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erdinand 发表于 2022-11-27 01:09:40

茯苓四逆汤

《删补名医方论》茯苓四逆汤

伤寒厥而心下悸,发汗,若下之,病仍不解,烦躁者,茯苓四逆汤主之。
茯苓(六两) 人参(一两) 甘草(炙,一两) 干姜(一两) 附子(生用,破八片,一枚)
上五味,以水五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七合,日三服。
【注】凡太阳病治不如法,汗后复下,或下后复汗,误而又误,变成坏病。若其人阳盛而从热化,则转属三阳,阳衰而从寒化,则系在三阴。此二汤所治之烦躁,皆坏病也。烦躁虽六经俱有,而多见于太阳、少阴者,太阳为真阴之标,少阴为真阳之本也。未经汗下而烦躁,多属阳,其脉实大,其证渴热,是烦为阳盛,躁为阴虚。已经汗下而烦躁,多属阴,其脉沉微,其证汗厥,是烦为阳虚,躁为阴极也。夫先下后汗,于法为逆,外无大热,内不渴呕,似乎阴阳自和,而实妄汗亡阳,所以虚阳扰乱于阳分,故昼日烦躁不得眠,盛阴偏安于阴分,故夜而安静。脉沉微,是真阳将脱而烦躁也。用干姜、附子壮阳以配阴。姜、附者,阳中阳也,生用则力更锐,不加甘草则势更猛,是方比四逆为峻,救其相离,故当急也。先汗后下,于法虽顺,若病不解,厥悸仍然,骤增昼夜烦躁,似乎阴盛格阳,而实肾上凌心,皆因水不安其位,挟阴邪而上乘,是阳虚有水气之烦躁也。用茯苓君四逆,抑阴以伐水。人参佐四逆,生气而益阳。参、苓君子也,兼调以甘草,比四逆为缓,阴阳不急,故当缓也。一去甘草,一加参、苓,而缓急自别,仲景用方之妙如此。
引用:《删补名医方论》茯苓四逆汤
下载:《删补名医方论》chm pdf 电子书 


《退思集类方歌注》茯苓四逆汤

治发汗,若下之,病仍不解,烦躁者。
四逆加人参汤内更加茯苓四两。
四逆汤中姜附草,四肢逆冷急煎尝。(按∶方名“四逆”,必以之治厥逆。《伤寒论·厥阴
细,口不渴,以其脏有寒故也,温之无疑。)饮邪干呕亦相当。(寒饮无实物,温之则寒散而饮去呕止。凡治饮皆用温法。)身疼清谷先温里,(凡病皆当先表后里,惟下利清谷,则以扶阳为急,而表证为缓,虽身疼痛,亦当先救其里,俟清谷止而身疼未除者,仍从表治可也。
)不论三阴与太阳。(王晋三《古方选注》曰∶四逆汤“凡三阴一阳证中有厥者皆用之,故少汗亡阳亦用之者,以太少为水火之主,非交通中土之气,不能内复真阳,故以生附子、生干姜迎阳归舍,交接于十二经。反复以炙草监之者,亡阳不至于大汗,则阳未必尽亡,故可缓制留中,而为外召阳气之良法。”)表热里寒多汗出,更兼烦躁厥须防。(多汗烦躁,阳气外亡,最有厥脱之虑。)厥而脉绝加葱白,(名通脉四逆汤葱入营通脉)
面赤咽疼猪胆 。(名通脉四逆加猪胆汁汤 猪胆汁苦滑之极,能引阳药直达下焦,所谓“热因寒用”也。)亦有加入人参者,(名四逆加人参汤)亡阳脱血此为良。(此亡阳而更脱血,故加人参以生津益血。)更益茯苓疗肾躁,(肾躁,即阴躁也。必引肾水上泛,故加茯苓镇之。)茯苓四逆汤名彰。(此即真武汤之变方,重用茯苓镇泄肾水。)
引用:《退思集类方歌注》茯苓四逆汤
下载:《退思集类方歌注》chm pdf 电子书 


《伤寒括要》茯苓四逆汤

茯苓 人参 附子 甘草 干姜
发汗.若下之.病仍不解而烦躁.此汤主之.发汗则阳气外虚.下之则阴气内虚.阴阳俱虚.则生烦躁.既曰阴阳俱虚.独用气药者.盖为气药有生血之功也.
引用:《伤寒括要》茯苓四逆汤
下载:《伤寒括要》chm pdf 电子书 


《伤寒论》茯苓四逆汤

茯苓六两(味甘平) 人参一两(味甘温) 甘草二两(炙,味甘平) 干姜一两半(味辛热) 附子一枚(生用,去皮,破八片,味辛热)
右五味,以水五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七合,日三服。
发汗后,恶寒者,虚故也;不恶寒,但热者,实也。当和胃气,与调胃承气汤。
太阳病,发汗后,大汗出,胃中干,烦躁不得眠,欲得饮水者,少少与饮之,令胃气和则愈。若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者,与五苓散主之。
引用:《伤寒论》茯苓四逆汤方
下载:《伤寒论》chm pdf 电子书 


《伤寒寻源》茯苓四逆汤

茯苓(六两) 人参(一两) 甘草(二两) 干姜(一两半) 附子(一枚生用去皮破八片)
上五味.以水五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七合.日三服.
发汗若下之.病仍不解.烦躁者.茯苓四逆汤主之.按未经汗下而烦躁属阳盛.既经汗下后而烦躁属阳虚.且汗下之后.津液告竭.故于四逆汤中.加茯苓以安下.人参以补虚也.
引用:《伤寒寻源》茯苓四逆汤
下载:《伤寒寻源》chm pdf 电子书 


《伤寒杂病论》茯苓四逆汤

茯苓六两 人参二两 附子一枚(生用,去皮,破八片) 甘草二两(炙) 干姜一两半
右五味,以水五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七合,日三服。
发汗后,恶寒者,虚故也;不恶寒,但热者,实也。当和胃气,与调胃承气汤。(方见上卷)
太阳病,发汗后,大汗出,胃中干,烦躁不得眠,欲得饮水,少少与之,令胃气和则愈。若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者,五苓散主之。
引用:《伤寒杂病论》茯苓四逆汤方
下载:《伤寒杂病论》chm pdf 电子书 


《医述》茯苓四逆汤

茯苓四逆、干姜附子二方,皆从四逆加减,而有救阳、救阴之异。茯苓补先天无形之气,安虚阳外脱之烦,故以为君;人参配茯苓,补下焦之元气;干姜配生附,回下焦之元阳;调以甘草之甘,比四逆为缓,固里宜缓也。姜、附者,阳中之阳也。用生附而去甘草,则势力更猛,比四逆为峻,回阳当急也。一去甘草,一加茯苓,而缓急自别。加减之妙,见用方之神乎!(柯韵伯)
引用:《医述》茯苓四逆汤、干姜附子汤
下载:《医述》chm pdf 电子书 


《医宗金鉴》茯苓四逆汤

茯苓六两人参一两甘草(炙)二两干姜一两半附子(生用,去皮,破八片)
一枚
右五味,以水五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七合,日三服。
【方解】
表里之病,治不如法,先过汗后复过下,或下后复汗,误而又误,变成坏病。若其人阳盛而从热化,则转属三阳,阳衰而从寒化,则系在三阴,此二条烦躁皆坏病也。烦躁,虽六经俱有,而多见于太阳、少阴者,太阳为真阴之标,少阴为真阳之本也。未经汗下而烦躁,多属阳,其脉实大,其证热渴,是烦为阳盛,躁为阴虚。已经汗下而烦躁,多属阴,其脉沉微,其证汗厥,是烦为阳虚,躁为阴盛也。夫先下后汗,于法为逆,外无大热,内不呕渴,似乎阴阳自和,而实阳虚阴盛。所以虚阳扰乱于阳分,故昼日烦躁不得眠;盛阴独治于阴分,故夜而安静;脉沉微,是真阳将脱而烦躁也。
用干姜附子,壮阳以配阴。姜附者,阳中阳也,先用则力更锐,不加甘草,则势更猛,比之四逆为更峻,救其相离故当急也。先汗后下,于法为顺,病仍不解,遽增昼夜烦躁,亦是阴盛格阳之烦躁也,用茯苓四逆,抑阴以回阳。茯苓感太和之气化,伐水邪而不伤阳,故以为君;人参生气于乌有之乡,通血脉于欲绝之际,故以为佐;人参得姜、附,补气兼以益火;姜、附得茯苓,补阳兼以泻阴;调以甘草,比之四逆为稍缓和,其相格故宜缓也。一去甘草,一加参芩,而缓急自别,仲景用方之妙如此。

太阳病,先下而不愈,因复发汗,以此表里俱虚,其人因致冒,冒家汗出自愈。所以然者,汗出表和故也,得里未和,然后复下之。
【注】
太阳表病,当汗不汗,先下之而愈,因复发其汗,以此表里俱虚,因虚其人致冒,理必然也。冒家者,谓凡因病而昏冒者也。然冒家或有汗出自愈,其所以然者,非表里俱虚,乃邪正皆衰,表里自和故也。得汗出而自愈者,和于表也;得下利而自愈者,和于里也。得里未和,然后下之,宜调胃承气汤和之。由此推之,得表未和,然后汗之,当以桂枝汤和之,自在言外矣。
【集注】
程知曰:冒者,神识不清,如有物为之冒蒙也。得汗出,表和而邪解矣。得表和而里未和,然后下之,明不得以其冒而认为入里之邪,遂致妄下,亦不得以其冒而认为表之未解,复妄用汗也。
汪琥曰:得里未和「里」字,诸注指二便言。窃思经文中既云然后下之,此专指大便而言,若利小便,则不言下矣。其义可不辨而自明。

凡病若发汗、若吐、若下、若亡血、若亡津液,阴阳自和者,必自愈。
【注】
凡病,谓不论中风、伤寒一切病也,若发汗、若吐、若下、若亡血、若亡津液,施治得宜,自然愈矣。即或治未得宜,虽不见愈,亦不至变诸坏逆,则其邪正皆衰,可不必施治,惟当静以俟之,诊其阴阳自和,必能自愈也。
【集注】
方有执曰:阴阳以脉言,而二便在其中。两者和,则血气无相胜负,故可必自愈。
程知曰:脉以左、右三部匀停为无病。故汗、吐、下后,阴阳和者、必自愈,不须过治也。

问曰:病有战而汗出,因得解者何也?答曰:脉浮而紧,按之反芤,此为本虚,故当战而汗出也。其人本虚,是以发战,以脉浮,故当汗出而解也。若脉浮而数,按之不芤,此人本不虚,若欲自解,但汗出耳,不发战也。问曰:病有不战而汗出解者何也?答曰:脉大而浮数,故知不战汗出而解也。问曰:病有不战、不汗出而解者何也?
答曰:其脉自微,此以曾发汗,若吐、若下、若亡血,以内无津液,此阴阳自和,必自愈,故不战不汗出而解也。
【注】
脉浮而紧,邪实也;按之反芤,正虚也;正虚邪实,邪与正争,故发战汗出而解也。
脉浮而数,邪未实也;按之不芤,正不虚也;正不虚,邪未实,邪不能与正争,故不战汗出而解也。脉不芤,知不发战也;脉不浮,知不汗出也;脉自微,知曾经发汗。
若吐、若下、若亡血也,因内无津液,邪正俱衰,阴阳自和,故不发战不汗出而解也。

问曰:伤寒三日,脉浮数而微,病人身凉和者何也?答曰:此为欲解也。解以夜半,脉浮而解者,濈然汗出也;脉数而解者,必能食也;脉微而解者,必大汗出也。
【注】
脉浮而数,按之无力,当发战、汗出而解,以其人本虚故也。脉浮而数,按之有力,当不发战,但汗出而解,以其人本不虚故也。脉自微,曾经发汗,若吐、若下、若亡血不发战、不汗出而解,以其人邪正皆衰,阴阳自和故也。伤寒三日,未经汗、吐、下,亡血也,脉浮数而微,病人热减身和,此谓欲解;解以夜半者,阳病至阴时则和也。盖浮、数、微三脉,虽均为可解之脉,然解之征,则不无别也。如脉浮,濈然汗出,则邪还于表而解;脉数能食,则胃和而解;脉微,必大汗出而解者,以其未经汗、吐、下,其人未虚,故均不发战,津液未伤,故汗大出而解也。
【集注】
方有执曰:三日,言遍三阳也。浮数,不传阴也。微,邪气衰也。夜半,阴尽阳生之时也。濈然,和而汗出貌。能食,胃气回也。

太阳病未解,脉阴阳俱停,必先振栗,汗出而解,但阳脉微者,先汗出而解,但阴脉微者,下之而解,若欲下之,宜调胃承气汤。
【注】
太阳病未解,当见未解之脉,今不见未解之脉,而阴阳脉俱停,三部沉伏不见;既三部沉伏不见,则当见可死之证;而又不见可死之证,是欲作解之兆也。作解之兆,必先见振栗汗出而始解者,乃邪正交争作汗故也。但作解之脉,不能久停,脉之将出,必有其先。先者何?先于三部上下、阴阳、沉伏不见处求之也。若从寸脉阳部微微而见者,则知病势向外,必先汗出而解;若从尺脉阴部微微而见者,则知病势向内,必自下利而解;如不自下利,若欲下之以和里,宜调胃承气汤主之。由此推之,则可知如不自汗出,若欲汗之以和表,宜麻桂各半汤主之也。观若欲下之,宜调胃承气汤,意甚轻活,无取于大下,俱在言外矣。
【集注】
程应旄曰:振栗汗解,单指脉停者言。下边两解,不必有战汗,是指其脉渐出而言也。

伤寒,腹满谵语,寸口脉浮而紧,此肝乘脾也,名曰纵,刺期门。
【注】
伤寒脉浮紧,太阳表寒证也。腹满谵语,太阴、阳明里热也。欲从太阳而发汗,则有太阴、阳明之里;欲从太阴、阳明而下之,又有太阳之表,主治诚为两难,故不药而用刺法也。虽然太阴论中,太阳表不解,太阴腹满痛,而用桂枝加大黄汤,亦可法也。此肝乘脾,名曰纵,刺期门,与上文义不属,似有遗误。

伤寒发热,啬啬恶寒,大渴欲饮水,其腹必满,自汗出,小便利,其病欲解,此肝乘肺也,名曰横,刺期门。
【注】
伤寒发热,涩涩恶寒,无汗之表也。大渴欲饮水,其腹必满,停饮之满也。若自汗出,表可自解,小便利满可自除,故曰:其病欲解也。若不汗出,小便闭,以小青龙汤
先解其外,外解已,其满不除,十枣汤下之,亦可愈也。此肝乘肺,名曰横,刺期门,亦与上文义不属,似有遗误。

太阳病欲解时,从巳至未上。
【注】
凡病解时,必于其经气之旺。太阳盛阳也。日中阳气盛,故从巳、午、未之旺时而病解。
音切惕音踢□日轮切擗滂吉切栗音栗溲所留切□职廉切噎一结切荛音饶芤苦候切濈阻立切
引用:《医宗金鉴》茯苓四逆汤方
下载:《医宗金鉴》chm pdf 电子书 


《医宗金鉴》茯苓四逆汤

伤寒厥而心下悸,发汗,若下之,病仍不解,烦躁者,茯苓四逆汤主之。
茯苓六两 人参一两 甘草(炙)一两 干姜一两 附子(生用,破八片)一枚。,右五味,以水五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七合,日三服。
【注】凡太阳病治不如法,汗后复下,或下后复汗,误而又误,变成坏病。若其人阳盛而从热化,则转属三阳,阳衰而从寒化,则系在三阴。此二汤所治之烦躁,皆坏病也。烦燥虽六经俱有,而多见于太阳,少阴者,太阳为真阴之标,少阴为真阳之本也。未经汗下而烦躁,多属阳,其脉实大,其证渴热,是烦为阳盛,躁为阴虚。已经汗下而烦躁,多属阴,其脉沉微,其证汗厥,是烦为阳虚,躁为阴极也。夫先下后汗,于法为逆,外无大热,内不渴呕,似乎阴阳自和,而实妄汗亡阳,所以虚阳扰乱于阳分,故昼日烦躁不得眠,盛阴偏安于阴分,故夜而安静。脉沉微,是真阳将脱而烦躁也。用干姜,附子壮阳以配阴。姜,附者,阳中阳也,生用则力更锐,不加甘草则势更猛,是方比四逆为峻,救其相离,故当急也。先汗后下,于法虽顺,若病不解,厥悸仍然,骤增昼夜烦躁,似乎阴盛格阳,而实肾上凌心,皆因水不安其位,挟阴邪而上乘,是阳虚有水气之烦躁也。用茯苓君四逆,抑阴以伐水。人参佐四逆,生气而益阳。参,苓君子也,兼调以甘草,比四逆为缓,阴阳不急,故当缓也。一去甘草,一加参,苓,而缓急自别,仲景用方之妙如此。
引用:《医宗金鉴》茯苓四逆汤
下载:《医宗金鉴》chm pdf 电子书 


《圆运动的古中医学》茯苓四逆汤

茯苓 人参 炙草 干姜 附子
发汗之后,若又下之,表病不解,又加烦躁,阳亡而土湿也。四逆汤加人参以回阳,加茯苓以去土湿也。虽有表病,却不治表,以烦躁乃阳亡之事,故以回阳为主。
引用:《圆运动的古中医学》茯苓四逆汤
下载:《圆运动的古中医学》chm pdf 电子书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茯苓四逆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