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erdinand 发表于 2022-11-28 01:50:56

炙甘草汤

《删补名医方论》炙甘草汤

治伤寒脉结代,心动悸者。又治肺痿,咳吐多,心中温温液液者。
甘草(炙,四两) 生姜(切,三两) 桂枝(三两) 麦门冬(半升) 麻子仁(半升)大枣(擘,十二枚) 人参(一两) 阿胶(二两) 生地黄(一斤)
上九味,以清酒七升,水八升,先煮八味,取三升,去滓,内胶,烊消尽,服一升,日三服。
【集注】柯琴曰∶仲景于脉弱阴弱者,用芍药以益阴,阳虚者,用桂枝以通阳,甚则加人参以生脉,未有用地黄、麦冬者。岂以伤寒之法义重扶阳乎?抑阴无骤补之法欤?此以心虚脉结代,用生地黄为君,麦冬为臣,峻补真阴,开后学滋阴之路也。地黄、麦冬,味虽甘而气则寒,非发陈、蕃莠之品,必得人参、桂枝以通阳脉,生姜、大枣以和卫营,阿胶补血,酸枣安神,甘草之缓,不使速下,清酒之猛,捷于上行,内外调和,悸可宁而脉可复矣。酒七升水八升,只取三升者,久煎之则气不峻,此虚家用酒之法。且知地黄、麦冬得酒最良。此证当用酸枣仁,肺痿用麻子仁可也。如无真阿胶,以龟版胶代之。
桂枝人参、葛根黄芩黄连二汤合论∶太阳外证未解,而数下之,遂协热而利,利下不止,表里不解,脉微弱,心不痞硬者,桂枝人参汤主之。桂枝证,医反下之,利遂不止,其脉促喘而汗出者,葛根黄连黄芩汤主之。
引用:《删补名医方论》炙甘草汤
下载:《删补名医方论》chm pdf 电子书 


《时方妙用》炙甘草汤

炙草(二钱) 桂枝 生姜(各一钱五分) 人参(一钱) 火麻仁 麦门冬 阿胶(各二钱) 生
引用:《时方妙用》炙甘草汤
下载:《时方妙用》chm pdf 电子书 


《汤头歌诀》炙甘草汤

(仲景)参姜桂,麦冬生地大麻仁。大枣阿胶加酒服,虚劳肺痿效如神。〔甘草(炙)、人参、生姜、桂枝各三两,阿胶、蛤粉各二两,生地一斤,麦冬、麻仁(研)各半升,枣十二枚,水、酒各半煎。仲景治伤寒脉结代,心动悸及肺痿唾多。《千金翼》用治虚劳,《宝鉴》用治呃逆,《外台》用治肺痿。参、草、麦冬益气复脉,阿胶、生地补血养阴,枣、麻润滑以缓脾胃,姜、桂辛温以散余邪。)
引用:《汤头歌诀》炙甘草汤
下载:《汤头歌诀》chm pdf 电子书 


《退思集类方歌注》炙甘草汤

炙甘草汤(一名复脉汤) 治伤寒脉结代,心动悸者;又虚劳不足,汗出而闷,脉结心悸,虽
炙甘草(四两) 生姜(三两) 人参(二两) 生地黄(一斤) 桂枝(三两) 麦冬(半斤) 阿胶
煮八味,煮取三升,(水
日三服。炙甘草汤参姜桂,麦冬生地大麻仁,大枣阿胶加酒服,虚劳(凡虚劳脉结心悸而更汗出,阴
其阴亡而
桂。此涎
邪尽之后,气血两虚,故现此证。王叔和《脉经》云∶“脉来缓时一止复来者,名曰‘结’。”又曰∶“阴盛则结,脉来动而中止,不能自还,因而复动者,名曰‘代’,几动一息亦曰‘代’。”皆血气两虚,经隧不通,阴阳不交之故。)益血生津复脉遵。(王晋三《古方选注》曰∶“此汤仲景治心悸,王焘治肺痿,孙思邈治虚劳,三者皆是津涸燥淫之证,《至真要大论》云∶‘燥淫于内,金气不足,治以甘辛’也。第药味不从心肺,而主乎肝脾者,是阳从脾以致津,阴从肝以致液,各从心肺之母以补之也。人参、麻仁之甘以润脾津,生地、阿胶之咸苦以滋肝液,重用地、冬浊味,恐其不能上升,故君以炙甘草之气浓,桂枝之轻扬,载引地、冬上润肺燥,佐以清酒,芳香入血,引领地、冬归心复脉,仍使以姜、枣和营卫,则津液悉上供于心肺矣。”喻嘉言曰∶“此仲景伤寒门中之圣方也。仲景方每多通利,于此处特开门户,重用生地,再借用麦冬手经药者,麦冬与地黄、人参,气味相合,而脾胃与心经,亦受气相交。脉络之病,取重心经,故又名‘复脉汤’。”)
引用:《退思集类方歌注》炙甘草汤类
下载:《退思集类方歌注》chm pdf 电子书 


《医方考》炙甘草汤

甘草(四两,炙) 桂枝(炒) 生姜(各三两) 生地黄(一斤) 人参 阿胶(各二两) 麦伤寒脉结代,心动悸者,此方主之。
结与代,皆止脉也,此由气血虚衰,真气不能相续,故有此脉。心动悸者,动而不自安也,亦由真气内虚所致,补虚可以去弱,故用人参、甘草、大枣;温可以生阳,故用生姜、桂枝;润可以滋阴,故用阿胶、麻仁;而生地、麦冬者,又所以清心而宁悸也。
引用:《医方考》炙甘草汤
下载:《医方考》chm pdf 电子书 


《医方论》炙甘草汤

甘草(炙)四两 生姜 桂枝三两 人参 阿胶(蛤粉炒)二两 生地黄一斤 麦冬(去心) 麻仁半斤(研) 大枣十二枚
水、酒各半煎。内阿胶烊化服。
或疑姜桂之辛温,恐不可以润燥,不知此方仲景原为伤寒脉结代,余邪未解者而设。故温散与清润并行,使外邪清,则正气醒,而血脉复也。
引用:《医方论》炙甘草汤
下载:《医方论》chm pdf 电子书 


《伤寒括要》炙甘草汤

甘草 生姜 人参 生地 桂枝 麦冬 阿胶 麻仁 大枣
一名复脉汤. 脉结代.心动悸.此汤主之. 脉结代者.血气虚衰.不能相续也.心动悸者润益阴之品.所以济其枯涸.而脉之结代者.可复于和平矣.故名复脉汤.
引用:《伤寒括要》炙甘草汤
下载:《伤寒括要》chm pdf 电子书 


《伤寒论》炙甘草汤

甘草四两(炙,味甘平) 生姜三两(切,味辛温) 桂枝三两(去皮,味辛热) 人参二两(味甘渴) 生地黄一斤(味甘寒) 阿胶二两(味温甘)麦门冬半升(去心,味甘平) 麻子仁半升(味甘平)大枣十二枚(掰,味甘温)
右九味,以清酒七升,水八升,先煮八味,取三升,去滓,内胶烊消尽,温服一升,日三服,一名复脉汤。
脉按之来缓,而时一止复来者,名曰结。又脉来动而中止,更来小数,中有还者反动,名曰结阴也;脉来动而中止,不能自还,因而复动,名曰代阴也。得此脉者,必难治。
引用:《伤寒论》炙甘草汤方
下载:《伤寒论》chm pdf 电子书 


《伤寒寻源》炙甘草汤

甘草(四两炙) 生姜(二两切) 桂枝(三两去皮) 麦冬(半斤去心) 麻子仁(半斤) 人参(二两) 阿胶(二两) 大枣(十二枚擘) 生地黄(一斤)
上九味.以清酒七升.水八升.先煎八味.取三升.去滓.内胶烊销尽.温服一升.日三服.一名复脉汤.
伤寒脉结代.心动悸者.炙甘草汤主之.按脉结代而心动悸.则心悸非水饮搏结之心悸.而为中气虚馁之心悸矣.经衣冠文物以结阴代阴.昭揭病因.证津液衰竭.阴气不交于阳.已可概见.君以炙甘草.坐镇中州.而生地麦冬麻仁大枣人参阿胶之属.一派甘寒之药.滋阴复液.但阴无阳则不能化气.故复以桂枝生姜.宣阳化阴.更以清酒通经隧.则脉复而悸自安矣.
引用:《伤寒寻源》炙甘草汤
下载:《伤寒寻源》chm pdf 电子书 


《伤寒杂病论》炙甘草汤

甘草四两(炙) 生姜三两(切) 人参二两 地黄半斤 桂枝三两 麦门冬半升 阿胶二两 麻仁半升 大枣十二枚(劈)
右九味,以清酒七升,先煮八味,取三升,去滓,纳胶烊消尽,温服一升,日三服。
引用:《伤寒杂病论》炙甘草汤方
下载:《伤寒杂病论》chm pdf 电子书 


《伤寒杂病论》炙甘草汤

甘草四两(炙) 桂枝三两 麦门冬半升 麻仁半升 地黄一斤 阿胶二两 人参二两 生姜三两 大枣三十枚
右九味,以酒七升,水八升,先煮八味,取三升,去滓,纳胶消尽,温服一升,日三服。
【问曰】饮病奈何?
【师曰】饮病有四:日痰饮,日悬饮,日溢饮,日支饮。其人素盛今瘦,水走肠间,沥沥有声,为痰饮,水流胁下,咳唾引痛,为悬饮;水归四肢,当汗不汗,身体疼重,为溢饮;水停膈下,咳逆倚息,短气不得卧,其形如肿,为支饮。
水在心,则心下坚筑,短气,恶水不欲饮;水在肺,必吐涎沫,欲饮水;水在脾,则少气身重;水在肝,则胁下支满,嚏则胁痛;水在肾,则心下悸。
心下有留饮,其人必背寒冷如掌大,咳则肋下痛引缺盆。
胸中有留饮,其人必短气而渴,四肢历节痛。
夫平人食少饮多,水停心下,久久成病,甚者则悸,微者短气,脉双弦者寒也,脉偏弦者饮也。
夫短气有微饮者,当从小便去之。
病者脉伏,其人欲自利,利反快,虽利,心下续坚满,此为留饮,甘遂半夏汤主之。
引用:《伤寒杂病论》炙甘草汤方
下载:《伤寒杂病论》chm pdf 电子书 


《医宗金鉴》炙甘草汤

甘草(炙)四两生姜(切)三两桂枝三两麦门冬半升麻子仁半筋大枣(擘)十二枚人参二两阿胶二两生地黄一筋
右九味,以清酒七升,水八升,先煮八味,取三升,去滓,内阿胶,烊消尽,温服一升,日三服。一名复脉汤。
【集解】
张璐曰:津液枯槁之人,宜预防二便秘涩之虞,麦冬、生地溥滋膀胱之化源;麻仁、阿胶专主大肠之枯约。免致阴虚泉竭,火燥血枯,此仲景救阴退阳之妙法也。
柯琴曰:仲景凡于不足之脉,阴弱者用芍药以益阴,阳虚者用桂枝以通阳,甚则加人参以生脉,未有用麦冬者,岂以伤寒之法,义重扶阳乎?抑阴无骤补之法与此以中虚脉结代,用生地黄为君,麦冬为臣,峻补真阴者,是已开后学滋阴之路矣。然地黄、麦冬味虽甘而气则寒,非发陈蕃秀之品,必得人参、桂枝以通阳脉,生姜、大枣以和荣卫,阿胶补血,酸枣安神,甘草之缓,不使速下,清酒之猛,捷于上行,内外调和,悸可宁而脉可复矣。酒七升、水八升,只取三升者,久煎之则气不峻,此虚家用酒之法,且知地黄麦冬得酒则良。此证当用酸枣仁,肺痿用麻子仁可也。如无真阿胶,以龟板胶代之。

未持脉时,病人叉手自冒心,师因教试令咳而不咳者,此必两耳聋无闻也,所以然者,以重发汗,虚故如此。
【注】
未持脉时,病人叉手自冒其心,师因教试令咳而不咳者,此必两耳聋无所闻也。其聋与叉手冒心同见,则非少阳之邪可知,乃重发汗,阳虚,故致此也。
【集注】
喻昌曰:此示人推测阳虚之一端也。阳虚耳聋,宜急固其阳,与少阳传经邪盛之耳聋迥别。
程应旄曰:诸阳受气于胸中,而精气上通于耳,今以重发汗而虚其阳,阳气所不到之处,精气亦不复注而通之,故聋。

发汗过多,其人叉手自冒心,心下悸,欲得按者,桂枝甘草汤主之。
【注】
此申上条,以详其证而明其治也。发汗过多,外亡其液,内虚其气,气液两虚,中空无倚,故心下悸,惕惕然不能自主,所以叉手冒心,欲得自按,以护庇而求定也,故用桂枝甘草汤,以补阳气而生津液,自可愈矣。
【集注】
方有执曰:汗多则伤血,血伤则心虚,心虚则动惕而悸,故叉手自冒,而欲得人按也。桂枝走表,敛液宅心,能固疏漫之表;甘草和里,补中益气,能调不足之中,合二物以为方,盖敛阴补阳之法也。
程知曰:此汗后心虚补阳法也。阳受气于胸中,胸中阳气衰微,故叉手冒心,心悸欲按也。程应旄曰:汗为心液,不惟妄汗不可,即当汗而失其分数亦不可。叉手冒心欲得按者,因阳虚不能自主,而心下悸也。然心悸有心气虚,有水气乘,水乘先因心虚,今心下悸者,乃阳气虚惕然自恐,欲得按以御之,故用桂枝甘草,载还上焦之阳,使回旋于胸中也。
魏荔彤曰:此条乃发汗过多之禁也。风伤卫,固不宜汗出如水流漓矣。即寒伤荣,宜发汗,亦只汗出表解斯已耳!不可听其大汗不止,致有阳虚之变证也。仲景言,其人叉手自冒心,心下悸欲得按者,乃形容汗多亡阳之象也。
引用:《医宗金鉴》炙甘草汤方
下载:《医宗金鉴》chm pdf 电子书 


《医宗金鉴》炙甘草汤

治伤寒脉结代,心动悸者。又治肺痿,咳吐多,心中温温液液者。
甘草(炙)四两 生姜(切)三两 桂枝三两 麦门冬半升 麻子仁半升 大枣(擘)十二枚 人参一两 阿胶二两 生地黄一斤,右九味,以清酒七升,水八升,先煮八味,取三升,去滓,纳胶,烊消尽,服一升,日三服。
【集注】柯琴曰:仲景于脉弱阴弱者,用芍药以益阴,阳虚者,用桂枝以通阳,甚则加人参以生脉,未有用地黄,麦冬者。岂以伤寒之法义重扶阳乎?抑阴无骤补之法欤?此以心虚脉结代,用生地黄为君,麦冬为臣,峻补真阴,开后学滋阴之路也。地黄,麦冬,味虽甘而气则寒,非发陈,蕃莠之品,必得人参,桂枝以通阳脉,生姜,大枣以和卫营,阿胶补血,酸枣安神,甘草之缓,不使速下,清酒之猛捷于上行,内外调和,悸可宁而脉可复矣。酒七升水八升,只取三升者,久煎之则气不峻,此虚家用酒之法。且知地黄,麦冬得酒最良。此证当用酸枣仁,肺痿用麻子仁可也。如无真阿胶,以龟板胶代之。桂枝人参,葛根黄芩黄连二汤合论:太阳外证未解,而数下之,遂协热而痢,痢下不止,表里不解,脉微弱,心下痞硬者,桂枝人参汤主之。
桂枝证,医反下之,痢遂不止,其脉促喘而汗出者,葛根黄连黄芩汤
主之。
引用:《医宗金鉴》炙甘草汤
下载:《医宗金鉴》chm pdf 电子书 


《圆运动的古中医学》炙甘草汤

炙草 人参 大枣 生地 麦冬 阿胶 麻仁 桂枝 生姜
少阳经病,误汗伤其津液,脉行阻滞,继续不匀而现结代,心动作悸,结代动悸,津液既伤,中气尤虚。草枣人参大补中气,地胶麦麻润肺养肝以滋津液,桂枝生姜助肝肺之阳,以行地胶等润药之力也。
引用:《圆运动的古中医学》炙甘草汤
下载:《圆运动的古中医学》chm pdf 电子书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炙甘草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