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div class="post-jibing">别名:喂养性黄疸
小儿科检查
黄疸
- 黄疸
- 黄疸
- 核黄疸
- 重度黄疸
- 病理性黄疸
- 腹痛伴黄疸
- 咯血伴黄疸
- 溶血性黄疸
- 生理性黄疸
- 新生儿黄疸
- 阻塞性黄疸
- 腹痛,发热及黄疸
- 新生儿生理性黄疸
- 先天性非溶血性黄疸
- 无胆色素尿性黄疸综合征
- 新生儿母乳喂养后出现黄疸
- 小儿黄疸肝脏色素沉着综合征
- 新生儿迁延性胆汁淤积性黄疸
- 十二指肠憩室梗阻性黄疸综合征
- 小儿家族性非溶血性黄疸综合征
母乳喂养的婴儿,在生后4~7天出现黄疸,2~4周达高峰(血清胆红素可超过256.6~342.0&mu;mol/L),一般状况良好无溶血或贫血表现。黄疸一般持续3~4周,第2个月逐渐消退,少数可延至10周才退尽。黄疸期间若停喂母乳3~4天,黄疸明显减轻,胆红素下降&ge;50%。若再用母乳喂养,黄疸不一定再出现,即使出现亦不会达原有程度。 随着母乳喂养率的提高母乳性黄疸的发生率逐年提高,目前已达20%~30%。也已成为住院新生儿高胆的主要原因之一,虽然本病预后良好,严重者才需治疗但为了顺利推广母乳喂养也应引起重视。
病因
(一)发病原因 其发生的原因目前认为主要是因为新生儿胆红素代谢的肠-肝循环增加有关,由于母乳本身造成,推测主要原因有:1.母乳中含有孕3&alpha;-20&b……
显示全部
症状
【临床表现】 特征为新生儿以母乳喂养后不久即出现黄疸,可持续数周到数月,而其他方面正常。分为早发型(母乳喂养性黄疸)和晚发型(母乳性黄疸),早发型与新生儿生理性……
显示全部
诊断
诊断 1.排除病理性黄疸 目前尚缺乏特殊实验室检测手段以确诊母乳性黄疸,主要用排除法,首先排除各种病因引起的病理性黄疸,如母婴ABO血型不合、败血症、窒息、先天……
显示全部
并发症
一般预后良好,但却并非绝对安全,未结合胆红素对中枢神经系统有潜在毒性,处理不当可以引起智力、听力、神经系统损害而造成永久后遗症 无特殊并发症,黄疸明显时需暂停母……
显示全部
治疗
西医治疗 1.继续母乳喂养 不主张为诊断而停母乳。正确的做法是鼓励母亲继续喂奶,可采取多次少量的母乳喂养的方法。早发型母乳喂养性黄疸鼓励频繁喂奶,避免添加糖水。……
显示全部
预防
有研究认为,增加新生儿早早期乳汁摄入量,可使新生儿体内热量增多,降低葡萄糖醛酸苷酶活性。能促进肠蠕动,使胎粪尽早排净。减少胆红素肠肝循环,降低血清胆红素水平。从……
显示全部
疾病部位
疾病科室
疾病症状
- 胆红素异常增高
- 胆红素升高
- 黄疸
- 胆红素异常增高
- 胆红素升高
- 黄疸
- 新生儿母乳喂养后出现黄疸
- 无瘙痒,无肝胆疾病的皮肤黄染
- 皮肤呈浅黄或深金黄色
- 病理性黄疸
- 核黄疸
- 重度黄疸
- 皮肤发黄
疾病检查
- 乳房超声检查
- 尿胆红素(BIL)
- 粪便颜色
- 乳房超声检查
- 尿胆红素(BIL)
- 粪便颜色
- 粪胆原定量
- 粪胆素
- 维生素E(VitE,VE)
- 脂蛋白X(LP-X)
- 总胆红素(TBIL,STB)
- 非结合胆红素(SIB,IBIL)
- 结合胆红素(SDB,DBIL)
相关疾病
- 新生儿乙型肝炎
- 新生儿先天性胆道闭锁
- 新生儿生理性黄疸
- 急黄
- 小儿尼曼-皮克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