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erdinand 发表于 2022-11-27 01:28:56

甘草泻心汤

《备急千金要方》甘草泻心汤

治妇人霍乱,呕逆吐涎沫,医反下之,心下即痞,当先治其涎沫,可服小青龙汤。涎沫止,次治其痞可与此方。
甘草(四两) 干姜 黄芩(各三两) 黄连(一两) 半夏(半斤) 大枣(十二枚)
上六味 咀,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分六服。
引用:《备急千金要方》甘草泻心汤
下载:《备急千金要方》chm pdf 电子书 


《备急千金要方》甘草泻心汤

治伤寒中风,医反下之,其人下痢,日数十行,谷不化,腹中雷鸣,心下痞坚结满,干呕,心烦不能得安,师见心下痞谓病不尽,复下之,其痞益甚,此非结热,但以胃中虚客气上逆使之然也,宜治之方。
甘草(四两) 黄芩 干姜(各二两) 黄连(一两) 半夏(半升) 大枣(十二枚)
上六味 咀,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分服一升,日三。
引用:《备急千金要方》甘草泻心汤
下载:《备急千金要方》chm pdf 电子书 


《删补名医方论》甘草泻心汤

治伤寒中风,医反下之,其人下利,日数十行,谷不化,腹中雷鸣,心下痞硬而满,干呕心烦不得安。医见心下痞,谓病不尽,复下之,其痞益甚,此非结热,但以胃中虚客气上逆,故使硬也。
甘草(四两) 黄芩(三两) 黄连(一两) 干姜(三两) 半夏(洗,半升) 大枣(擘,十二枚)
上六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注】毋论伤寒、中风,表未解,总不可下,医反下之,因而成痞。其人下利日数十行,水谷不化,腹中雷鸣者,误下胃中空虚也。心下痞硬而满,干呕心烦不得安者,乘虚客邪上逆也。医见心下痞硬,谓下之不尽,又复下之,其痞益甚。但此非结热之痞,亦非寒结之痞,乃乘胃空虚,客气上逆,阳陷阴凝之痞也。方以甘草命名者,取和缓之意。
用甘草、大枣之甘温,补中缓急,治痞之益甚。半夏之辛,破客逆之上从。芩、连泻阳陷之痞热,干姜散阴凝之痞寒。缓急破逆,泻痞寒热,备乎其治矣。
引用:《删补名医方论》甘草泻心汤
下载:《删补名医方论》chm pdf 电子书 


《退思集类方歌注》甘草泻心汤

治伤寒中风,误下之后,其人下利日数十行,谷不化,腹中雷鸣,心下痞硬而满,干呕,心烦不安。医见心下痞,谓病不尽,复下之,其痞益甚,此非结热,但以胃中虚故使硬也,宜此汤。
半夏泻心汤去人参,甘草加一两,余各同法。
半夏泻心(汤)黄连芩,干姜甘草枣人参。(泻心者,实泻胃也。盖胃居心下,“心下痞”,
者为
欲交
甘草
重用
甘草
姜泻
水,
生姜)
上逆,故
生姜
缓补
则甘
柴胡立
开结、
此以彻
无邪,
一证者
操纵在
引用:《退思集类方歌注》甘草泻心汤
下载:《退思集类方歌注》chm pdf 电子书 


《医方考》甘草泻心汤

半夏(半升,制) 黄芩(炒) 干姜 人参(去芦) 甘草(各三两) 黄连(一两,去毛)
伤寒下之早,胸满而不痛者为痞,此方主之。
伤寒自表入里,传至三阴,三阴亦有在经表证。如太阴有桂枝加芍药汤,少阴有麻黄附子细辛汤,厥阴有当归四逆汤之类。若不治其表,而用承气汤下之,则伤中气,而阴经之邪乘之矣!以既伤之中气而邪乘之,则不能升清降浊,痞塞于中,如天地不交而成痞,故曰痞,泻心者,泻心下之邪也。姜、夏之辛,所以散痞气;芩、连之苦,所以泻痞热;以下之后,脾气必虚,人参、甘草、大枣,所以补脾之虚。
引用:《医方考》半夏泻心汤(即甘草泻心汤)
下载:《医方考》chm pdf 电子书 


《伤寒括要》甘草泻心汤

甘草 黄芩 干姜 半夏 黄连 大枣
伤寒中风医反下之.下利日数十行.谷不化.腹中雷鸣.心下痞硬而满.干呕心烦.复下之.其痞益甚.此非结热.但胃虚气逆故硬也.此汤主之. 邪气在表而反下之.虚其中而邪内陷也.利下谷不化腹鸣者.里虚胃弱也.痞鞭呕烦者.胃虚气逆也.与泻心汤以攻痞.加炙甘草以补虚.前以汗后胃虚.是外伤阳气.故加生姜.此以下后胃虚.是内损阴气.故加甘草. 痞与结胸.有高下之分.邪结在胸中.故曰陷胸.邪留在心下.故曰泻心.泻心者.必以苦为主.是以黄连为君.黄芩为臣.散痞者必以辛为主.是以半夏干姜为佐.阴阳不交曰痞.上下不通曰满.欲通上下.交阴阳者.必和其中.中者脾也.脾不足者.以甘补之.故以人参甘草大枣为使.以补中气.中气安和.则水升火降.痞满自消.
引用:《伤寒括要》甘草泻心汤
下载:《伤寒括要》chm pdf 电子书 


《伤寒论》甘草泻心汤

甘草四两   黄芩三两   干姜三两   半夏半升(洗)   黄连一两    大枣十二枚(掰)
右六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引用:《伤寒论》甘草泻心汤方
下载:《伤寒论》chm pdf 电子书 


《伤寒寻源》甘草泻心汤

甘草(四两) 黄芩 干姜(各三两) 黄连(一两) 半夏(半升洗) 大枣(十二枚擘)
上六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伤寒中风.医反下之.其人下利日数十行.谷不化.腹中雷鸣.心下痞硬而满.干呕心烦不得安.医见心下痞.谓病不尽.复下之.其痞益甚.此非结热.但以胃中虚.客气上逆.故便硬也.甘草泻心汤主之.按下利完谷.腹中雷鸣.是因胃中空虚.心下痞硬而满.干呕心烦不得安.是因客气上逆.若以心下痞而复下之.是重犯虚虚之戒.本方照生姜泻心.除去人参生姜.以胃中虚.不宜生姜之散.以气上逆.无取人参之补.但君甘草.坐镇中州.使胃虚得复而痞自解耳.
引用:《伤寒寻源》甘草泻心汤
下载:《伤寒寻源》chm pdf 电子书 


《伤寒杂病论》甘草泻心汤

甘草四两(炙) 黄芩三两 干姜三两 半夏半升(洗) 人参三两 黄连一两 大枣十二枚(劈)
右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寒病,腹满肠鸣,食不化,飧泄,甚则足痿不收,脉迟而涩,此寒邪乘脾也,理中汤主之;其着也,则髀枢强痛,不能屈伸,枳实白术茯苓甘草汤主之。
引用:《伤寒杂病论》甘草泻心汤方
下载:《伤寒杂病论》chm pdf 电子书 


《伤寒杂病论》甘草泻心汤

甘草四两(炙) 黄芩三两 干姜三两 人参三两 半夏半升 黄连一两 大枣十二枚(劈)
右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伤寒,服汤药下之,利不止,心下痞鞕,服泻心汤不已,复以他药下之,利益甚,医以理中与之,利仍不止,理中者,理中焦,此利在下焦故也,赤石脂禹余粮汤主之,复不止者,当利其小便。
引用:《伤寒杂病论》甘草泻心汤方
下载:《伤寒杂病论》chm pdf 电子书 


《伤寒杂病论》甘草泻心汤

甘草四两(炙) 黄芩三两 干姜三两 半夏升半 黄连一两 大枣十二枚(劈)
右六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引用:《伤寒杂病论》甘草泻心汤方
下载:《伤寒杂病论》chm pdf 电子书 


《医宗金鉴》甘草泻心汤

甘草四两黄芩人参干姜各三两黄连一两大枣十二枚半夏半升
右七味,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温服一升,日三服。
引用:《医宗金鉴》甘草泻心汤方
下载:《医宗金鉴》chm pdf 电子书 


《医宗金鉴》甘草泻心汤

甘草(炙)四两黄芩三两黄连一两干姜三两半夏(洗)半升大枣(擘)十二枚
右六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方解】
方以甘草命名者,取和缓之意也。用甘草、大枣之甘,补中之虚,缓中之急;半夏之辛,降逆止呕,芩连之寒,泻阳陷之痞热;干姜之热,散阴凝之痞寒。缓中降逆,泻痞除烦,寒热并用也。

伤寒汗出,解之后,胃中不和,心下痞□,干噫食臭,□下有水气,腹中雷鸣下利者,生姜泻心汤主之。
【注】
伤寒汗出表解之后,余邪转属阳明,心下痞满□痛不大便者,必其人胃素燥热,因而成实,攻之可也。今其人平素胃虚,兼□下有水气,即不误下,而余热亦乘虚入里,以致胃中不和,谷气不化,故心下痞□,干噫食臭也。水气不行,故腹中雷鸣下利也。主之以生姜泻心汤者,其意重在散水气之虚痞耳。
【集注】
喻昌曰:篇中论结胸及痞之根源,云胃中空虚。此云胃中不和,以其未经误下而致空虚耳。故但言不和也,然不和已足成痞,胃气所关之鉅,固若此哉。
程知曰:此为汗后,未经误下,心中痞□,水饮搏聚者,立治法也。外邪虽解,然必胃气通和,始得脱然无恙。汗出解后,胃中不和,饮食搏结,故心中痞□。中焦不能消谷,故干噫食臭。土弱不能制水,故□下有水气旁流。腹中雷鸣者,搏击有声,下利而清浊不分也。故于泻心汤内,君生姜以散之,法用再煮,取其熟而和胃也。
程应旄曰:汗多亡阳,人皆知之矣。然人身之阳,部分各有所主。有卫外之阳,为周身荣卫之主,此阳虚,遂有汗漏不止,恶寒身疼痛之证;有肾中之阳,为下焦真元之主,此阳虚,遂有发热眩悸,身□动,欲擗地之证;有膻中之阳,为上焦心气之主,此阳虚,遂有叉手冒心、耳聋及奔豚之证;有胃中之阳,为中焦水谷化生之主,此阳虚,遂有腹胀满,胃中不和,而成心下痞之证。虽皆从发汗后所得,然救误者,须观其脉证,知犯何逆,以法治之,不得以汗多亡阳一语,混同漫及之也。
引用:《医宗金鉴》甘草泻心汤方
下载:《医宗金鉴》chm pdf 电子书 


《医宗金鉴》甘草泻心汤

治伤寒中风,医反下之,其人不痢,日数十行,谷不化,腹中雷鸣,心下痞硬而满,干呕心烦不得安。医见心下痞,谓病不尽,复下之,其痞益甚,止非结热,但以胃中虚客气上逆,故使硬也。
甘草四两 黄芩三两 黄连一两 干姜三两 半夏(洗)半升 大枣(擘)十二枚,右六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注】毋论伤寒,中风,表未解,总不可下,医反下之,因而成痞。
其人下痢日数十行,水谷不化,腹中雷鸣者,误下胃中空虚也。心下痞硬而满,干呕心烦不得安者,乘虚客邪上逆也。医见心下痞硬,谓下之不尽,又复下之,其痞益甚。但此非结热之痞,亦非寒结之痞。
乃乘胃空虚,客气上逆,阳陷阴凝之痞也。方以甘草命名者,取和缓之意。用甘草,大枣之甘温,补中缓急,治痞之益甚。半夏之辛,破客逆之上从。芩,连泻阳陷之痞热,干姜散阴凝之痞寒。缓急破逆,泻痞寒热,备乎其治矣。
引用:《医宗金鉴》甘草泻心汤
下载:《医宗金鉴》chm pdf 电子书 


《圆运动的古中医学》甘草泻心汤

炙草 大枣 黄连 黄芩 半夏 干姜
心下痞硬而满,干呕心烦,日利数十行,又遭攻下,痞硬更甚。此中气下伤,宜炙甘草大枣以补中,干姜以温中,连芩清热,半夏降逆也。
引用:《圆运动的古中医学》甘草泻心汤
下载:《圆运动的古中医学》chm pdf 电子书 


《圆运动的古中医学》甘草泻心汤

炙草 五钱 人参 三钱 大枣 六钱 干姜 三钱 黄连 二钱 黄芩 二钱 半夏 三钱
治狐惑,状如伤寒。默默欲眠,目不得开,起卧不安,不欲饮食,恶闻食臭,面目乍赤乍白乍黑,上部被蚀声哑者。
此病中气虚寒,土湿木郁,木郁生热,则虫生焉。湿热入肺,则有默默欲眠等证。虫时动时静,则面目乍赤乍白乍黑,起卧不安。虫蚀上部则声哑。炙草人参大枣,补中气之虚。干姜温中气之寒。黄连黄芩半夏除湿热也。此病实际是虫,病状则如狐之惑人也。有谓惑字乃蜮字之误者。
引用:《圆运动的古中医学》甘草泻心汤
下载:《圆运动的古中医学》chm pdf 电子书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甘草泻心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