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erdinand 发表于 2022-11-27 21:13:06

吴茱萸汤

《备急千金要方》吴茱萸汤

治久寒胸胁逆满,不得食方。
吴茱萸 半夏 小麦(各一升) 甘草 人参 桂心(各二两) 生姜(八两) 大枣(二十枚)
上八味 咀,以酒五升,水三升,煮取三升,分三服。
引用:《备急千金要方》吴茱萸汤
下载:《备急千金要方》chm pdf 电子书 


《备急千金要方》吴茱萸汤

治产后虚羸,盗汗,涩恶寒方。
吴茱萸三两,以清酒三升渍一宿,煮如蚁鼻沸,减得二升许,半分之顿服一升,日再,间日再作服。亦治产后腹中疾痛。
引用:《备急千金要方》吴茱萸汤
下载:《备急千金要方》chm pdf 电子书 


《备急千金要方》吴茱萸汤

治胸中积冷,心嘈烦满汪汪。不下饮食,心胸应背痛方。
吴萸(三两) 半夏(四两) 人参 桂心(各二两) 甘草(一两) 生姜(三两) 大枣(二十枚)
上七味 咀,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去滓,分三服,日三。
治胸膈心腹中痰水冷气,心下汪洋嘈烦,或水鸣多唾,口中清水自出,胁肋急胀,痛不欲饮食,此皆胃气弱受冷故也,其脉来沉弦细迟悉主之方∶
半夏 生姜(各五两) 芍药(三两) 茯苓(四两) 旋复花 细辛 橘皮 桂心 人参 甘 ?
上十一味 咀,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分三服。病先有时喜水下者,用白术三两,去旋复花,若欲得利者加大黄二两。须微调者,用干地黄。
治冷热久 实,不能饮食,心下虚满如水状方∶
前胡 半夏 茯苓 生姜(各四两) 枳实 白术 甘草(各三两) 桂心二两)
上八味 咀,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分三服。
引用:《备急千金要方》吴茱萸汤
下载:《备急千金要方》chm pdf 电子书 


《备急千金要方》吴茱萸汤

治妇人先有寒冷,胸满痛,或心腹刺痛,或呕吐食少,或肿,或寒,或下痢,气息绵欲绝,产后益剧,皆主之方。
吴茱萸(二两) 防风 桔梗 干姜 甘草 细辛 当归(各十二铢) 干地黄(十八铢)
上八味 咀,以水四升煮取一升半,去滓,分再服。
引用:《备急千金要方》吴茱萸汤
下载:《备急千金要方》chm pdf 电子书 


《删补名医方论》吴茱萸汤

治厥阴病干呕吐涎沫、头痛者,少阴证吐利手足厥冷、烦躁欲死者,阳明食谷欲呕者。
吴茱萸(一升) 人参(三两) 生姜(六两) 大枣(擘,十二枚)
上四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温服七合,日三服。
【集注】罗谦甫曰∶仲景救阳诸法,于少阴四逆汤必用姜附;通脉四逆汤倍加干姜,其附子生用;附子汤又加生附至二枚。所以然者,或壮微阳使之外达,或招飞阳使之内返,此皆少阴真阳失所,故以回阳为亟也。至其治厥阴,则易以吴茱萸,而并去前汤诸药,独用人参、姜、枣者,盖人身厥阴肝木虽为两阴交尽,而一阳之真气实起其中,此之生气一虚,则三阴浊气直逼中上,不惟本经诸证悉具,将阳明之健运失职,以至少阴之真阳浮露而吐利,厥逆烦躁欲死,食谷欲呕,种种丛生矣。吴茱萸得东方震气,辛苦大热,能达木郁,直入厥阴,降其盛阴之浊气,使阴翳全消,用以为君。人参秉冲和之气,甘温大补,能接天真,挽回性命,升其垂绝之生气,令阳光普照,用以为臣。佐姜、枣和胃而行四末。斯则震坤合德,木土不害,一阳之妙用成,而三焦之间无非生生之气矣。诸证有不退者乎?盖仲景之法,于少阴则重固元阳,于厥阴则重护生气。学人当深思而得之矣。
引用:《删补名医方论》吴茱萸汤
下载:《删补名医方论》chm pdf 电子书 


《时方妙用》吴茱萸汤

吴茱萸(三钱汤泡) 人参(一钱半) 大枣(四枚) 生姜(六钱) 水煎服.
引用:《时方妙用》吴茱萸汤
下载:《时方妙用》chm pdf 电子书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吴茱萸汤

治妇人脏气本虚,宿挟风冷,胸膈满痛,腹胁 刺,呕吐恶心,饮食减少,恶寒战栗,或泄痢不止,少气羸困,及因而生产,脏气暴虚,邪冷内胜,宿疾转 之。
桔梗(去苗) 防风(去苗、叉) 干姜(炮) 甘草(炙) 当归(去苗,微炒) 细辛(去苗
上为粗散。每服三钱,水一盏,煎至八分,细滤去渣,热服,空心,食前。
引用:《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吴茱萸汤
下载:《太平惠民和剂局方》chm pdf 电子书 


《汤头歌诀》吴茱萸汤

(仲景)人参枣,重用生姜温胃好。阳明寒呕(太阳热呕忌用)少阴(下)利,厥阴头痛皆能保。〔吴茱萸一升(炮),人参三两,生姜六两,枣十二枚。姜、茱、参、枣,补土散寒。茱萸辛热,能入厥阴,治肝气上逆而致呕利腹痛。〕
引用:《汤头歌诀》吴茱萸汤
下载:《汤头歌诀》chm pdf 电子书 


《退思集类方歌注》吴茱萸汤

治阳明胃寒,食谷欲呕,及少阴吐利,手足逆,烦躁欲死者;又厥阴干呕,吐涎痛者,并主之。
吴茱萸(一升洗) 人参(三两) 生姜(六两) 大枣(十二枚) 水七升,煮取二升,去滓,温服七合,日三服。(加附子一枚,名吴茱萸加附子汤,治寒疝腰痛,牵引睾丸,脉沉迟者。
吴茱萸汤人参枣,重用生姜温胃好。(吴萸、生姜温胃散寒,人参大枣缓脾益气,亦中焦之
能保。(吐利而手足厥冷,烦躁欲死,少阴之阳并露矣。吴茱萸为厥阴之主药,上可温胃寒,下可救肾阳,故能统治以上诸证。)又吴萸加附子汤,寒疝脉沉所宜捣。(疝为肝病,故用吴萸以直温肝经,加附子以散寒温肾。)
引用:《退思集类方歌注》吴茱萸汤
下载:《退思集类方歌注》chm pdf 电子书 


《退思集类方歌注》吴茱萸汤

(《圣济总录》) 治“浊气在上,则生 胀”。
吴茱萸(洗炒) 官桂 浓朴(姜汁制) 干姜(炮各二两) 蜀椒(炒去汗) 陈皮(去白) 白术
滓温服。
《圣济》吴萸汤术朴,椒姜陈桂七般药。浊气在上生 胀,是亦阴阳之反作。(《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寒气生浊,浊气在上,则生 胀”,是亦阴阳反作也。)宣布五阳驱浊阴浊降胃和胀自却。(此温散降浊之法。吴萸入肝,官桂入心,干姜入脾,橘红入肺,蜀椒肾,皆气浓性轻,芳香开发之品,用以宣布五阳,驱散浊阴;更以白术、浓朴,温中和胃浊降胃和, 胀立已,真有捷于影响之妙。)
引用:《退思集类方歌注》吴茱萸汤
下载:《退思集类方歌注》chm pdf 电子书 


《医方考》吴茱萸汤

吴茱萸(一升,泡过) 人参(三两,去芦) 生姜(六两) 大枣(十二枚)
伤寒食谷欲呕者,属阳明也,此汤主之;得汤反剧者,属上焦,此非所宜也。少阴犯真寒,吐利,手足厥冷,烦躁欲死者,此汤主之。厥阴干呕吐沫,头痛者,亦此汤主之。
阳明,胃也。为仓廪之官,主纳水谷,有寒,故令食谷欲呕,吴茱萸汤温之宜矣。若得汤反剧,便非胃中寒,乃是上焦火,宜用凉剂,而吴茱萸非宜矣。少阴犯真寒者,足少阴肾脏中寒,与传来阳证不同也。肾间阴寒盛,则上格乎阳而为吐。经曰∶肾主二便。故肾寒则大便不禁而为利,手足得阳而温,受气于内者也;内有阴寒,故令手足厥逆而冷。烦躁者,阴盛格阳,阳气内争,故令阳烦而阴躁,斯其为证亦危矣,故欲死。厥阴者,肝也,寒气内格,故干呕吐沫;厥阴与督脉会于巅,故头痛。吴茱萸辛热而味浓,经曰味为阴,味浓为阴中之阴,故走下焦而温少阴、厥阴;佐以生姜,散其寒也;佐以人参、大枣,补中虚也。虽然,张机氏立是方,以治少阴、厥阴之寒也固矣,不又曰少阴病吐利烦躁四逆者死乎?厥冷之与四逆,无相违也。临病之工,乌可不慎!
引用:《医方考》吴茱萸汤
下载:《医方考》chm pdf 电子书 


《医方论》吴茱萸汤

吴茱萸(泡)一升 人参三两 大枣十二枚 生姜六两
吴茱萸辛烈善降,得姜之温通,用以破除阴气有余矣。又恐辛燥太过,耗气劫阴,故用人参、大枣之甘缓以济之,又能补土扶阳,使浊阴不得上干清道,治法更为周到。
引用:《医方论》吴茱萸汤
下载:《医方论》chm pdf 电子书 


《伤寒括要》吴茱萸汤

吴茱萸 人参 生姜 大枣
食谷欲吐者.属阳明也.此汤主之. 脾胃虚寒.则不能纳谷.以参枣益其不足.以姜茱煦其中寒.当有速效.若得汤反剧者.属上焦也.火逆于上.食不得入.或小柴胡汤.或黄芩汤.可选用之.
引用:《伤寒括要》吴茱萸汤
下载:《伤寒括要》chm pdf 电子书 


《伤寒论》吴茱萸汤

吴茱萸一升(洗,辛热) 人参三两(甘温)生姜六两(切,辛温) 大枣十二枚(掰,甘温)
右四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去滓,温服七合,日三服。
太阳病,寸缓、关浮、尺弱,其人发热汗出,复恶寒,不呕,但心下痞者,此以医下之也。如其不下者,病人不恶寒而渴者,此转属阳明也。小便数者,大便必硬,不更衣十日,无所苦也。渴欲饮水,少少与之,但以法救之。渴者,宜五苓散。
脉阳微而汗出少者,为自和也;汗出多者,为太过。
阳脉实,因发其汗出多者,亦为太过。太过为阳绝于里,亡津液,大便因硬也。
脉浮而芤,浮为阳,芤为阴,浮芤相搏,胃气生热,其阳则绝。
趺阳脉浮而涩,浮则胃气强,涩则小便数,浮涩相搏,大便则难,其脾为约,麻人丸主之。
引用:《伤寒论》吴茱萸汤方
下载:《伤寒论》chm pdf 电子书 


《伤寒寻源》吴茱萸汤

吴茱萸(一升洗) 人参(三两) 生姜(六两) 大枣(十二枚)
上四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去滓.温服七合.日三服.
此本温胃之方.而亦以通治厥少二阴吐利垂绝之证.盖阳明居中土.食谷欲呕.土受木克.胃气垂败.按吴萸本厥阴药.兹以人参甘草大枣.奠安中土.而主吴萸温中散寒.以泄土中之木.则呕吐而谷可纳.至少阴病吐利.手足逆冷.烦躁欲死.此因上下交征.胃气随吐利而将败.而厥阴更得侮其所不胜.病本在肾.病机在肺.而主治则在胃.得此剂补火生土.而浊阴自退矣.
引用:《伤寒寻源》吴茱萸汤
下载:《伤寒寻源》chm pdf 电子书 


《伤寒杂病论》吴茱萸汤

吴茱萸一升 人参三两 生姜六两 大枣十二枚(劈)
右四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去滓,温服七合,日三服。
引用:《伤寒杂病论》吴茱萸汤方
下载:《伤寒杂病论》chm pdf 电子书 


《伤寒杂病论》吴茱萸汤

吴茱萸一升 人参三两 生姜六两(切) 大枣寸二枚(劈)
右四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去滓,温服七合,日三服。
引用:《伤寒杂病论》吴茱萸汤方
下载:《伤寒杂病论》chm pdf 电子书 


《伤寒杂病论》吴茱萸汤

吴茱萸一升 人参二两 生姜六两(切) 大枣十二枚(劈)
右四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去滓,温服七合,日三服。
少阴病,下利,咽痛,胸满,心烦者,猪肤汤主之。
引用:《伤寒杂病论》吴茱萸汤方
下载:《伤寒杂病论》chm pdf 电子书 


《伤寒杂病论》吴茱萸汤

吴茱萸一升 人参三两 生姜六两(切) 大枣十二枚(劈)
右四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去滓,温服七合,日三服。
干呕,吐涎沫,头痛者,吴茱萸汤主之。(方见上)
呕而发热者,小柴胡汤主之。
引用:《伤寒杂病论》吴茱萸汤方
下载:《伤寒杂病论》chm pdf 电子书 


《目经大成》吴茱萸汤

人参 生姜 大枣 吴茱萸
厥阴头痛,干呕吐沫,此方主之。
厥阴脉挟胃,寒气内格,故干呕吐沫。厥阴与督脉会于巅,引寒上逆,故头痛。茱萸辛热味浓,下走能温少阴、厥阴,佐以生姜,散其寒也,佐以参、枣,补其虚也。且厥阴经络,又环阴器,如寒疝腰痛,牵引睾丸,脉沉迟,加附子等分煎,凉服。一方以吴萸、干姜等分为丸,参汤下,义同。
诗曰∶吴萸参枣姜,为汤阴邪降,四逆草姜附,寒毒中无妨。
引用:《目经大成》吴茱萸汤
下载:《目经大成》chm pdf 电子书 


《医宗金鉴》吴茱萸汤

治厥阴病,干呕吐涎沫,头痛者。少阴证,吐痢手足厥冷,烦躁欲死者。阳明食谷欲呕者。
吴茱萸一升 人参三两 生姜六两 大枣(擘)十二枚,右四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温服七合,日三服。
【集注】罗谦甫曰:仲景救阳诸法,于少阴四逆汤必用姜附;通脉四逆汤倍加干姜,其附子生用;附子汤又加生附至二枚。所以然者,或壮微阳使之外达,或招飞阳使之内返,此皆少阴真阳失所,故以回阳为亟也。至其治厥阴,则易以吴茱萸,而并去前汤诸药,独用人参,姜,枣者,盖人身厥阴肝木虽为两阴交尽,而一阳之真气实起其中,此之生气一虚,则三阴浊气直逼中上,不惟本经诸证悉具,将阳明之健运失职,以至少阴之真阳浮露而吐痢,厥逆,烦躁欲死,食谷欲呕,种种丛生矣。吴茱萸得东方震气,辛苦大热,能达木郁,直入厥阴,降其盛阴之浊气,使阴翳全消,用以为君。人参秉冲和之气,甘温大补,能接天真,挽回性命,升其垂绝之生气,令阳光普照,用以为臣。佐姜,枣和胃而行四末。斯则震坤合德,木土不害,一阳之妙用成,而三焦之间无非生生之气矣,诸证有不退者乎?盖仲景之法,于少阴则重固元阳,于厥阴则重护生气,学者当深思而得之矣。
引用:《医宗金鉴》吴茱萸汤
下载:《医宗金鉴》chm pdf 电子书 


《医宗金鉴》吴茱萸汤

吴茱萸一升人参三两生姜一两大枣十二枚
右四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温服七合,日三服。
【集解】
罗天益曰:仲景之法,于少阴则重固元阳,于厥阴则重固生气。厥阴肝木虽为两阴交尽,而一阳之真气,实起其中,此之生气一虚,则三阴浊气直逼中上,不惟本经诸证悉具,将阳明之健运失职,以致少阴之真阳浮露,而吐利厥逆,烦躁欲死,食谷欲呕,种种丛生矣。吴茱萸得东方震气,辛苦大热,能达木郁,直入厥阴,降其阴盛之浊气,用以为君;人参秉中和正气,甘温大补,能接天真,挽回性命,升其垂绝之生气,用以为臣;佐姜、枣和胃而行四末。斯则震神合德,木土不害,一阳之妙用成,而三阴之间无非生生之气矣。诸证有不退者乎?
方有执曰:吐则伤阳,利则损阴。厥冷者阴损而逆也,烦躁者阳伤而乱也。茱萸辛温,散寒暖胃而止呕;人参甘温,益阳固本而补中;大枣助胃益脾;生姜呕家圣药。故四物者,为温中降逆之所须也。

少阴病,吐利躁烦,四逆者,死。
【注】
此承上条互明其义,以别可治不可治也。此条吐利烦躁厥逆,皆与上条同,一用吴茱萸汤治之,一曰死不治者,何也?盖以少阴烦躁,多躁少烦,躁者阴也;厥阴烦躁,多烦少躁,烦者阳也。厥阴手足厥冷,不过肘膝,微阳未绝,故可治也;少阴四肢逆冷,不能回温,独阴不化,故曰死也。
【集注】
程应旄曰:由吐利而躁烦,阴阳离脱而扰乱可知。加之四逆,其阳绝矣,不死何待?
使早知温中,宁有此乎?
张璐曰:此条与上条不殊,何彼可治,而此不可治耶?必是已用温中不愈,转加躁烦,故主死耳。

少阴病,恶寒身蜷而利,手足厥冷者,不治。
【注】
此互详上条手足逆冷不治之义也。恶寒身蜷而卧,虽系少阴证,而不至于死。若下利不止,手足逆冷不回,是有阴无阳,即不吐利躁烦,亦不可治也。
【集注】
喻昌曰:阴盛无阳,即用四逆等法,回阳气于无何有之乡,其不能回者多矣,故曰不治。

少阴病,四逆,恶寒而身蜷,脉不至,不烦而躁者,死。
【注】
此总承上三条,以明不治之死证也。四逆,谓四肢逆冷,过肘膝而不回也。表阳虚,故恶寒也。阴主屈,故蜷卧不伸也。脉不至,则生气已绝,若有烦无躁,是尚有可回之阳,今不烦而躁,则是有阴无阳,故曰死也。
【集注】
程应旄曰:诸阴邪具见,而脉又不至,阳先绝矣。不烦而躁,孤阴无附,将自尽也。
经曰:阴气者,静则神藏,躁则消亡。盖躁则阴藏之神外亡也,亡则死矣。使早知复脉以通阳,宁有此乎?

少阴病,下利,脉微涩,呕而汗出,必数更衣,反少者,当温其上,灸之。
【注】
脉微,阳虚也。涩,血少也。必数更衣者,下利勤也。反少者,欲下而反少也。即今之阳虚血少,里急后重,下利病也。呕而汗出者,阴盛于内,上逆而作呕也。阳虚失护,故汗出也,当温其上,宜灸之。
【集注】
程应旄曰:少阴病下利,阳微可知,乃其脉微而且涩,则不但阳微而阴且竭矣。阳微故阴邪逆上而呕,阴竭故汗出而勤,努责一法之中,既欲助阳兼欲护阴,则四逆、附子辈,俱难用矣。惟灸顶上百会穴以温之,既可代姜、附辈之助阳而行上,更可避姜、附辈之辛窜而燥下,故下利可止,究于阴血无伤。可见病在少阴,不可以难用温者,遂弃夫温也。
汪琥曰:按此条论仲景不言当灸何穴。脉经云:灸厥阴俞。常器之曰:灸太冲。皆误。郭壅曰:灸太溪虽系少阴经穴,亦误。仲景曰:宜温其上。方有执曰:上,谓顶,百会穴是也。『图经』云:一名三阳五会,在前顶后一寸五分,顶中央,原治小儿脱肛久不差,可灸七壮。此条亦灸之者,升举其阳以调夫阴也。

少阴病,下利止而头眩,时时自冒者,死。
【注】
少阴病利止,若胃和能食,神清气爽,是为欲愈也。今利止头眩,时时昏冒不省,是气脱神去,故下利虽止,仍主死也。
【集注】
方有执曰:头眩,俗谓昏晕也。诸阳在头,下利止而头眩者,阳无根据附,浮越于外,神气散乱,故时时自冒也,死可知矣。
张锡驹曰:此条死证,全在头眩、自冒上看出,若利止而头不眩不冒,此中已和矣,安能死乎?
张璐曰:人身阴阳相为根据附着也。阴亡于下,则诸阳之上聚于头者,纷然而动,所以头眩时时自冒,阳脱于上而主死也。可见阳回利止则生,阴尽利止则死矣。
汪琥曰:下利止,则病当愈,今者反为死候,非阳回而利止,乃阳脱而利尽也。

少阴病,六、七日,息高者,死。
【注】
少阴病但欲寐,息平气和顺也。今息高气促,逆也。凡病卧而息高气促者,多死。
【集注】
喻昌曰:「六、七日」字,辨证最细。盖经传少阴而息高,与二、三日太阳作喘之表证迥殊也。
程知曰:肾为生气之源,息高则气散走于胸中,不能复归于气海,故主死也。
程应旄曰:夫肺主气,而肾为生气之源,盖呼吸之门也,关系人之死生者最巨。息高者生气已绝于下,而不复纳,故游息仅呼于上,而无所吸也。死难成于六、七日之后,而机自兆于六、七日之前。既值少阴受病,何不豫为固护,预为堤防,致令真阳涣散而无可复返乎?凡条中首既谆谆禁汗,继即急急重温,无非见及此耳!
魏荔彤曰:七日之久,息高气逆者,与时时自冒,同一上脱也。一眩冒而阳升不返,一息高而气根已铲,同一理而分见其证者也,故仲景俱以死期之。

少阴病,脉细沉数,病为在里,不可发汗。
【注】
少阴病但欲寐,若脉细沉微,是邪从寒化也。今脉细沉数,乃邪从热化也,即有发热,亦是将转属阳明,非若前所言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不数,宜麻黄附子细辛汤发汗者可比也。故曰:病为在里,不可发汗。
【集注】
程知曰:言热邪在里,有发汗之禁也。少阴之脉微细,其常也。乃沉而加之以数,正为热邪在里之征。发汗则动经而增燥热,有夺血之变矣。
郑重光曰:脉细沉而数,里有伏阳矣,故曰病为在里。乃热邪传里之证,断不可发汗,发汗则动经气,而有亡血之变。少阴发热脉沉,是病为在表,以无里证,故可发汗。若脉浮而迟,表热里寒,下利清谷,是迟为无阳,病为在里,又不得以浮为在表而发汗也。要知阴中有阳沉亦可汗,阳中有阴浮亦当温。此条脉细沉数,数则为热,沉为在里,此阳邪入里,故以发汗而示戒也。

少阴病,但厥无汗,而强发之,必动其血,未知从何道出,或从口鼻,或从目出者,是名下厥上竭,为难治。
【注】
此条申明强发少阴热邪之汗,则有动血之变也。少阴病脉细沉数,加之以厥,亦为热厥。阴本无汗,即使无汗,亦不宜发汗。若发其汗,是为强发少阴热邪之汗也。不当发而强发之,益助少阴之热,炎炎沸腾,必动其本经之血,或从口鼻,或从目出,是名下厥上竭。下厥者,少阴热厥于下也;上竭者,少阴血竭于上也,故为难治。
【集注】
张璐曰:强责少阴汗,而动其血,势必逆行而上出阳窍,以发汗皆阳药故也。
程应旄曰:五液皆主于肾,强发少阴之汗,周身之气皆逆,血随奔气之促逼而见,故不知从何道而出也。
沈明宗曰:少阴病但厥无汗,其病在里,当以四逆散,和阴散邪,其病自退,而厥自愈矣。岂可强发其汗耶!
魏荔彤曰:厥而有汗,乃内寒迫阳外亡之像,故为寒化。阴邪无汗而厥,则热邪伏于里而不外越,邪热内耗也,斯可议为热化阳邪无疑矣。

少阴病,咳而下利,谵语者,被火气劫故也,小便必难,以强责少阴汗也。
【注】
少阴属肾,主水者也。少阴受邪,不能主水,上攻则咳,下攻则利。邪从寒化,真武汤证也;邪从热化,猪苓汤证也。今被火气劫汗,则从热化而转属于胃,故发谵语;津液内竭,故小便难,是皆由强发少阴之汗故也。欲救其阴,白虎、猪苓二汤,择而用之可耳!
【集注】
方有执曰:强责,谓过求也。小便与汗,皆血液也。少阴少血,劫汗夺血,则小便为之涸竭,故难也。

少阴病,下利六、七日,咳而呕渴,心烦不得眠者,猪苓汤主之。
【注】
凡少阴下利清谷,咳呕不渴,属寒饮也。今少阴病六、七日,下利粘秽,咳而呕,渴烦不得眠,是少阴热饮为病也。饮热相抟,上攻则咳,中攻则呕,下攻则利;热耗津液,故渴;热扰于心,故烦不得眠。宜猪苓汤利水滋燥,饮热之证,皆可愈矣。
【集注】
赵嗣真曰:少阴咳而下利,呕渴心烦不眠,及厥阴下利欲饮水者,是皆传邪之热,脉必沉细数,故以黄连滑石等清利之。其少阴自利而渴,欲吐不吐,心中烦但欲寐,小便色白者,是本经阴邪之寒也,脉必沉微,故以附子、干姜温之。
汪琥曰:下利咳而呕渴,心烦不得眠,焉知非少阳、阳明之病?然少阳、阳明若见此证,为里实,脉必弦大而长,此病脉必微细,故知其为少阴之病无疑也。
林澜曰:下利则邪并于下矣,其呕而且咳何也?盖至六、七日渴而心烦不眠,则传邪之上客者又盛,渴则必恣饮,多饮必停水,是邪热既不能解,而水蓄之证复作也。热邪传陷之下利,非阴寒吐利并作之可比。呕而渴者,盖先呕后渴,为邪欲解,先渴后呕,多为水停,况又有水寒射肺为咳之可兼察乎?以是知必有挟饮于内耳。
沈明宗曰:黄连阿胶汤之心烦不得眠,较此条颇同而治异,何也?盖此条乃少阴风热,转入阳明而致下利,故以猪苓汤驱导水邪,还从膀胱而去,急救胃中津液为主;彼条之心烦不得眠而无下利,乃肾水枯少,故用黄连阿胶汤滋阴清火,急救肾阴为主也。
魏荔彤曰:咳而咽不痛,渴而口不渴,则知邪虽为传经而入之热,惟其有水饮相混,故热势不能甚肆。其猛烈虽上冲为咳呕,而不致咽痛,隔阻正律为口渴,而不致干燥,兼以心烦不得眠,于少阴但欲寐,阴证中见阳证,岂非传经之热兼水湿者乎?其所以不发黄者,以少阴病原有下利,湿不能留,热不能蓄故也。由此观之,热邪兼水饮昭然矣。

少阴病,四逆,其人或咳,或悸,或小便不利,或腹中痛,或泄利下重者,四逆散主之。
【注】
凡少阴四逆,虽属阴盛不能外温,然亦有阳为阴郁,不得宣达而令四肢逆冷者,故有或咳、或悸、或小便不利,或腹中痛、泄利下重诸证也。今但四逆而无诸寒热证,是既无可温之寒,又无可下之热,惟宜疏畅其阳,故用四逆散主之。
【集注】
李中梓曰:按少阴用药,有阴阳之分,如阴寒而四逆者,非姜附不能疗此证,虽云四逆必不甚冷,或指头微温,或脉不沉微,乃阴中涵阳之证。惟气不宣通是以逆冷,故以柴胡凉表,芍药清中,此本肝胆之剂,而少阴用之者,为水木同源也。以枳实利七冲之门,以甘草和三焦之气,气机宣通,而四逆可痊矣。
程知曰:盖伤寒以阳为主,四逆有阴进之象,下之则阳益亏陷而不出。故经谓诸热邪传经至于手足逆冷最难辨认,谓为寒深于里,则无脉微欲绝之象;谓为热深于里,则无烦渴之证。盖只是热邪入结于里,而阳气不得顺行于四肢也。此证当用和解,不当用寒下,故经中用剂之轻少者,无如此方,则其轻缓解散之义可见矣。
程应旄曰:初得之四逆,固非热证,亦非深寒,咳悸而或小便不利,既似乎水蓄,腹痛泄利,又似乎寒凝,其中更兼下重一证,得毌气滞在趺阳,而经络失宣通也耶!
汪琥曰:四逆散,乃阳邪传变而入阴经,是解传经之邪,非治阴寒也。凡阳热之极,六脉细弱,语言轻微,神色懒静,手足清温,有似阴证,而大便结小便数,齿燥舌苔,其热已伏于内,必发热也。若用热药,则内热愈炽;用凉药,则热被寒束而不得散
。法惟宜和表解肌,疏通气血,而里热自除,此仲景四逆散所由设也。
引用:《医宗金鉴》吴茱萸汤方
下载:《医宗金鉴》chm pdf 电子书 


《圆运动的古中医学》吴茱萸汤

吴茱萸 人参 生姜 大枣
厥阴肝木寒极无阳,以致胆胃皆寒。故干呕、吐涎沫、头痛、吐利、肢厥、烦躁欲死。胆肝皆寒,木气拔根,中气大虚,故烦躁欲死。吴茱萸温降木气,生姜降胃,参枣补中。
引用:《圆运动的古中医学》吴茱萸汤
下载:《圆运动的古中医学》chm pdf 电子书 


《圆运动的古中医学》吴茱萸汤

食谷欲呕,属于阳明胃寒,吴茱萸汤以温胃寒。得吴茱萸汤,呕反增剧,此属于上焦有热,不止胃寒而已也。
引用:《圆运动的古中医学》吴茱萸汤
下载:《圆运动的古中医学》chm pdf 电子书 


《圆运动的古中医学》吴茱萸汤

吴茱萸 二钱 人参 三钱 生姜 六钱 大枣 六钱
治呕而胸满者。
呕而胸满,中虚胃寒而胆逆也。人参大枣补中,生姜吴茱萸温寒而降胆胃也。吴茱萸温胃,最益肝胆,最润木气。与干姜专温燥中土有别。
如非胆胃寒证,误用萸杀人。
又治干呕吐涎沫头痛者。此头痛,乃头顶痛。乃胆经上逆之故。中气虚寒,胆胃寒逆,故此汤主之。吐涎沫胃寒也。
引用:《圆运动的古中医学》吴茱萸汤
下载:《圆运动的古中医学》chm pdf 电子书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吴茱萸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