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erdinand 发表于 2022-11-28 01:10:36

皂荚丸

《备急千金要方》皂荚丸

治肺痈初起,咳逆上气,时时浊唾,但坐不得卧方。
皂荚八两为末,蜜丸如梧子大,以大枣膏和汤,服三丸,日三服,夜一服。(《必效方》以酥炙皂荚。)
引用:《备急千金要方》皂荚丸
下载:《备急千金要方》chm pdf 电子书 


《伤寒杂病论》皂荚丸

皂荚八两(刮去皮酥炙)
右一味,末之,蜜丸如梧桐子大,以枣膏和汤,服三丸,日三服,夜一服。
咳而脉浮者,厚朴麻黄汤主之。
引用:《伤寒杂病论》皂荚丸方
下载:《伤寒杂病论》chm pdf 电子书 


《冯氏锦囊秘录》皂荚丸

治肺痈 逆上气,时时唾浊,但坐不眠。
皂荚(刮去皮、弦,炙) 为末,蜜丸,以枣膏和汤,服三丸。
喻嘉言曰∶火热之毒结聚于肺,表之、里之、温之,清之,曾不少应坚而不可攻者,令服此丸,庶几无坚不入,竟成洗荡之功,不可以药之微贱而少之也。本方加蛤粉等分,为末,名皂蛤丸,治妇人风邪客于乳房而成奶痈,每服二钱,酒下。此药能导其汁,散其风邪,汗出而病自愈矣。
引用:《冯氏锦囊秘录》皂荚丸
下载:《冯氏锦囊秘录》chm pdf 电子书 


《医宗金鉴》皂荚丸

皂荚(刮去皮,用酥炙)八两
右一味,末之,蜜丸梧子大,以枣膏和汤,服三丸,日三夜一服。

上气,面浮肿,肩息,其脉浮大不治,又加利尤甚。
【注】
上气,谓咳逆上气也。面浮肿,谓面目浮肿也。肩息,谓喘也。其脉浮大不治,又加利尤甚,谓脉证两虚,已属不治,又加利,则上喘下利,阴阳两脱,脉证相反,故曰:尤甚也。
【集注】
徐彬曰:此言肺痈之证,元气惫者,为难治也。谓肺痈由风则风性上行,必先上气,若兼面浮肿,肩息,气升不降也。又脉浮大,元气不能复敛,则补既不可,汗又不可,况内外皆逆气,非风之比,可尽汗泄乎?故云不治。加利则阳从上脱,阴从下脱,故曰尤甚。
尤怡曰:上气,面浮肿,肩息,气但升而不降矣。脉复浮大,则阳有上越之机。脉偏盛者,偏绝也。又加下利,是阴复从下脱矣。阴阳离决,故当不治。肩息息,摇肩也。

咳而上气,此为肺胀,其人喘,目如脱状,脉浮大者,越婢加半夏汤主之。
【注】
咳而上气,此为肺胀,其证肩息而喘,目突如脱之状。今脉浮大,则可知浮则为风,大则为实,故以越婢加半夏汤主之,外疏皮毛,内降气逆也。
【集注】
赵良曰:咳而上气,则其气之有冲而不下,可知矣;其咳之相连而不已,可知矣,此皆属肺之胀使之也。邪入于肺则气壅,气壅则欲不喘不可得,惟喘极,故目如脱,所以肺胀与喘之至也。脉浮邪也。兼大则邪实,而所以遗害于肺,正未有已,故必以辛热发之,亦兼以甘寒佐之,使久合之邪,涣然冰释,岂不快乎?然久蓄之饮,何由得泄,故特加半夏于越婢汤中,一定之法也。
尤怡曰:外邪内饮,填塞肺中,为胀、为喘、为咳而上气,越婢汤散邪之力多,而蠲饮之力少,故以半夏辅其未逮。不用小青龙者,以脉浮且大,病属阳热,故利辛寒,不利辛热也。目如脱状者,目暗胀突,如欲脱落之状,壅气然也。
引用:《医宗金鉴》皂荚圆方
下载:《医宗金鉴》chm pdf 电子书 


《圆运动的古中医学》皂荚丸

皂荚 八钱 蜜为丸 梧子大 以大枣炙甘草汤送 日三丸
治咳逆上气,时时唾浊,但能坐不能眠者。
此肺家浊气壅闭之病,皂荚利气破壅也。力量太大,慎用。
引用:《圆运动的古中医学》皂荚丸
下载:《圆运动的古中医学》chm pdf 电子书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皂荚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