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脉四逆汤
《备急千金要方》通脉四逆汤治吐利已断,汗出而厥,四肢拘急不解,脉微欲绝方。
大附子(一枚) 甘草(一两半) 干姜(三两,强者四两)
上三味 咀,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分二服,脉出即愈。若面色赤者,加葱白九茎。
腹中痛者,去葱加芍药二两。呕逆,加生姜三两。咽痛,去芍药加桔梗一两。利止脉不出者,去桔梗加人参二两。皆与方相应,乃服之。(仲景用通脉四逆加猪胆汁汤。)
引用:《备急千金要方》通脉四逆汤
下载:《备急千金要方》chm pdf 电子书
《删补名医方论》通脉四逆汤
治少阴下利清谷,里寒外热,手足厥逆,脉微欲绝,身反不恶寒,其人面赤色,或腹痛,或干呕,或咽痛,或利止脉不出者。厥阴下利清谷,里寒外热,汗出而厥者主之。
干姜(三两,强人可四两) 甘草(炙,二两) 附子(生用,去皮,大者一枚)
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温再服,其脉即出者愈。
面色赤者,加葱九茎。腹中痛者,去葱加芍药二两。呕者,加生姜二两。咽痛,去芍药,加桔梗一两。利止脉不出者,加人参二两。
【注】论中扶阳抑阴之剂,中寒阳微不能外达,主以四逆。中外俱寒,阳气虚甚,主以附子。阴盛于下,格阳于上,主以白通。阴盛于内,格阳于外,主以通脉。是则可知四逆营运阳气者也,附子温补阳气者也,白通宣通上下之阳气者也,通脉通达内外之阳气者也。今脉微欲绝,里寒外热,是肾中阴盛,格阳于外,故主之也。倍干姜加甘草佐附子,易名通脉四逆汤者,以其能大壮元阳,主持中外,共招外热反之于内。盖此时生气已离,亡在俄顷,若以柔缓之甘草为君,岂能疾呼外阳耶?故易以干姜。然必加甘草与干姜等分者,恐涣漫之余,姜、附之猛不能安养元气,所谓有制之师也。若面赤者,加葱以通格上之阳。腹痛者,加芍药以和在里之阴。呕逆者,加生姜以止呕。咽痛者,加桔梗以利咽。利止脉不出气少者,俱倍人参,以生元气而复脉也。
引用:《删补名医方论》通脉四逆汤
下载:《删补名医方论》chm pdf 电子书
《退思集类方歌注》通脉四逆汤
治证同上,而脉微欲绝者宜此。
四逆汤原方干姜用三两,加葱九茎。
引用:《退思集类方歌注》通脉四逆汤
下载:《退思集类方歌注》chm pdf 电子书
《伤寒论》通脉四逆汤
甘草二两(炙) 附子大者一枚(生用,去皮,破八片) 干姜三两(强人可四两)
右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温再服。其脉即出者愈。
面色赤者,加葱九茎。
腹中痛者,去葱,加芍药二两。
呕者,加生姜二两。
咽痛者,去芍药,加桔梗一两。
利止脉不出者,去桔梗,加人参二两。
少阴病,四逆,其人或咳,或悸,或小便不利,或腹中痛,或泄利下重者,四逆散主之。
引用:《伤寒论》通脉四逆汤方
下载:《伤寒论》chm pdf 电子书
《伤寒寻源》通脉四逆汤
甘草(二两炙) 干姜(三两强人四两) 附子(大者一枚生用去皮破八片)
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温再服.其脉即出者愈.
面色赤者.加葱九茎.腹中痛者.去葱加芍药二两.呕者.加生姜二两.咽痛者.去芍药加桔梗一两.利止脉不出者.去桔梗加人参二两.
四逆汤为驱阴复阴之主药.此因阴盛格阳.故加葱以通其格.经云.少阴病.下利清谷.里寒外热.手足厥逆.脉微欲绝.身反不恶寒.其人面色赤.面色赤加葱九茎.按下利清谷.手足厥冷.脉微欲绝而里寒者.阴盛于内也.身反不恶寒.面色赤而外热者.格阳于外也.
面色赤者加葱九茎.此通脉四逆之正法也.或腹中痛者.去葱之辛散.加芍药敛脾阴而止痛.或呕者.加生姜以止呕.或咽痛者.去芍药之酸敛.加桔梗以清咽.四逆主治其本.诸加减法兼治其标.若利止脉不出者.去桔梗加人参.即与四逆加人参汤同义.至四逆证具.里寒外热.汗出而厥者.此阳有立亡之象.亦宜此方主治.
引用:《伤寒寻源》通脉四逆汤
下载:《伤寒寻源》chm pdf 电子书
《伤寒杂病论》通脉四逆汤
甘草二两(炙) 附子大者一枚(生用破) 干姜三两 人参二两
右四味,以水三生态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温再服。
引用:《伤寒杂病论》通脉四逆汤方
下载:《伤寒杂病论》chm pdf 电子书
《伤寒杂病论》通脉四逆汤
甘草二两(炙) 附子大者一枚(生用去皮破八片) 干姜三两 人参二两
右四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温再服,其脉即出者愈。面色赤者,加葱九茎;腹中痛者,去葱,加芍药二两;呕者,加生姜二两;咽痛者,去芍药,加桔梗一两;利止,脉不出者,去桔梗,加人参二两。
少阴病,四逆,其人或咳,或悸,或小便不利,或腹中痛,或泄利下重者,四逆散主之。
引用:《伤寒杂病论》通脉四逆汤方
下载:《伤寒杂病论》chm pdf 电子书
《伤寒杂病论》通脉四逆汤
甘草二两(炙) 附子大者一枚(生用) 干姜三两 人参二两
右四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温再服,其脉出者愈。
热利下重者,白头翁汤主之。
引用:《伤寒杂病论》通脉四逆汤方
下载:《伤寒杂病论》chm pdf 电子书
《冯氏锦囊秘录》通脉四逆汤
附子(大者,一枚生用) 干姜(一两) 甘草(炙,二两) 冷汗面赤者,格阳于上也。加葱九茎以通阳。
喻嘉言曰∶阳虚之人,虽有表症,其汗仍出,其手足必厥。才用表药,立至亡阳。不用表药,外邪不散,故用前汤加葱为治。如腹痛者,真阴不足也,加芍药二两以敛阴;咽痛阴气上结也,加结梗一两以利咽;利止脉不出,加人参二两以助阳补气血;呕吐加生姜二两以散逆气。以上皆通脉四逆汤加减法也。
引用:《冯氏锦囊秘录》通脉四逆汤
下载:《冯氏锦囊秘录》chm pdf 电子书
《医宗金鉴》通脉四逆汤
附子(生用)大者一枚干姜三两强人可四两甘草(炙)二两
右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温再服。
□
下利,手足厥冷,无脉者,灸之不温;若脉不还,反微喘者,死。少阴负趺阳者,为顺也。
【按】
此条「反微喘者死」之下,有「少阴负趺阳者为顺也」一句,文义不属,其注已详见『伤寒论,辨脉篇』内,不复释。
【注】
下利手足厥冷,脉绝无者,有阴无阳之脉证也。虽用理中四逆辈,恐其缓不及事,急灸脐下,以通其阳。若脉还手足温者生。脉不还手足不温,反微喘者,阳气上脱也,故死。
【集注】
程林曰:下利而至于手足厥冷无脉,则独阴无阳,灸之以复其阳,而脉绝不来,反微喘者,则正气又脱于上,孤阳无根,故死。
□
下利气者,当利其小便。
【注】
下利者,初利则为气郁于大肠而不外渗,水气并下,但当利其小便,输其渗泻之窍,气宣而利止也。久利则为气陷于大阳,而不上举,又当于升补中兼利小便也。
【集注】
尤怡曰:下利气者,气随利失,即所谓气利是也。
□
气利,诃黎勒散主之。
【注】
气利,所下之气秽臭,所利之物稠粘,则为气滞不宣,或下之、或利之皆可也。若所利之气不臭,所下之物不粘,则谓气陷肠滑,故用诃黎勒散以固肠,或用补中益气以举陷亦可。
引用:《医宗金鉴》通脉四逆汤方
下载:《医宗金鉴》chm pdf 电子书
《医宗金鉴》通脉四逆汤
治少阴下痢清谷,里寒外热,手足厥逆,脉微欲绝,身反不恶寒,其人面赤色,或腹痛,或干呕,或咽痛,或痢止脉不出者。厥阴下痢清谷,里寒外热,汗出而厥者主之。
干姜三两 强人可四两 甘草(炙)二两 附子(生用,去皮)
大者一枚,右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温再服,其脉即出者愈。面色赤者,加葱九茎。腹中痛者,去葱加芍药二两。呕者,加生姜二两。咽痛,去芍药,加桔梗一两。痢止脉不出者,加人参二两。
【注】论中扶阳抑阴之剂:中寒阳微不能外达,主以四逆。中外俱寒,阳气虚甚,主以附子。阴盛于下,格阳于上,主以白通。阴盛于内,格阳于外,主以通脉。是则可知四逆运行阳气者也,附子温补阳气者也,白通宣通上下之阳气者也,通脉通达内外之阳气者也。今脉微欲绝,里寒外热,是肾中阴盛,格阳于外,故主之也。倍干姜加甘草佐附子,易名通脉四逆汤者,以其能大壮元阳,主持中外,共招外热反之于内。盖此时生气已离,亡在俄顷,若以柔缓之甘草为君,岂能疾呼外阳耶?故易以干姜。然必加甘草与干姜等分者,恐涣漫之余,姜,附之猛不能安养元气,所谓有制之师也。若面赤者,加葱以通格上之阳。腹痛者,加芍药以和在里之阴。呕逆者,加生姜以止呕。咽痛者,加桔梗以利咽。痢止脉不出气少者,俱倍人参,以生元气而复脉也。
引用:《医宗金鉴》通脉四逆汤
下载:《医宗金鉴》chm pdf 电子书
《医宗金鉴》通脉四逆汤
甘草(炙)二两干姜三两强人可四两附子(生用,去皮,破八片)大者一枚
右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温再服,其脉即出者愈。
面色赤者,加葱九茎,腹中痛者,去葱加芍药二两。呕者,加生姜二两。咽痛者,去芍药加桔梗一两。利止脉不出者,去桔梗加人参二两。病皆与方相应者,乃服之。
【方解】
论中扶阳抑阴之剂,中寒阳微不能外达,主以四逆;中外俱寒,阳气虚甚,主以附子;阴盛于下,格阳于上,主以白通;阴盛于内,格阳于外,主以通脉。是则可知四逆运行阳气者也,附子温补阳气者也,白通宣通上下之阳者也,通脉通达内外之阳者也。今脉微欲绝;里寒外热,是肾中阴盛,格阳于外,故主之也。倍干姜,加甘草佐附子,易名通脉四逆汤者,以其能大壮元阳,主持中外,共招外热返之于内。盖此时生气已离,亡在俄顷,若以柔缓之甘草为君,何能疾呼外阳,故易以干姜,然必加甘草与干姜等份者,恐涣漫之余,姜、附之猛,不能安养元气,所谓有制之师也。若面赤者,加葱以通格上之阳。腹痛者,加芍药以和在里之阴。呕逆者,加生姜以止呕。咽痛者,加桔梗以利咽。利止脉不出气少者,俱倍人参。以生元气而复脉也。
□
少阴病,吐利,手足不逆冷,反发热者,不死,脉不至者,灸少阴七壮。
【注】
少阴吐利,法当逆冷,今不逆冷反发热者,是阳未衰,故曰不死。若脉不至,虽有外热,恐是假热,须防阳脱,宜急灸少阴,速通其阳,则脉可复也。
【集注】
程知曰:前条通脉四逆汤是里寒外热,手足逆冷,而脉不至者也。此条用灸法是里寒外热,手足不逆冷,而脉不至者也。少阴动脉,在足内踝。
喻昌曰:前条背恶寒之证,灸后用附子汤,阴寒内凝,非一灸所能胜也。此条手足反热,祗是阴内阳外,故但灸本经,引之内入,不必更用温药也。
汪琥曰:经云,肾之原出于太溪,灸少阴七壮,当灸太溪。二穴在内踝后跟骨动脉陷中。
□
少阴病,吐利,手足逆冷,烦躁欲死者,吴茱萸汤主之。
【注】
名曰少阴病,主厥阴药者,以少阴、厥阴多合病,证同情异,而治别也。少阴有吐利,厥阴亦有吐利;少阴有厥逆,厥阴亦有厥逆,少阴有烦躁,厥阴亦有烦躁,此合病而证同者也。少阴之厥有微甚,厥阴之厥有寒热;少阴之烦躁则多躁,厥阴之烦躁则多烦。盖少阴之病,多阴盛格阳,故主以四逆之姜、附,逐阴以回阳也;厥阴之病,多阴盛郁阳,故主以吴茱萸之辛烈,迅散以通阳也,此情异而治别者也。今吐而不吐蛔,手足厥冷,故以少阴病名之也。盖厥冷不过肘膝,多烦而躁欲死,故属厥阴病主治也。所以不用四逆汤,而用吴茱萸汤也。
【集注】
程知曰:吐利,阴邪在里,上干脾胃也;厥冷,阳不温于四肢也;烦而躁,则阴盛之极,至于阳气暴露扰乱不宁也,证至此,几濒危矣。非茱萸之辛温,无以降阴气之上逆;非人参姜枣之甘温,无以培中土而制肾邪也。躁烦与烦躁亦有别,躁者阴躁,烦者阳烦。躁烦者,言自躁而烦,是阴邪已外逼也;烦躁者,言自烦而躁,是阳气犹内争也。其轻重浅深之别;学者宜详审之。
程应旄曰:温法原为阴寒而设,故真寒类多假热,凡阴盛格阳,阴证似阳等,皆少阴蛊惑人耳目处,须从假处勘出真来,方不为之牵制。如吐利而见厥冷,是胃阳衰而肾阴并入也。谁不知为寒者,顾反见烦躁欲死之证以诳之,是皆阳被阴拒而置身无地,故有此像。吴茱萸汤挟木力以益火势,则土得温而水寒却矣。
引用:《医宗金鉴》通脉四逆汤方
下载:《医宗金鉴》chm pdf 电子书
《圆运动的古中医学》通脉四逆汤
于四逆汤内加重干姜
下利汗出,四肢厥冷,阳将亡也。其脉必微而欲绝,中寒之至。用四逆汤以回阳,重加干姜大温中气。此方名通脉者,脉生于中气也。曰外热者,汗出而阳亡于外也。此方即四逆汤加重干姜分两。凡阴寒脉微欲绝,皆宜用之。
引用:《圆运动的古中医学》通脉四逆汤
下载:《圆运动的古中医学》chm pdf 电子书
《圆运动的古中医学》通脉四逆汤
下利清谷,肢厥脉微,不恶寒,面色赤,腹痛干呕咽痛,利止脉不出,皆中气虚寒之至。宜于四逆汤重加干姜以温补中气,中气复则脉出也。不恶寒,阳越于外,外不恶寒也。
引用:《圆运动的古中医学》通脉四逆汤
下载:《圆运动的古中医学》chm pdf 电子书
《圆运动的古中医学》通脉四逆汤
炙草 一钱半 干姜 三钱 附子 三钱 即四逆汤加干姜
治下利清谷,里寒外热,汗出而厥者。
汗出而肢冷,此里阳将亡。下利见之,宜速用四逆汤加重干姜以温补中气以回阳也。中气为诸脉之根本,故加温补中气之药。下利有寒热之别。用姜附乃寒利,用连芩乃热利。
引用:《圆运动的古中医学》通脉四逆汤
下载:《圆运动的古中医学》chm pdf 电子书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