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erdinand 发表于 2022-12-3 09:30:04

狗狗思维中与生俱来的东西

狗通过感官系统接收信息,但其思维并非生来时只有一片空白。并不是所有的行为表现都是受环境影响或由后天习得。婴儿出生时就像一本空白的书,一举一动皆要从这个新鲜的世界习得。相较之下, 狗宝宝来到这个世上的时候,它们的“书”里早就写有许多与生倶来且行之有效的行为表现。在很多方面,我们正是依靠它们这些由基因遗传下来的天赋将它们培养成我们的伙伴和帮手。我们当然希望牧羊犬天生就有驱牧的倾向,看守犬有天生的保护欲,而猎犬则能追踪、标示、叼回猎物……一只狗并非生来便具有与其将来的用途完全成形、吻合的表现的,但已经有很多显著的成熟行为。例如牧羊犬就需 要对其天生的僵硬步伐和追逐天性进行修饰改善,这样它们才能从某 种程度上受到人类的控制,同样,守卫犬就得学会将自己的侵略天性隐葳起来。
       
        这些由基因上先决的行为表现通常被称为直觉,有关这些行为,科学上最大的争议是直觉在成形思维中占据多大的比重,这通常被称为“天生或培养问题、天生指的是基因和直觉,而培养指的是学习和经验。生物学家和动物学家往往倾向于认为,相当大的一部分行为意识是由基因决定的,而心理学家则更倾向于认为,在行为意识最终成形的过程中有很大的灵活性,而各人的历史背景及其与环境间的相互作用起着更大的作用。任何试图确定基因与环境孰轻孰重的尝试都是没有结果的,就像诸如“长和宽哪个对长方形的面积贡献更大一样”之类的问题。这样的问题毫无意义,因为对于长方形而言,长宽
        两者缺一便不可称为长方形,所以根本无从分辨轻重。
       
        从生物学的角度来说,基因中先决的行为表现和能力是动物赖以生存的根本,但同时也限制了它们的后天发展与学习。经验和学习会决定一些特定的后天习得的技能,并最终对行为成形产生影响。通过选择性育种,生物和基因工程使得我们更容易创造一只具有特定用途的狗,而如果要哺育一只没有某些特定行为的狗则要难得多。例如,梗是一种以吠叫为特性的犬种。一只梗经常做的工作是钻入地下的地穴去消灭一只狐狸或者一只獾。一只工作梗必须在受到微小的刺激和惊觉的时候就发出吠叫以提醒猎人地洞的位置:当它们在地下吠叫时,就是在告诉猎人在它们吠叫处挖掘便可发现猎物。有时候它们也 会因为地下的陷阱而被困在地下,此时它们也会通过吠叫来向猎人求救。相反,因为这种强烈的吠叫的倾向,要训练一只在特定情况下不叫的梗就要困难得多。相较之下,训练一只叼食猎犬就要简单些,因为这种犬天生就是被训练来保持安静,以不惊吓到猎人们要射击的鸟儿。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狗狗思维中与生俱来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