒杂病论》调胃承气汤方
下载:《伤寒杂病论》chm pdf 电子书 


《目经大成》调胃承气汤

大黄 芒硝 甘草
肉轮肿痛,大便秘,谵语,脉长大有力,头痛巨阳穴,及不恶寒,反恶热,齿痛作渴,此正阳明邪实之症。
始得应发汗,失治而传至其经,则热困数日矣,不下病必变。硝黄大寒可以荡实,炙草甘平可以和中。汤重性行,则胃调而表气承顺,故曰调胃承气。亦治阳症中消,善食而溲。总之汗无太晚,晚则致得上症。下无太早,早则多有结胸痞气之患。
引用:《目经大成》调胃承气汤
下载:《目经大成》chm pdf 电子书 


《冯氏锦囊秘录》调胃承气汤

治诸发热和解,不恶寒但发热蒸蒸然,心下满硬,或痛,烦渴咽干,滑数而实,诸腹满实痛,烦渴谵妄,小便赤,大便硬,脉滑实紧者。
大黄(酒浸) 芒硝(一两) 甘草(炙,五钱) 每服斟酌多少,先煮二味,熟去渣,下硝,再煮二三沸,顿服之,以利为度,未利再服。
引用:《冯氏锦囊秘录》调胃承气汤
下载:《冯氏锦囊秘录》chm pdf 电子书 


《增订叶评伤暑全书》调胃承气汤

大黄(五钱) 芒硝(二钱五分) 甘草(一钱)
水姜煎服。
吴又可曰∶三承气汤,功用仿佛,热邪传里。但上焦痞满者,宜小承气汤。中有坚结者,加芒硝软坚而润燥。病久失下,虽有结粪,然多粘腻,得芒硝则大黄有荡涤之能。设无痞满,惟存宿结而有瘀热者,调胃承气汤宜之,三承气功效,皆在大黄,余皆治标之品,不耐汤药者,或呕或哕,当为细末,蜜丸汤下。
如人方肉食,而病适来,以致停积在胃,用大小承气连下,惟是臭水稀粪而已,于承气汤中,但加人参一味服之,虽三四十日所停之完谷及完肉,于是方下,盖承气借人参之力,鼓舞胃气,宿物始动也。
引用:《增订叶评伤暑全书》调胃承气汤(《温疫论》)
下载:《增订叶评伤暑全书》chm pdf 电子书 


《医宗金鉴》调胃承气汤

治表解有汗,里热不除,胃因不和,而不作解者。
大黄(酒洗)四两 甘草(炙)二两 芒硝半斤,右三味,以水三升,先煮二味,取一升,去滓;纳芒硝,微煮令沸,稍稍温服之。
【注】三承气汤之立名,而曰大者,制大其服,欲急下其邪也;小者,制小其服,欲缓下其邪也。曰调胃者,则有调和承顺胃气之义,非若大,小专攻下也。经曰:热淫于内,治以咸寒;火淫于内,治以苦寒。君大黄之苦寒,臣芒硝之咸寒,二味并举,攻热泻火之力备矣。
更佐甘草之缓,调停于大黄,芒硝之间,又稍稍温服之,使其力不峻,则不能速下而和也。
引用:《医宗金鉴》调胃承气汤
下载:《医宗金鉴》chm pdf 电子书 


《医宗金鉴》调胃承气汤

大黄(去皮,酒浸)四两甘草(炙)二两芒硝半升
右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内芒硝,更煮两沸,少少温服之。
【方解】
方名调胃承气者,有调和承顺胃气之义,非若大小承气专攻下也。经曰:热淫于内,治以咸寒;火淫于内,治以苦寒。君大黄之苦寒,臣芒硝之咸寒,二味并举,攻热泻火之力备矣。恐其速下,故佐甘草之缓;又恐其过下,故少少温服之,其意在不峻而和也。

阳明病,不吐不下,心烦者,可与调胃承气汤。
【注】
阳明病,谓已传阳明,不吐、不下,心烦者,谓未经吐、下而心烦也,其为热盛实烦可知。故与调胃承气汤泻热,而烦自除也。
【集注】
成无己曰:吐后心烦谓之内烦,下后心烦谓之虚烦,今阳明病不吐不下心烦,则是胃有郁热也,与调胃承气汤以下其郁热。
喻昌曰:胃气及津液,既不由吐、下而伤,则心烦明系胃中热炽,故可与调胃承气汤。

阳明发热汗多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
【注】
阳明病,不大便,发热汗多不止者,虽无内实,亦当急下之。盖因阳气大蒸于内,恐致阴液暴亡于外,故以全津液为急务也,宜大承气汤下之。
【集注】
喻昌曰:汗多则津液外渗,加以发热,则津液尽随热势,蒸蒸腾达于外,更无他法以止其汗,惟有急下一法,引热势从大肠而出,庶津液不致尽越于外耳。
程应旄曰:此等之下,皆为救阴而设,不在夺实,夺实之下可缓,救阴之下不可缓。
沈明宗曰:阳明里实,以潮热微汗为正。兹见发热汗多,乃里热炽盛之极,蒸腾胃中津液,尽越于外,非亟夺其邪以救津液不可,故宜大承气汤急下也。
引用:《医宗金鉴》调胃承气汤方
下载:《医宗金鉴》chm pdf 电子书 


《医宗金鉴》调胃承气汤


见阳明篇太阳病,发汗后,大汗出,胃中干,烦躁不得眠,欲得饮水者,少少与饮之,令胃气和则愈。若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者,五苓散主之。
【注】
太阳病,发汗后,或大汗出,皆令人津液内竭,胃中干,烦躁不得眠,欲得饮水,当少少与之,以滋胃燥,令胃气和,则可愈也。倘与之饮,胃仍不和,若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者,则是太阳表邪未罢,膀胱里饮已成也。经曰:膀胱者,津液之府,气化则能出矣。今邪热熏灼,燥其现有之津,饮水不化,绝其未生之液,津液告匮,求水自救,所以水入即消,渴而不止也。用五苓散者,以其能外解表热,内输水府,则气化津生,热渴止、而小便利矣。
【集注】
张兼善曰:白虎治表证已解,邪传里而烦渴者。今脉浮身有微热而渴,乃表邪未得全解,故用五苓,借桂枝之辛散,和肌表以解微热也。术、泽二苓之淡渗,化水生津以止燥渴也。
喻昌曰:脉浮当用桂枝,何以变用五苓耶?盖热邪得水,虽不全解,势必衰其大半,所以热微兼小便不利,证成消渴,则蓄饮证具,故不从单解而从两解也。凡饮水多而小便少,谓之消渴。里热饮盛,不可单用桂枝解肌,故兼以利水,惟五苓有全功耳!
程应旄曰:微热字,对下条发热字看,彼以发热在表,则知犯本未深,故邪热蓄而拒水。此曰微热,则表热犯本已深,故热邪结而耗液。所以不惟与水与五苓主治有别,而前五苓、后五苓主治亦俱有别也。

中风发热,六、七日不解而烦者,有表里证,渴欲饮水,水入则吐者,名曰水逆,五苓散主之。
【注】
中风发热,六、七日不解而烦者,是有表证也。渴欲饮水,水入则吐者,是有里证也。若渴欲饮水,水入即消,如前条之胃干,少少与饮,令胃和则愈。今渴欲饮水,水入不消,上逆而吐,故名曰水逆。原其所以吐之之由,则因邪热入里,与饮相传,三焦失其蒸化,而不能通调水道,下输膀胱,以致饮热相格于上,水无去路于下,故水入则吐,小便必不利也,宜五苓散辛甘淡渗之品,外解内利,多服暖水,令其汗出尿通,则表里两解矣。
【集注】
方有执曰:中风发热,必自汗出,六七日不解而烦者,汗出过多,亡津液,而内燥也。表以外证未罢言,里以烦渴属府言。欲饮水者,燥甚而渴,希救故也。水入则吐者,伏饮内作,故外水不得入也。盖饮亦水也,以水得水,涌溢而为格拒,所以谓之水逆,与五苓散两解表里,汗出而愈也。
喻昌曰:伤风证,原有汗,以其有汗也,延至日久,不行解肌之法,汗出虽多,徒伤津液,表终不解,转增烦渴,邪入于府,饮水则吐,名曰水逆。乃热邪挟积饮上逆,故外水格而不入也。服五苓,饮热汤,得汗则表里俱解,是一举而两得也。
引用:《医宗金鉴》调胃承气汤方
下载:《医宗金鉴》chm pdf 电子书 


《圆运动的古中医学》调胃承气汤

大黄 炙草 芒硝
恶寒发热之荣卫表病,已经三日,已经发汗,却汗发不透澈,而发热更加,蒸蒸然手足出汗,脉现实大之象。此平日胃热阳实之人,荣卫的表病不解,脏腑的里气偏郁,腑热自现本气之病。若由蒸蒸发热,肠胃津液灼干,肠胃有了燥屎,便成潮热谵语、腹满痛拒按之大承气汤下证。如成下证,则病重矣。必须于胃热未曾全实,但蒸蒸汗出发热之时,用调胃承气汤。大黄芒硝平胃热,炙草养中气也。曰调胃者,调和胃气,不取攻下,使热退不成下证也。
引用:《圆运动的古中医学》调胃承气汤
下载:《圆运动的古中医学》chm pdf 电子书 


《圆运动的古中医学》调胃承气汤

表气郁极,则战而后汗解。将战之先,其脉阴阳俱停。如不战汗,但寸脉微者,先出汗而病解。但尺脉微者,热伤津液,必用调胃承气汤以和胃热,使阴阳和平,其病乃解。阳脉微,胃腑之热不实也。
引用:《圆运动的古中医学》调胃承气汤
下载:《圆运动的古中医学》chm pdf 电子书 


《圆运动的古中医学》调胃承气汤

发汗后恶寒,为肾阳虚,不恶寒而恶热,为胃阳实,宜调胃承气汤以和胃也。
阳明腑病,未曾吐下伤津而心烦,是胃有热。宜调胃承气汤,大黄芒硝轻泄胃热。胃热未实,炙草补中气也。
引用:《圆运动的古中医学》调胃承气汤
下载:《圆运动的古中医学》chm pdf 电子书 


《圆运动的古中医学》调胃承气汤

胸痛满烦,此有胃热,胃热则自吐自下。用调胃承气汤以和胃热。若非自吐下,则胃热不甚,便不可用调胃承气。呕与吐下皆胃热,见其呕便知其自吐自下也。若但呕,而不自吐自下,胸痛微溏,此亦大阴寒证,而不能用大柴胡汤也。
引用:《圆运动的古中医学》调胃承气汤
下载:《圆运动的古中医学》chm pdf 电子书 


《儒门事亲》调胃承气汤

大黄 甘草(炙) 朴硝(以上各半两)
上为粗末。每服五、七钱,水一盏,煎三、五沸,去滓温服,食后。
引用:《儒门事亲》调胃承气汤
下载:《儒门事亲》chm pdf 电子书 


《医学心悟》调胃承气汤

治阳明腑病,潮热、谵语、便闭、绕脐硬痛,为有燥屎,此结聚之热,邪大黄(三钱) 芒硝(二钱) 甘草(五分
水煎服。
本方去甘草,加枳实、浓朴,名大承气汤。
窃按∶枳实消痞,浓朴去满,芒硝润燥,大黄泻实,必痞、满、燥、实四症兼全者,方可用也。若痞满而未燥实者,宜用小承气汤,不用芒硝,恐伤下焦阴血也。燥实而未痞满者即用本方,不用枳、朴,恐伤上焦阳气也。
论承气汤有八禁
一者,表不解恶寒未除,小便清长,知不在里仍在表也,法当汗解。二者,心下硬满心下满,则邪气尚浅,若误攻之,利遂不止。恐正气下脱也三者,合面赤色面赤色,为邪在表,浮火聚于上,而未结于下,故未可攻也。又面赤为戴阳,尤宜细辨。四者,平素食少,或病中反能食平素食少,则胃气虚,故不可攻。然病中有燥屎,即不能食,若反能食,则无燥屎不过便硬耳,亦未可攻也。五者,呕多呕吐属少阳,邪在上焦,故未可攻也。六者,脉迟迟为寒,攻之则呃。七者,津液内竭病患自汗出,小便自利,此为津液内竭,不可攻之,宜蜜煎导而通之。八者,小便少病患平日,小便日三四行,今日再行,知其不久即入大肠,宜姑待之,不可妄攻也。
引用:《医学心悟》调胃承气汤
下载:《医学心悟》chm pdf 电子书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调胃承气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