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梅丸
《备急千金要方》乌梅丸下痢热诸治不瘥方。
乌梅(一升) 黄连(一斤,金色者)
上二味蜜丸如梧子,服二十丸,日三夜二。
引用:《备急千金要方》乌梅丸
下载:《备急千金要方》chm pdf 电子书
《备急千金要方》乌梅丸
治久痢诸药不瘥数十年者,消谷下气,补虚方。
乌梅肉 黄连 干姜 吴茱萸(各四两) 桂心(二两) 当归(三两) 蜀椒(一两半)
上七味为末,蜜和丸如梧子,食后服十丸,日三。
又方 治冷痢久下方。
乌梅(三百枚) 干姜 黄连(各十两) 当归 蜀椒(各四两) 细辛 附子 桂心 人参 黄柏(各六两,一方用麦 )
上十味为末,以苦酒浸乌梅一宿,去核,蒸五升米下,别捣如泥,搅令相得,纳蜜和捣二千杵,丸如梧子,食前服十丸,日三服,稍增至二十丸。
引用:《备急千金要方》乌梅丸
下载:《备急千金要方》chm pdf 电子书
《备急千金要方》乌梅丸
治寒热劳疟,形体羸瘦,痰结胸中,食饮减少,或因行远,久经劳役,患之积年不瘥方。
乌梅肉 豆豉(各一合) 升麻 地骨皮 柴胡 前胡 鳖甲 恒山(各一两) 元参 肉苁蓉 百合 蜀漆 人参 知母 桂心(各半两) 桃仁(八十一枚)
上十六味为末,蜜丸,空心煎细茶下三十丸,日二服,老少孩童量力通用无所忌。
治劳疟积时不断,众治无效方∶
生长大牛膝一握,切,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分再服。第一服取未发前食顷,第二服取临发时。
引用:《备急千金要方》乌梅丸
下载:《备急千金要方》chm pdf 电子书
《备急千金要方》乌梅丸
治肝邪热为疟,令人颜色苍苍,气息喘闷,战掉状如死者,或久热劳微动如疟,积年不瘥方。
乌梅肉 蜀漆 鳖甲 葳蕤 知母 苦参(各一两) 恒山(一两半) 石膏(二两) 香豉(一合) 甘草 细辛(各十八铢)
上十一味为末,蜜丸如梧子大,酒服十丸,日再,饮服亦佳。
治心热为疟不止,或止后热不歇,乍来乍去,令人心烦,甚欲饮清水反寒,多不甚热者方∶
甘草(一两) 蜀漆(三两) 恒山 鳖甲(各四两) 石膏(五两) 香豉(一合) 栀子 乌梅(各三十枚) 竹叶(切,二升)
上九味 咀,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分三服。
引用:《备急千金要方》乌梅丸
下载:《备急千金要方》chm pdf 电子书
《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乌梅丸
治蛔厥。令病者静而复烦,此为脏寒,蛔上入隔,故烦;须臾复上,得食而呕又烦者,蛔闻食臭出,其人自吐蛔。
乌梅(一百五十个) 当归 川椒(去目汗) 细辛 附子(炮去皮脐) 桂心 人参 黄柏(各三两) 干姜(炮,五两) 黄连(八两)
上为末,以苦酒渍乌梅一宿,去核,蒸之五斗米下,熟捣成泥,和药相得,纳臼中,与蜜杵一二千下,丸如梧子大。食前饮服十丸,稍加至三十丸。
引用:《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乌梅丸
下载:《三因极一病证方论》chm pdf 电子书
《删补名医方论》乌梅丸
治厥阴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即吐蛔。又主久痢。
乌梅(三百个) 细辛(六两) 干姜(十两) 黄连(一斤) 当归(四两) 附子(六两)蜀椒(去汗,四两) 桂枝(六两) 人参(六两) 黄柏(六两)
上十味,异捣筛,合治之。以苦酒浸乌梅一宿,去核蒸之五升米下,饭熟捣成泥,和药令相得,内臼中,与蜜杵二千下,九如梧桐子大。先食饮服十丸,日三,稍加至二十丸,禁生冷滑物臭食等。
【集注】柯琴曰∶六阴惟厥阴为难治。其本阴,其标热,其体木,其用火,必伏其所主而先其所因,或收、或散、或逆、或从,随所利而行之,调其中气使之和平,是治厥阴法也。厥阴当两阴交尽,又名阴之绝阳,宜无热矣。第其具合晦朔之理,阴之初尽即阳之初生,所以厥阴病热,是少阳使然也。火王则水亏,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气有余便是火也。木胜则克土,故饥不欲食。虫为风化,饥则胃中空虚,蛔闻食臭出,故吐蛔也。仲景立方,皆以甘辛苦味为君,不用酸收之品,而此用之者,以厥阴主肝木耳。
《洪范》曰∶木曰曲直作酸。《内经》曰∶木生酸,酸入肝。君乌梅之大酸,是伏其所主也。配黄连泻心而除疼,佐黄柏滋肾以除渴,先其所因也。连、柏治厥阴阳邪则有余,不足以治阴邪也。椒、附、辛、姜大辛之品并举,不但治厥阴阴邪,且肝欲散,以辛散之也。又加桂枝、当归,是肝藏血,求其所属也。寒热杂用,则气味不和,佐以人参,调其中气。以苦酒浸乌梅,同气相求,蒸之米下,资其谷气。加蜜为丸,少与而渐加之,缓则治其本也。蛔,昆虫也,生冷之物与湿热之气相成,故药亦寒热互用,且胸中烦而吐蛔,则连、柏是寒因热用也。蛔得酸则静,得辛则伏,得苦则下,信为治虫佳剂。久痢则虚,调其寒热,酸以收之,下痢自止。
引用:《删补名医方论》乌梅丸
下载:《删补名医方论》chm pdf 电子书
《时方妙用》乌梅丸
乌梅(九十三枚) 细辛(六钱) 干姜(一两) 当归(四钱) 黄连(一两六钱) 附子(六钱炮)
各另研末.合筛之.以苦酒浸乌梅一宿.去核.饭上蒸之捣成泥.入炼蜜.共捣千下.丸如
引用:《时方妙用》乌梅丸
下载:《时方妙用》chm pdf 电子书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乌梅丸
治脏寒蛔虫动作,上入膈中,烦闷呕吐,时发时止,得时即呕,常自吐蛔有此 之蛔厥,此药主之。又治久痢。
乌梅(三百个) 黄柏(炙) 细辛(去苗) 肉桂(去粗皮) 附子(炮,去皮、脐)人参( 姜(炮,十两
上异捣,筛,合治之,以醋浸乌梅一宿,去核,蒸之五斗米下,饭熟,捣成泥,和药令相得,内臼中与炼蜜杵二千下,丸如梧桐子大。每服十五丸,温米饮下,食前服。
引用:《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乌梅丸
下载:《太平惠民和剂局方》chm pdf 电子书
《汤头歌诀》乌梅丸
(仲景)用细辛桂,人参附子椒姜继。黄连黄柏及当归,温脏安蛔寒厥剂。〔乌梅三百个(醋浸蒸),细辛、桂枝、附子(炮)、人参、黄柏各六两,黄连一斤,干姜十两,川椒(去汗),当归各四两,治伤寒厥阴证,寒厥吐蛔。虫得酸则伏,故用乌梅;得苦则安,故用连、柏
引用:《汤头歌诀》乌梅丸
下载:《汤头歌诀》chm pdf 电子书
《医方考》乌梅丸
乌梅(三十枚,去核) 人参(去芦) 细辛(去土) 黄柏(去皮) 附子(炮) 桂枝(净洗,炮,各六钱) 黄连(一两六钱,炒) 干姜(一两,炮) 当归(洗净) 蜀椒(去目及闭目者,各四钱)
胃虚脏寒,得食而呕,蛔从上出者,此方主之。
乌梅味酸,蛔得之而软;连、柏味苦,蛔得之而伏;椒、细味辛,蛔得之而死;干姜、附、桂,温脏寒也;人参、当归,补胃虚也。
引用:《医方考》乌梅丸
下载:《医方考》chm pdf 电子书
《医方论》乌梅丸
乌梅三百个 细辛 桂枝 人参 附子(炮) 黄柏六两 黄连一斤 干姜十两 川椒 当归四两
苦酒浸乌梅一宿,去核蒸熟,和药蜜丸。
虫无湿不生,观腐草为萤可知也。杀虫之中兼燥湿利湿之法,非深达本源者能之乎?
引用:《医方论》乌梅丸
下载:《医方论》chm pdf 电子书
《伤寒论》乌梅丸
乌梅三百个(味酸温) 细辛六两(辛热) 干姜十两(辛热) 黄连一斤(苦寒) 当归四两(辛温) 附子六两(炮,辛热) 蜀椒四两(去汗,辛热) 桂枝六两(辛热) 人参六两(甘温) 黄蘖六两(苦寒)
右十味,异捣筛,合治之,以苦酒渍乌梅一宿,去核,蒸之五升米下,饭熟,捣成泥,和药令相得,内臼中,与蜜,杵二千下,丸如梧桐子大,先食饮,服十丸,日三服,稍加至二十丸。禁生冷、滑物、臭食等。
伤寒,热少厥微,指头寒,默默不欲食,烦躁数日,小便利,色白者,此热除也,欲得食,其病为愈。若厥而呕,胸胁烦满者,其后必便血。
病者手足厥冷,言我不结胸,小腹满,按之痛者,此冷结在膀胱关元也。
伤寒发热四日,厥反三日,复热四日,厥少热多,其病当愈。四日至七日,热不除者,其后必便脓血。
伤寒厥四日,热反三日,复厥五日,其病为进,寒多热少,阳气退,故为进也。
伤寒六七日,脉微,手足厥冷,烦躁,灸厥阴,厥不还者,死。
伤寒发热,下利,厥逆,躁不得卧者,死。
伤寒发热,下利至甚,厥不止者,死。
伤寒六七日,不利,便发热而利,其人汗出不止者,死。有阴无阳故也。
伤寒五六日,不结胸,腹濡,脉虚,复厥者,不可下,此为亡血,下之死。
发热而厥,七日,下利者,为难治。
伤寒脉促,手足厥逆者,可灸之。
伤寒脉滑而厥者,里有热也,白虎汤主之。
手足厥寒,脉细欲绝者,当归四逆汤主之。
引用:《伤寒论》乌梅丸方
下载:《伤寒论》chm pdf 电子书
《伤寒寻源》乌梅丸
乌梅(三百个) 人参(六两) 当归(四两) 黄连(一斤) 黄柏(六两) 蜀椒(四两炒去汁) 桂枝(六两) 干姜(十两) 附子(八两炮) 细辛(六两)
上十味.各捣筛.合治之.以苦酒浸乌梅一宿.去核.蒸之.五升米下饭熟.捣成泥.和药令相得.纳臼中.与蜜杵二千下.丸如梧桐子大.先食饮服十丸.日三服.稍加至二十丸.禁生冷滑物臭食等.
经云.伤寒脉微而厥.至七八日肤冷.其人躁无暂安时者.此为藏厥.非蛔厥也.蛔厥者.其人当吐蛔.今病者静而复时烦者.此为藏寒.蛔上入其膈.故烦.须臾复止.得食而呕又烦者.蛔闻食臭出.其人当自吐蛔.蛔厥者乌梅丸主之.又主久利.按此方主治蛔厥.其妙处全在米饭和蜜.先诱蛔喜.及蛔得之.而乌梅及醋之酸.椒姜桂附及细辛之辛.黄柏黄连之苦.则蛔不堪而伏矣.但厥后气血不免扰乱.故加人参当归奠安气血.此方虽寒热错杂.但温藏之力居多.又得乌梅之酸涩以固脱.故又主久利.
引用:《伤寒寻源》乌梅丸
下载:《伤寒寻源》chm pdf 电子书
《伤寒杂病论》乌梅丸
乌梅三百枚 细辛六两 干姜十两 黄连十六两 当归四两 附子六两(炮去皮) 蜀椒四两(出汗) 桂枝六两(去皮) 人参六两 黄柏六两
右十味,异捣筛,合治之,以苦酒渍乌梅一宿,去核蒸之五斗米下,饭熟,捣成泥,和药令相得,纳臼中与蜜杵二千下,丸如梧子大,先食饮服十丸,日三服。稍加至二十丸,禁生冷滑物臭食等。
以上皆传经脉证并治之正法也。若入腑及脏为传经变病,治列后条。
若两感于寒者,一日太阳受之,即与少阴俱病,则头痛、口干、烦满而渴,脉时浮时沉,时数时细,大青龙汤加附子主之。
引用:《伤寒杂病论》乌梅丸方
下载:《伤寒杂病论》chm pdf 电子书
《伤寒杂病论》乌梅丸
乌梅三百枚 细辛六两 干姜十两 黄连十六两 当归四两 附子六两(炮去皮) 蜀椒四两(出汗) 桂枝六两(去皮) 人参六两 黄柏六两
右十味,异捣筛,合治之,以苦酒渍乌梅一宿,去核,蒸之,五斗米下,饭熟,捣成泥,和药令相得,纳臼中,与蜜,杵二千下,丸如梧桐子大,先食饮,服十丸,日三服,稍加至二十丸。禁生冷,滑物,臭食等。
伤寒,热少,微厥,指头寒,嘿嘿不欲食,烦躁,数日小便利色白者,此热除也,欲得食,其病为愈;若厥而呕,胸胁烦满者,其后必便血。
病者手足厥冷,不结胸,小腹满,按之痛者,此冷结在膀胱关元也。
伤寒发热四日,厥反三日,复热四日,厥少热多者,其病当愈;四日至七日,热不除者,必便脓血。
伤寒厥四日,热反三日,复厥五日,其病为进,寒多热少,阳气退,故为进也。
伤寒六七日,脉微,手足厥冷,烦躁,灸厥阴,厥不还者,死。
伤寒,发热,下利,厥逆,躁不得卧者,死。
伤寒,发热,下利至甚,厥不止者,死。
伤寒六七日不利,便发热而利,其人汗出不止者,死。有阴无阳故也。
伤寒五六日,不结胸,腹濡,脉虚,复厥者,不可下也,此为亡血,下之则死。
伤寒,发热而厥,七日,下利者,为难治。
伤寒,脉促,手足厥逆,不可灸之。
伤寒,脉滑而厥者,里有热也,白虎汤主之。
引用:《伤寒杂病论》乌梅丸方
下载:《伤寒杂病论》chm pdf 电子书
《医述》乌梅丸
小柴胡为少阳主方;乌梅丸为厥阴主方。二方虽不同,而寒温互用、攻补兼施之法相合者,以脏腑相连,经络相贯,风木合气,同司相火故也。其中皆用人参,补中益气以固本逐邪,而他味俱不相袭者,因阴阳异位,阳宜升发,故主以柴胡;阴宜收降,故主以乌梅。阳主热,故重用寒凉;阴主寒,故重用辛热。阳以动为用,故汤以荡之,其证变幻不常,故柴胡有加减法;阴以静为体,故丸以缓之,其证有定局,故乌梅无加减法也。(柯韵伯)
引用:《医述》小柴胡汤、乌梅丸
下载:《医述》chm pdf 电子书
《医宗金鉴》乌梅丸
乌梅三百枚细辛六两干姜十两黄连十六两当归四两附子(去皮,炮)六两蜀椒(出汗)四两桂枝六两人参六两黄柏六两
右十味,异捣筛,合治之,以苦酒渍乌梅一宿,去核,蒸之五斗米下,饭熟捣成泥,和药令相得,内臼中,与蜜杵二千下,丸如梧桐子大,先食饮服十丸,日三服,稍加至二十丸,禁生冷、滑物、臭食等。
【集解】
柯琴曰:六经惟厥阴为难治,其本阴,其标热,其体木,其用火,必伏其所主,而先其所因,或收、或散、或逆、或从,随所利而行之,谓其中气,使之和平,是治厥阴之法也。厥阴当两阴交尽,又名阴之绝阳,宜无热矣。第其合晦朔之理,阴之初尽,即阳之初生,所以厥阴病热,是少阳使然也。火王则水亏,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气有余便是火也。木盛则生风,虫为风化,饥则胃中空虚,蛔闻食臭而出,故吐蛔,虽饥不欲食也。仲景立方,皆以辛甘苦味为君,不用酸收之品,而此用之者,以厥阴主肝木耳!『洪范』曰:木曰曲直作酸。『内经』曰:木生酸,酸入肝,君乌梅之大酸,是伏其所主也。配黄连泻心而除疼,佐黄柏滋肾以除渴,先其所因也。连、柏治厥阴,阳邪则有余,不足以治阴邪也。椒、附、辛、姜大辛之品并举,不但治厥阴阴邪,且肝欲散,以辛散之也。又加桂枝、当归,是肝藏血,求其所属也。寒热杂用,则气味不和,佐以人参,调其中气,以苦酒渍乌梅,同气相求,蒸之米下,资其谷气,加蜜为丸,少与而渐加之,缓则治其本也。蛔、昆虫也。生冷之物与湿热之气相成,故药亦寒热互用,且胸中烦而吐蛔,则连柏是寒因热用也。蛔得酸则静,得辛则伏,得苦则下,信为治虫佳剂。久利则虚,调其寒热,酸以收之,下利自止。
□
伤寒六、七日,脉微,手足厥冷,烦躁,灸厥阴,厥不还者,死。
【注】
此详申厥阴藏厥之重证也。伤寒六、七日,脉微,手足厥冷,烦躁者,是厥阴阴邪之重病也。若不图之于早,为阴消阳长之计,必至于阴气寖寖而盛,厥冷日深,烦躁日甚,虽用茱萸、附子、四逆等汤,恐缓不及事,惟当灸厥阴以通其阳。如手足厥冷,过时不还,是阳已亡也,故死。
【集注】
方有执曰:灸所以通阳,阳不回,故主死也。
程知曰:六、七日,为邪传厥阴之时,脉微而厥,未是危证,危在烦躁,为微阳外露耳!
程应旄曰:脉微厥冷而烦躁,是即前条中所引藏厥之证,六、七日前无是也。
汪琥曰:烦躁者,阳虚而争,乃藏中之真阳欲脱,而神气为之浮越,故作烦躁。可灸太冲穴,以太冲二穴,为足厥阴脉之所注。穴在足大指下后二寸,或一寸半陷中,可灸三壮。
□
手足厥寒,脉细欲绝者,当归四逆汤主之。若其人内有久寒者,宜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
【注】
此详申厥阴藏厥之轻证也。手足厥寒,脉细欲绝者,厥阴阴邪寒化之脉证也。然不通身肤冷,亦不躁无暂安时者。则非阳虚阴盛之比,故不用姜、附等辈,而用当归四逆汤,和厥阴以散寒邪,调荣卫以通阳气也。若其人内有久寒者,宜当归四逆汤,加吴茱萸、生姜,以直走厥阴,温而散之也。
【集注】
程知曰:不用姜、附者,以证无下利,不属纯阴也。盖脉细欲绝之人,姜、附亦足以劫其阴,故不惟不轻用下,且亦不轻用温也。
郑重光曰:手足厥冷,脉细欲绝,是厥阴伤寒之外证,当归四逆,是厥阴伤寒之表药也。
引用:《医宗金鉴》乌梅丸方
下载:《医宗金鉴》chm pdf 电子书
《医宗金鉴》乌梅丸
乌梅三百个细辛六两干姜十两黄连一筋当归四两附子(炮)六两川椒(去汗)四两桂枝六两人参六两黄蘖六两
右十味,异捣筛,合治之,以苦酒渍乌梅一宿,去核蒸之,五升米下,饭熟捣成泥,和药令相得,内臼中,与蜜杵二千下,圆如梧桐子大。先食,饮服十圆,日三服,稍加至二十圆,禁生冷滑臭等食。
【集解】
李□曰:乌梅味酸,黄连、黄柏味苦,桂枝、蜀椒、干姜、细辛、味辛以蛔得酸则止,得苦则安,得甘则动于上,得辛则伏于下也。然胃气虚寒,人参、附子以温补之,吐亡津液,当归以辛润之,则蛔厥可愈矣。
引用:《医宗金鉴》乌梅圆方
下载:《医宗金鉴》chm pdf 电子书
《医宗金鉴》乌梅丸
治厥阴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即吐蛔。又主久痢。
乌梅三百个 细辛六两 干姜十两 黄连一斤 当归四两 附子六两蜀椒(去汁)四两 桂枝六两 人参六两 黄柏六两,右十味,异捣筛,合治之。以苦酒浸乌梅一宿,去核蒸之,五升米下,饭热捣成泥,和药令相得,纳臼中,与蜜杵二千下,丸如梧桐子大。先食饮服十丸,日三,稍加至二十丸,禁生冷滑物臭食等。
【集注】柯琴曰:六阴惟厥为难治。其本阴,其标热,其体木,其用火,必伏其所主而先其所因,或收,或散,或逆,或从,随所利而行之,调其中气使之和平,是治厥阴法也。厥阴当两阴交尽,又名阴之绝阳,宜无热矣。第其具合晦朔之理,阴之初尽即阳之初生,所以厥阴病热,是少阳使然也。火王则水亏,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气有余便是火也。木胜则克土,故饥不欲食。虫为风化,饥则胃中空虚,蛔闻食臭出,故吐蛔也。仲景立方,皆以甘辛苦味为君,不用酸收之品,而此用之者,以厥阴主肝木耳。『洪范』曰:木曰曲直作酸。『内经』曰:木生酸,酸入肝。君乌梅之大酸,是伏其所主也。配黄连泻心而除疼,佐黄柏滋肾以除渴。先其所因也。连柏,治厥阴阳邪则有余,不足以治阴邪也。椒,附,辛,姜大辛之品并举,不但治厥阴阴邪,且肝欲散,以辛散之也。又加桂枝,当归,是肝脏血,求其所属也。寒热杂用,则气味不和,佐以人参,调其中气。以苦酒浸乌梅,同气相求,蒸之米下,资其谷气。加蜜为丸,稍与而渐加之,缓则治其本也。蛔,昆虫也,生冷之物与湿热之气相成,故药亦寒热互用,且胸中烦而吐蛔,则连,柏是寒因热用也。蛔得酸则静,得辛则伏,得苦则下,信为治虫佳剂。久痢则虚,调其寒热,酸以收之,下痢自止。
引用:《医宗金鉴》乌梅丸
下载:《医宗金鉴》chm pdf 电子书
《圆运动的古中医学》乌梅丸
乌梅 干姜 附子 人参 细辛 蜀椒 黄连 黄柏 当归 桂枝
此厥阴肝脏之本气病也。肝脏病则下寒上热,中虚风动。上热者,因下寒木失温养,化风上冲,风冲化热,热伤津液,故消渴心中热痛而饥。下寒蚘不能居,寻胃间热处而上,故病吐蚘。蚘动即是阳动,故烦。人身火在水下,上清下温则治。火出水外,上热下寒则病。上热下寒,中土必败。木气化风,木气必伤。乌梅补木气,生津液,敛风气,附子蜀椒温下寒,黄连黄柏清上热,干姜人参温补中气,桂枝当归温养木气。而达肝阳,细辛温降冲气也。
引用:《圆运动的古中医学》乌梅丸
下载:《圆运动的古中医学》chm pdf 电子书
《圆运动的古中医学》乌梅丸
乌梅 三十个 细辛 六钱 桂枝 六钱 川椒 六钱 当归 六钱 干姜 一两 附子 六钱 黄连 一两六钱 黄柏 六钱 党参 六钱
治吐蛔心烦者。
吐蛔心烦,此虫病之虚证。故用乌梅丸。心病吐涎,不烦,不吐蛔,此虫病之实证。故用甘草粉蜜汤。虚证而用杀虫之法,非将人杀死不可。乌梅丸,寒热并用,乃调木气之法,亦即治虫之法。治虫者,治木气也。
离开木气而曰治虫,所以只知杀虫了。
引用:《圆运动的古中医学》乌梅丸
下载:《圆运动的古中医学》chm pdf 电子书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