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erdinand 发表于 2022-11-27 02:34:01

桂枝芍药知母汤

《退思集类方歌注》桂枝芍药知母汤

治诸节疼痛,身体 羸,脚肿如脱,头眩短气,温温欲吐。
桂枝(四两) 芍药(三两) 甘草 麻黄(各二两) 附子(二枚炮) 防风 知母(各四两) 白
桂枝芍药知母汤,甘术麻黄姜附防。(此桂枝汤合术附汤,去大枣,加麻黄、防风、知母。)湿热外伤肢节痛,上冲心胃呕眩攘。香港脚冲心为恶候,汉时已有此方详。(旭高按∶此与香港脚冲心之候颇同。诸家谓唐以前无香港脚,勿致思尔。《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篇》云∶“诸肢节疼痛,身体 羸,脚肿如脱。”后人不知“脱”字之音义,遂置此条于不论,故此方从未有诠释之者。抑知“脱”字北音读作“腿”字,试一提出,则形瘦、头眩、短气,岂非多因脚肿之所致耶?脚肿至如腿,则病非一日矣。揆其致病之由,《金匮》于此方左右,论列数条∶一则由汗出入水,热为寒郁;一则由风血相搏,血为风动;一则由饮酒汗出当风,风湿相合;更推及筋骨并伤,营卫俱微,身体羸瘦,独足肿大一条;而殿之曰∶“假令发热,便为历节。”则知风、寒、湿三气,无不因虚阻袭筋骨,而历节、香港脚,总由风、寒、湿三气而成,为同源异流之证,但以独足肿为香港脚,诸节痛为历节焉耳。是方用麻、防、姜、桂,宣发卫阳,通经络以驱外入之风寒;附子、白术,暖补下焦,壮筋骨而祛在里之寒湿。然三气杂合于筋骨血脉之中,久必郁蒸而化热,而欲束筋利骨者,必须滋养阳明,故又用芍、甘、知母,和阳明之血,以致太阴之液,斯宗筋润、机关利,而香港脚历节可平,平则眩呕悉已矣此为湿热外伤肢节,而复上冲心胃之治法也。)
引用:《退思集类方歌注》桂枝芍药知母汤
下载:《退思集类方歌注》chm pdf 电子书 


《医宗金鉴》桂枝芍药知母汤

桂枝四两芍药三两甘草二两麻黄二两生姜五两白术五两知母四两防风二两附子(炮)二枚
右九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温服七合,日三服。

趺阳脉浮而滑,滑则谷气实,浮则汗自出。
【注】
趺阳胃脉也,谷气,胃气也,浮则为风外薄,滑则为胃实热,风热蒸于肌腠之间,故汗自出。此发明黄汗,亦有因风热之义也。

少阴脉浮而弱,弱则血不足,浮则为风,风血相抟,即疼痛如掣。
【注】
少阴心脉也,心主血,心脉浮而弱,弱则为血虚,浮则为风邪,风血相抟,而交争于经络之间,故疼痛牵引如掣也。此发明历节亦有因血虚之义也。
【集注】
李□曰:风在血中,则栗悍劲切,无所不至,为风血相搏。盖血主荣养筋骨者也,若风以燥之,则血愈耗而筋骨失其所养,故疼痛如掣。昔人曰:治风先养血,血生风自灭,此其治也。

盛人脉涩小,短气,自汗出,历节疼,不可屈伸,此皆饮酒汗出当风所致。
【注】
盛人脉盛,不应涩小;盛人气长,不应气短。令盛人脉涩小,短气,是形气脉息不合也。审其证,自汗出,历节疼不可屈伸,询其由,得之于饮酒汗出当风也。此又发明历节不止一端之义也。
【集注】
徐彬曰:盛人,肥人也。肥人湿多,脉得涩小,此痹像也。于是气为湿所搏而短,因风作使而自汗,气血为邪所痹而疼痛不可屈伸。然肥人固多湿,何以脉骤涩小,岂非酒湿困之乎?何以疼痛有加而汗出不已,岂非湿而挟风乎?脉证不同,因风则一,故曰:此皆饮酒汗出当风所致。
引用:《医宗金鉴》桂枝芍药知母汤方
下载:《医宗金鉴》chm pdf 电子书 


《圆运动的古中医学》桂枝芍药知母汤

桂枝 四钱 白芍 三钱 麻黄 二钱 防风 四钱 生姜 五钱 炙甘草 二钱 白术 四钱 知母 四钱 附子 二钱
治诸肢节疼痛,身体尪羸。脚痛如脱,头眩短气,温温欲吐者。
荣卫闭涩,则肢痛身羸。下焦阳少,则脚痛如脱。肺胃热逆,则头痛短气,温温欲吐。桂枝白芍麻黄防风生姜甘草以调理荣卫,知母清降上逆之热。附子以补下焦之阳,白术补中土以资旋转而培荣卫升降之力也。
引用:《圆运动的古中医学》桂枝芍药知母汤
下载:《圆运动的古中医学》chm pdf 电子书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桂枝芍药知母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