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启辅助访问      
切换到窄版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78|回复: 0

产蛋量下降的管理因素

[复制链接]

1

主题

2

回帖

39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399690
发表于 2022-12-1 14:49:3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1、同一鸡舍进入不同批次的鸡。个别养殖场(户),在同一鸡舍装入不同日龄的鸡群,由于不同的饲养管理,不同的疫病的防治措施,不同的光照制度等因素,也是造成整栋鸡舍鸡产蛋不见高峰的原因之一。 2、产蛋阶段光照不稳定或强度不够。实践证明,蛋鸡每天有14
1、同一鸡舍进入不同批次的鸡。个别养殖场(户),在同一鸡舍装入不同日龄的鸡群,由于不同的饲养管理,不同的疫病的防治措施,不同的光照制度等因素,也是造成整栋鸡舍鸡产蛋不见高峰的原因之一。
2、产蛋阶段光照不稳定或强度不够。实践证明,蛋鸡每天有14-15小时的光照就能满足产蛋高峰期的需求。补光时一定要按时开关灯,否则就会扰乱蛋鸡对光刺激形成的反映。电灯应安装在离地面1.8-2米的高度,灯与灯之间的距离相等,40瓦灯泡,补充光照只宜逐渐延长,在进入高峰期时,光照要保持相对稳定,强度要适合。
 
3、开产前体成熟与性成熟不同步。一般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均匀度低于80%,变异系数在10%以上,平均体重低于标准下限,见蛋日龄相对偏早,产蛋率攀升的时间很长,表现为产蛋高峰上不去,高峰持续上不去,高峰持续时间短,蛋重轻,死亡淘汰率高。另一种是均匀度低于80%,变异系数在lO%以上,平均体重高于标准上限,见蛋日龄偏迟,全期耗料量增加,料蛋比高。
4、饲养密度太大。我国蛋鸡生产的主要形式是小规模、大群体。由于受资金、场地、设备等因素的限制,或者饲养者片面追求饲养规模,养殖户育雏、育成的密度普遍偏高,第一周的育雏密度一般是每平方米30只,而实际高一倍者比较普遍,甚至高2-3倍。有的户从进鸡到转群上笼饲养密度不变,早期不能按时疏散,6周龄的体尺、体重难以达标,直接影响育雏、育成鸡的质量。在多年的蛋鸡生产实践中,深刻体会到饲养密度为限制蛋鸡生产性能的首要因素。
  
5、通风不良。育雏早期为了保暖,门窗均封得很严,随着密度的增大,分泌物、排泄物的增多,粉状料的使用,羽毛、皮屑的脱落,舍内的空气极为污浊,雏鸡生长在这样的环境中,流泪、打喷嚏、患关节炎等,处于一种疾病状态,严重影响生长发育鸡的质量难以达标。
  
6、饲槽、饮水器有效位置不够,致使鸡群均匀度差。由于育雏的有效空间严重不足,早期料桶、饮水器的数量不可能很多。随着鸡龄的不断增加,鸡只体格的发育,在料桶与饮水器不增加的情况下,鸡只能分若干次轮换采食、饮水,每只鸡采食的数量、质量有所差异,造成鸡群均匀度差。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 Archiver| 手机版| 小黑屋| 省事主 ( 豫ICP备12005511号-1 ) |Sitemap |

GMT+8, 2025-5-7 02:35 , Processed in 1.326648 second(s), 24 queries .

地址:郑州市·金水路88号院

客服:18010481027微信同号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