貘
貘(音陌。亦作貊。宋《图经》)
【校正】
原附豹下,今分出。
【释名】
时珍曰︰按︰陆佃云︰皮为坐毯卧褥,能消膜外之气,故字从膜省文。
【集解】
颂曰︰郭璞云︰似熊而头小脚卑,黑白驳纹,毛浅有光泽。
骨蛇虺。其骨节强直,中实少髓。或云与《尔雅》貘、白豹同名。唐世多有赞序之。今黔、蜀及峨眉山中时有。貘,象鼻犀目,牛尾虎足。土人鼎釜,多为所食,颇为山居之患,亦捕以为药。其齿骨极坚,以刀斧椎锻,铁皆碎,落火亦不能烧。人得之诈充佛牙、佛骨,以诳俚俗。
时珍曰︰世传羚羊角能碎金刚石者即此,物相畏耳。按︰《说文》出蜀中。《南中志》云︰貘大如驴,状似熊,苍白色,多力,舐铁云︰貘似熊,狮首豺,锐卑脚,粪可为兵切皆能食铜铁,亦貘类也。并附之。
【附录】
啮铁时珍曰︰按︰《神异经》云︰南方有兽,角足大小状食铁而饮水,粪可为兵,其利如钢,名曰啮铁。《唐史》云︰吐火罗献铁,日行三百里。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