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承气汤
《仁术便览》小承气汤治痢疾初发,积气盛,腹痛难忍,或作胀闷,里急后重,数至圊而不能便,窘迫之甚。五日后气虚,及年老衰弱者,不宜下。
大黄(三钱) 浓朴(二钱) 枳实(一钱五分)
水煎,食前热服,以利为度,未利再服。
引用:《仁术便览》小承气汤
下载:《仁术便览》chm pdf 电子书
《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小承气汤
治刚 。胸满口噤,卧不着席,脚挛急, 齿主之方。
大黄(四两,蒸) 浓朴(八两,姜制) 枳壳(二两,麸炒去瓤)
上锉散,每服四大钱,水盏半,煎七分,去滓,入芒硝二钱匕,煎熔服,得利,止后服。此以阳明养宗筋,阳明者,胃也,风湿寒入于胃则热甚,宗筋无以养故急,直利阳明以治其能养也。
引用:《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小承气汤
下载:《三因极一病证方论》chm pdf 电子书
《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小承气汤
治支饮胸满。
浓朴(四两,姜制) 大黄(二两,蒸) 枳实(一两,麸炒去瓤)
上为锉散。每服四大钱,水一盏半,煎七分,去滓,不以时加减。
引用:《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小承气汤
下载:《三因极一病证方论》chm pdf 电子书
《删补名医方论》小承气汤
大黄(四两) 浓朴(炙,去皮,二两) 枳实(三枚)
上三味,以水四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温三服。初服汤当大便,不尔再服,以利为度。得便即止服。
【集注】柯琴曰∶诸病皆因于气,秽物之不去,由于气之不顺也。故攻积之剂,必用气分之药,因以承气名汤。方分大、小者,有二义焉∶浓朴倍大黄,是气药为君,名大承气;大黄倍浓朴,是气药为臣,名小承气。味多性猛,制大其服,欲令大泄下也,因名曰大,味寡性缓,制小其服,欲微和胃气也,因名曰小。且煎法更有妙义,大承气用水一斗,煮积朴,取五升,去滓,内大黄,再煮取二升,内芒硝,何哉?盖生者气锐而先行,熟者气纯而和缓,仲景欲使芒硝先化燥屎,大黄继通地道,而后积、朴除其痞满。若小承气以三味同煎,不分次第,同一大黄,而煎法不同,此可见仲景微和之意也。
喻昌曰∶《金匮》治痉为病,胸满口噤,卧不着席,脚挛急必龄齿,可与大承气汤,乃死中求生之法也。《灵枢》谓热而痉者死,腰折、螈 、齿龄也。兹所云卧不着席,即腰折之变文。脚挛急,即螈 之变文。且断齿加以胸满口禁,上、中、下三焦热邪充斥,死不旋踵矣。在伤寒证腹满可下,胸满则不可下,然投是汤者,须知所谓胸满,谓其邪尚在表,故不可下。此证入里之热,极深极重,匪可比伦,况阳热深极,阴血立至消亡,即小小下之,尚不足以胜其阳救其阴。故取此汤以承领其一线之阴气,阴气不尽为阳热所劫,因而得生者多矣。“可与”二字甚活,临证酌而用之,初非定法也。既有下之重伤其阴之大戒,复有下之急救其阴之活法,学人欲为深造,端在此矣。
引用:《删补名医方论》小承气汤
下载:《删补名医方论》chm pdf 电子书
《时方妙用》小承气汤
大黄(四钱) 浓朴 枳实(各三钱)
水二杯.煎八分服.初服当更衣.不尔者.再煮服.若更衣分服.
引用:《时方妙用》小承气汤
下载:《时方妙用》chm pdf 电子书
《汤头歌诀》小承气汤
(仲景)朴实黄,〔大黄四两,浓朴二两(姜炒),枳实三枚(麸炒)。〕谵狂痞硬上焦强。(热在上焦则满,在中焦则硬,胃有燥粪则谵语,不用芒硝者,恐伤下焦真阴也。)益以羌活名三化(汤,)中风闭实可消详。(用承气治二便,加羌活治风,中风体实者可偶用。然涉虚者多,不可轻投。)
引用:《汤头歌诀》小承气汤
下载:《汤头歌诀》chm pdf 电子书
《退思集类方歌注》小承气汤
治伤寒阳明腑证,谵言,便硬,潮热,上中二焦痞满不通。
大黄(四两) 浓朴(二两姜炒) 枳实(三枚麸炒) 水四升,煮取一升二合,分温服。小承气汤朴实黄,胸腹痞硬上中强。(大承气汤通治三焦,小承气汤不犯下焦,调胃承气汤不犯上焦。)犯治胃实故曰“小”,(大承气汤破中焦竟犯下焦,故称曰“大”;小承气汤独
胃
利而去,仍为胃实。医见下利,遂不复敢议下,岂未读仲景书乎?)又有初硬后溏者,(若腹不满,不转矢气,此但初头硬,后必溏,不可攻之;攻之必胀满,不能食也。)宜否之间好审量。(一则下利谵语,仍宜攻下;一则便硬腹不满,戒不可攻。仲景立法,详审如此。)
益以羌活名三化,(《机要》加羌活,名三化汤。)中风闭实可消详。(用承气通二便,加羌活散风邪,中风体实者可偶用,虚者不可轻投。)
引用:《退思集类方歌注》小承气汤
下载:《退思集类方歌注》chm pdf 电子书
《医方考》小承气汤
大黄(四两,酒浸) 浓朴(二两,炒) 枳实(三枚,麸炒)
伤寒,腹胀满,潮热,狂言而喘者,此方主之。
邪在上焦则作满,邪在中焦则作胀,胃中实则作潮热。曰潮热者,犹潮水之潮,其来不失时也!阳乘于心则狂,热干胃口则喘。枳、朴去上焦之痞满,大黄荡胃中之实热。此其里证虽成,病未危急,痞、满、燥、实、坚犹未全俱,以是方主之,则气亦顺矣;故曰小承气。
引用:《医方考》小承气汤
下载:《医方考》chm pdf 电子书
《医方论》小承气汤
大黄四两 浓朴二两 枳实三枚(麸炒)
此治邪在中、上两焦之正法也。注中但有谵语潮热、喘满等症,而无腹胀坚满之象,故减去芒硝,不使伐无病之地以劫阴。略一加减,必有精义,规矩方圆之至也。
引用:《医方论》小承气汤
下载:《医方论》chm pdf 电子书
《伤寒括要》小承气汤
大黄 浓朴 枳实
小热微结.此汤主之. 小热微结者.示亚于大热坚结也.惟其热不大甚.故去芒硝.结不至于坚.是以稍减枳朴也.
引用:《伤寒括要》小承气汤
下载:《伤寒括要》chm pdf 电子书
《伤寒论》小承气汤
大黄四两 厚朴二两(炙,去皮) 枳实三枚(大者,炙)
以上三味,以水四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温二服。初服汤,当更衣,不尔者,尽饮之;若更衣者,勿服之。
阳明病,潮热,大便微硬者,可与大承气汤;不硬者,不与之。若不大便六七日,恐有燥屎,欲知之法,少与小承气汤,汤入腹中,转矢气者,此有燥屎,乃可攻之;若不转矢气者,此但初头硬,后必溏,不可攻之,攻之,必胀满不能食也。欲饮水者,与水则哕。其后发热者,必大便复硬而少也,以小承气汤和之。不转矢气者,慎不可攻也。
夫实则谵语,虚则郑声。郑声重语也。
直视谵语,喘满者死。下利者亦死。
发汗多,若重发汗者,亡其阳,谵语脉短者死;脉自和者不死。
伤寒若吐、若下后,不解,不大便五六日,上至十余日,日晡所发潮热,不恶寒,独语如见鬼状。若剧者,发则不识人,循衣摸床,惕而不安,微喘直视,脉弦者生,涩者死,微者但发热谵语者,大承气汤主之,若一服利,止后服。
阳明病,其人多汗,以津液外出,胃中燥,大便必硬,硬则谵语,小承气汤主之。若一服谵语止,更莫复服。
阳明病,谵语发潮热,脉滑而疾者,小承气汤主之。因与承气汤一升,腹中转矢气者,更服一升;若不转矢气,勿更与之。明日不大便,脉反微涩者,里虚也,为难治,不可更与承气汤也。
阳明病,谵语有潮热,反不能食者,胃中必有燥屎五六枚也。若能食者,但硬耳,宜大承气汤下之。
阳明病,下血谵语者,此为热入血室;但头汗出者,刺期门,随其实而泻之,濈然汗出则愈。
汗出谵语者,以有燥屎在胃中,此为风也,须下之,过经乃可下之。下之若早,语言必乱,以表虚里实故也。下之则愈,宜大承气汤。
伤寒四五日,脉沉而喘满。沉为在里,而反发其汗,津液越出,大便为难,表虚里实,久则谵语。
三阳合病,腹满身重,难以转侧,口不仁而面垢,谵语遗尿。发汗则谵语,下之则额上生汗,手足逆冷。若自汗出者,白虎汤主之。
二阳并病,太阳证罢,但发潮热,手足 汗出,大便难而谵语者,下之则愈,宜大承气汤。
阳明病,脉浮而紧,咽燥口苦,腹满而喘,发热汗出,不恶寒,反恶热,身重。若发汗则躁,心愦愦,反谵语。若加烧针,必怵惕烦躁,不得眠;若下之,则胃中空虚,客气动膈,心中懊憹,舌上胎者,栀子豉汤主之。
若渴欲饮水,口干舌燥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若脉浮发热,渴欲饮水,小便不利者,猪苓汤主之。
引用:《伤寒论》小承气汤方
下载:《伤寒论》chm pdf 电子书
《伤寒寻源》小承气汤
大黄(四两) 浓朴(二两炙去皮) 枳实(三枚熬)
上三味.以水四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温三服.初服汤当更衣.不尔者尽饮之.若更衣者勿服之.
小承气以大黄为君.微加枳朴以开气结.不用芒硝迅走下焦.经所谓微和胃气.勿令大泄下也.故曰小.凡矢未定成硬.未可与大承气者.可先以小承气试之.腹中转矢气者.大便已硬.乃可攻也.不转矢气者.但初头硬.后必溏也.同一承气而有大小之分者.大承气枳朴重而益用芒硝以峻攻.小承气枳朴轻而不用芒硝以亟下.故里证急者宜大承气.里证不甚急者宜小承气.是当细辨.
引用:《伤寒寻源》小承气汤
下载:《伤寒寻源》chm pdf 电子书
《伤寒杂病论》小承气汤
大黄四两(酒洗) 厚朴二两(炙去皮) 枳实三枚大者(炙)
右三味,以水四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温二服,初服当更衣,不尔者尽饮之,若更衣者,勿服之。
引用:《伤寒杂病论》小承气汤方
下载:《伤寒杂病论》chm pdf 电子书
《伤寒杂病论》小承气汤
大黄四两(酒洗)厚朴二两(炙去皮) 枳实三枚(炙)
右三味,以水四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温再服,初服更衣者,停后服,不尔者,尽饮之。
阳明病潮热,大便微鞕者,可以大承气汤;不鞕者不可与之。若不大便六七日,恐有燥屎,欲知之法,少与小承气汤;汤入腹中,转失气者,此有燥屎也,乃可攻之;若不转失气者,此但初头鞕,后必溏,不可攻之,攻之必胀满,不能食也,欲饮水者,与水则哕;其后发热者,必大便复鞕而少也,以小承气汤和之;不转失气者,慎不可攻也。(方见前)
阳明病,实则(言严)语,虚则郑声,郑声者重语也,直视,(言严)浯,喘满者,死;下利者,亦死。
阳明病,发汗多,若重发汗,以亡其阳,(言严)语,脉短者,死;脉自和者,不死。
伤寒,若吐,若下后,不解,不大便五六日,上至十余日,日晡所发潮热,不恶寒,独语如见鬼状;若剧者,发则不识人,循衣摸床,惕而不安,微喘,直视;脉弦者生,涩者死;微者,但发热,(言严)语者,大承气汤主之。(方见前)
阳明病,其人多汗,以津夜外出,胃中燥,大便必鞕,鞕则(言严)语,小承气汤主之。(方见前)
阳明病,(言严)语,发热潮,脉滑而疾者,小承气汤主之。(方见前)
阳明病,服承气汤后,不转失气,明日又不大便,脉反微涩者,里虚也,为难治,不可更与承气汤也。
阳明病,(言严)语,有潮热,反不能食者,胃中必有燥屎五六枚也,若能食者,但鞕尔,宜大承气汤下之。(方见前)
阳明病,下血,(言严)语者,此为热入血室,但头汗出者,刺期门,随其实而泻之,濈然汗出则愈。
阳明病,汗出,(言严)语者,以有燥屎在胃中,此为实也,须过经乃可下之;下之若早,语言必乱,以表虚里实故也,下之宜大承气汤。(方见前)
伤寒四五日,脉沉而喘满,沉为在里,而反发其汗,津液越出,大便为难,表虚里实,久则(言严)语。
三阳合病,腹满,身重,难以转侧,口不仁面垢,若发汗则(言严)语,遗尿,下之,则手足逆冷,额上出汗,若自汗者,宜白虎汤。自利者,宜葛根黄连黄芩甘草汤。
引用:《伤寒杂病论》小承气汤方
下载:《伤寒杂病论》chm pdf 电子书
《伤寒杂病论》小承气汤
大黄四两(酒洗) 枳实三枚(炙) 厚朴二两(去皮尖)
右三味,以水四升,先煮二味,取一升二合,去滓,纳大黄,再煮一二沸,去滓,分温二服,一服(言严)语止,若更衣者,停后服,不尔,尽服之。
下利后,更烦,按之心下濡者,为虚烦也,宜栀子豉汤。
引用:《伤寒杂病论》小承气汤方
下载:《伤寒杂病论》chm pdf 电子书
《伤寒杂病论》小承气汤
大黄四两(酒洗) 厚朴二两(制) 枳实三枚大者(炙)
右三味,以水四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温二服,初服当更衣,不尔尽饮之,若更衣者,勿服之。
引用:《伤寒杂病论》小承气汤方
下载:《伤寒杂病论》chm pdf 电子书
《目经大成》小承气汤
大黄 浓朴 枳实
目赤肿,胸胀满,潮热狂言而喘,此方主之。
阳邪在上则目肿胸满,在中则胀,乘心则狂,溢于胃口则喘。胃实则潮热。潮者,犹江海之潮,其来不失时也。枳、朴去上膈痞满,大黄荡胃中实热,疾消热退,则正气得舒,阳邪自然承服,前症虽逆亦顺,故曰小承气。
有中风邪气作实,二便不通,机要加羌活,更等其分,名三化汤。盖承气能治实邪,加羌活,不忘乎风也。服后大小便微行,上中下无所阻塞,而复其传化之职,故曰三化。凡久风变热,病实形实者,皆为对症。必曰中风多气虚上逆,无用承气之理,固矣哉。
引用:《目经大成》小承气汤
下载:《目经大成》chm pdf 电子书
《冯氏锦囊秘录》小承气汤
治伤寒阳明症,谵语便硬,潮热而喘,及杂病上焦,痞满不通。
大黄(四两) 浓朴(二两,姜炒) 枳实(三枚,麸炒) 锉如麻豆大,分作二服,水一盏,姜三片,煎至半盏,绞汁服,未利再服。
引用:《冯氏锦囊秘录》小承气汤
下载:《冯氏锦囊秘录》chm pdf 电子书
《增订叶评伤暑全书》小承气汤
大黄(五钱) 浓朴(一钱) 枳实(一钱)
水姜煎服。
引用:《增订叶评伤暑全书》小承气汤(《温疫论》)
下载:《增订叶评伤暑全书》chm pdf 电子书
《医宗金鉴》小承气汤
大黄四两厚朴(炙)三两枳实(炙)大者三枚
右三味,以水四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温三服,得利则止。
□
下利,脉反弦,发热身汗者,自愈。
【注】
下利,脾病也。弦,肝脉也。脾病不当见弦脉,故曰脉反弦也。下利里病也,发热表证也,若发热身汗,则为表与里和,虽脉弦亦可自愈也。
□
下利,脉沉弦者下重,脉大者为未止,脉微弱数者为欲自止,虽发热不死。
【注】
沉主里,弦主急,下重后重也。下利脉沉弦者,故里急后重也。滞下之证,发热脉大则邪盛为未已也,脉微弱数者则邪衰,病当自止,虽发热不死也。由此可知脉大身热者死也。
□
热利下重者,白头翁汤主之。
【注】
此承上条以明治其也。下利脓血,里急后重,积热已深,故以白头翁汤大苦大寒;寒能胜热,苦能燥湿,湿热去,下重自除矣。
【集注】
程林曰:热利下重,则热迫于肠胃,非苦不足以坚下焦,非寒不足以除热,故加一「热」字,别以上之寒利。
尤怡曰:此证湿热下注,故用白头翁,苦以除湿,寒以胜热也。
引用:《医宗金鉴》小承气汤方
下载:《医宗金鉴》chm pdf 电子书
《医宗金鉴》小承气汤
大黄四两 厚朴(炙,去皮)二两 枳实三枚 ,右三味,以水四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温三服。初服汤当大便,不尔再服,以利为度。得便即止服。
【集注】柯琴曰:诸病皆因于气,秽物之不去,由于气之不顺也。故攻积之剂,必用气分之药,因以承气名汤。方分大,小者,有二义焉:厚朴倍大黄,是气药为君,名大承气;大黄倍厚朴,是气药为臣,名小承气。味多性猛,制大其服,欲令大泄下也,因名曰大;味寡性缓,制小其服,欲微和胃气也,因名曰小。且煎法更有妙义,大承气用水一斗,煮枳朴,取五升,去滓,纳大黄,再煮取二升,纳芒硝,何哉?盖生者气锐而先行,熟者气纯而和缓,仲景欲使芒硝先化燥屎,大黄继通地道,而后枳,朴除其痞满。若小承气以三味同煎,不分次第,同一大黄,而煎法不同,此可见仲景微和之意也。喻昌曰:『金匮』治痉为病,胸满口噤,卧不着席,脚挛急必齘齿,可与大承气汤,乃死中求生之法也。『灵枢』谓热而痉者死,腰折,瘛瘲,齿齘也。兹所云卧不着席,即腰折之变文。脚挛急,即瘛瘲之变文。且齘齿加以胸满口噤,上,中,下三焦热邪充斥,死不旋踵矣。在伤寒证腹满可下,胸满则不可下然投是汤者,须知所谓胸满,谓其邪尚在表,故不可下。此证入里之热,极深极重,匪可比伦,况阳热深极,阴血立至消亡,即稍稍下之,尚不足以胜其阳救其阴。故取此汤以承领其一线之阴气,阴气不尽为阳热所劫,因而得生者多矣。「可与」二字甚活,临证酌而用之,初非定法也。既有下之重伤其阴之大戒,复有下之急救其阴之活法,学者欲为深造,端在此矣。
引用:《医宗金鉴》小承气汤
下载:《医宗金鉴》chm pdf 电子书
《医宗金鉴》小承气汤
大黄四两厚朴(去皮,炙)二两枳实(大者,炙)三枚已上三味,以水四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温二服。初服汤当更衣,不尔者,尽饮之。若更衣者,勿服之。
□
趺阳脉浮而涩,浮则胃气强,涩则小便数,浮涩相搏,大便则□,其脾为约,麻仁丸主之。
【注】
趺阳,胃经脉也。趺阳脉浮而涩,阳浮则胃气强,阴涩则小便数,阴阳相搏,则热盛而液竭矣,故大便则□也。其名为约者,谓脾为邪所约束,不能为胃行其津液,故名脾约也。以麻仁丸主之,养液润燥,清热通幽。其不敢恣行承气者,以脉涩故也。
【集注】
程知曰:言胃脉浮涩,不可大攻,宜用麻仁丸润法也。趺阳,胃脉也。在足跗上,动脉应手。浮则阳热盛而胃强,涩则阴津少而小便数。脾主为胃行其津液者也,胃阳强则脾阴弱,不能为胃行其津液,故约其食物,如一、二弹丸也,此不当下而当润之。
程应旄曰:麻仁丸润燥通幽,伤寒不可恣行大承气可知矣。所以然者,以其为太阳阳明,非正阳阳明胃家实者比也。推之少阳阳明,其不可以正阳阳明胃家实之法治之。
更可知矣。
汪琥曰:以胃强脾弱,为脾约作解。盖以胃中之邪热盛为阳强,故脉浮;脾家之津液少为阴弱,故脉涩。用麻仁丸者,以泻胃中之阳而扶脾之阴也。
引用:《医宗金鉴》小承气汤方
下载:《医宗金鉴》chm pdf 电子书
《圆运动的古中医学》小承气汤
大黄 枳实 厚朴
如应用大承气汤攻燥屎,但不知屎已燥否,可用小承气汤试探。已有燥屎,服汤后必放屁。如不放屁,是无燥屎。无有可攻之物,则不可用大承气汤。小承气汤即大承气汤去芒硝之滑泻,减轻厚朴之辛通也。
引用:《圆运动的古中医学》小承气汤
下载:《圆运动的古中医学》chm pdf 电子书
《圆运动的古中医学》小承气汤
太阳病时,吐下发汗,伤其胃中津液,津伤生烦,又加尿多,津液更伤,以致大便成硬。心烦而大便硬,是已成阳明胃热之证,宜小承气汤轻下胃热也。
阳明病脉迟而实,汗出不恶寒,身重短气,腹满而喘,潮热,此表证已解,里热已实,可以攻里。再看其手足濈然汗出,手足秉气于中土,中土热实,则手足汗出,是大便已硬,可用大承气汤以攻里。若汗多发热而仍恶寒,是表证仍在,其热不潮,不可用大承气汤。但虽不可用大承气而腹大满不通,是胃热已实,可与小承气汤微和胃气。
引用:《圆运动的古中医学》小承气汤
下载:《圆运动的古中医学》chm pdf 电子书
《圆运动的古中医学》小承气汤
阳明病,谵语发潮热,是胃热实也。脉滑亦实。可与小承气汤下其胃热。但脉虽滑而急数,急数之脉,属于里虚,不可用小承气汤下胃热。如其以小承气汤为主,若里不虚,服后必放屁,若不放屁,是里虚也。不可服也。所以明日不大便,脉由急数而转涩,虚涩为阳气虚,故难治也。
引用:《圆运动的古中医学》小承气汤
下载:《圆运动的古中医学》chm pdf 电子书
《圆运动的古中医学》小承气汤
下利谵语,此为厥阴阳复生热,灼伤胃中津液而成燥屎之故。宜小承气汤下燥屎以复津液也。
引用:《圆运动的古中医学》小承气汤
下载:《圆运动的古中医学》chm pdf 电子书
《圆运动的古中医学》小承气汤
大黄 四钱 枳实 三钱 厚朴 二钱
治下利谵语者。
下利谵语是胃中有燥屎。小承气汤下其燥屎,肠胃气和则利止也。
引用:《圆运动的古中医学》小承气汤
下载:《圆运动的古中医学》chm pdf 电子书
《儒门事亲》小承气汤
大黄 浓朴(以上各一两) 枳实(一枚)
上为粗末。同前煎服。
引用:《儒门事亲》小承气汤
下载:《儒门事亲》chm pdf 电子书
《医学心悟》小承气汤
治邪传少阴,口燥咽干而渴,或目不明,宜急下之。
大黄(酒洗,三钱) 浓朴(一钱) 枳实(一钱五分)
水煎服。加芒硝三钱,即大承气汤。
引用:《医学心悟》小承气汤
下载:《医学心悟》chm pdf 电子书
《张氏医通》小承气汤
治少阳阳明府证。
大黄(四钱。生用。) 浓朴(六钱。) 枳实(三枚。炙。)
初服汤当更衣。不尔者。尽饮之。若更衣。勿服之。经云。亢则害。承乃制。专取大黄以制亢极之害也。
承气汤证有三。太阳之邪初传阳明之府。用调胃承气。藉甘草之缓。款留硝、黄。以祛胃中方张之邪。邪热亢极于胃。用大承气之硝、黄、枳、朴并攻全盛之邪。故无庸于甘缓也。邪气 欲犯少阳之界。斯时热已向衰。但须枳、朴助大黄。以击惰归之邪。故无取于芒硝之峻锐也。其桃核承气。则又主太阳犯本之证。以桃仁、桂枝血药引调胃承气三味以破膀胱蓄血。与阳明之府。略无交涉。
调胃承气汤(玉函) 治太阳阳明府证。
小承气汤去浓朴、枳实。方中大黄酒浸。加芒硝三合。甘草二钱。
大承气汤(玉函) 治正阳阳明府证。
小承气汤本方大黄。酒洗倍用。浓朴半两。枳实五枚。加芒硝三合。
桃核承气汤(玉函。即桃仁承气汤。)治热结膀胱如狂。
小承气汤去浓朴、枳实加芒硝、甘草、桃仁、桂枝。
浓朴大黄汤(金匮) 治支饮胸满。
小承气汤倍大黄。
浓朴三物汤(金匮) 治腹满痛闭。小承气汤倍浓朴用枳实五枚。
浓朴七物汤(金匮) 治腹满发热。饮食如故。
小承气汤加甘草、桂枝、姜、枣。此本小承气合桂枝汤。中间裁去白芍之酸收。不致引邪入犯营血。虽同用桂枝、甘草。与桂枝汤泾渭攸分。其浓朴独倍他药。正以泄气之浊逆耳。
大黄甘遂汤(金匮) 治妇人血结。少腹如敦。
小承气汤去枳实、浓朴。本方大黄用四钱。加甘遂阿胶各二钱。顿服之。
大黄甘草汤(金匮) 治食已即吐。
小承气去枳实、浓朴。用大黄一两。加甘草三钱。
大黄牡丹汤(金匮 肘后名瓜子汤。) 治大肠痈。
小承气汤去枳实、浓朴。加芒硝、桃仁、牡丹皮、甜瓜子。
大黄附子汤(金匮)治胁下寒饮偏痛。
小承气汤去枳实、浓朴。本方用大黄一两。加附子六钱。细辛二钱。水煎。分温三服。如人行四五里进一服。按此即泻心汤去芩、连之苦燥泻里。加细辛之辛温走表。以治胁下寒积。两不移易之定法也。
黄龙汤 治失下循衣撮空。虚极热盛。不下必死者。
小承气汤本方用大黄三钱。浓朴钱半。枳实一钱加芒硝二钱。甘草一钱。人参较大黄减半。当归二钱。生姜五片。大枣一枚。如肠鸣。去芒硝加半夏、茯苓。血秘。去甘草加桃仁泥、生地黄汁。气秘。去当归加木香。风秘。去大枣加羌活。年老气虚。去芒硝。汤取黄龙命名。专攻中央燥土。土既燥竭。虽三承气萃集一方。不得参、归鼓舞胃气。乌能兴云致雨。或者以为因虚用参。殊不知参在群行剂中。则迅扫之威愈猛。安望其有补益之力欤。千金又以小柴胡易名黄龙汤。意在培土以安风木。殊非此方寓补于泻之义。
三化汤 治类中风。外无六经形证。内有便溺阻隔。
小承气汤加羌活。
羌活导滞汤 治大便风秘。
小承气汤去浓朴。加羌活、独活、防己、当归、甘草。此方较三化汤。药味稍异而功用不殊。与枳实导滞丸。则泾渭各别。彼虽亦本承气。而兼枳、术、三黄。因隶之伤饮食门。此不复列。
紫草承气汤 治痘疮干紫。便秘喘满。
小承气汤加紫草。
引用:《张氏医通》小承气汤(玉函)
下载:《张氏医通》chm pdf 电子书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