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启辅助访问      
切换到窄版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32|回复: 0

黄颡鱼涎

[复制链接]

1

主题

2

回帖

39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399692
发表于 2022-11-27 09:26:3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中药大辞典》:黄颡鱼涎

【出处】《纲目》
【拼音名】Huán Sǎn Yú Xián
【来源】为d科动物黄颡鱼皮肤中分泌的粘液。
【功能主治】《日用本草》:"治消渴。"
【附方】治消渴饮水无度:黄颡鱼涎和青蛤粉、滑石末等分。丸梧子大,每粟米汤下三十丸。(《纲目》生津丸)
【摘录】《中药大辞典》
 

《中华本草》:黄颡鱼涎

【出处】出自《本草纲目》:黄颡鱼涎,翅下取之。
【拼音名】Huán Sǎn Yú Xián
【英文名】Yellow catfish saliva
【来源】药材基源:为d科动物黄颡鱼皮肤分泌的粘液。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Pseudobagrus fulvidraco(Richardson)[Pelteobagrus fulvidraco (Richardson)]
采收和储藏:常年均可捕捞。捕后,刮取其皮肤分泌的粘液,鲜用。
【原形态】黄颡鱼,体长约20cm,腹面平直,体后半部侧扁,尾柄较细长。头大且扁平,吻短,圆钝,上、下颌略等长,口大,下位,两颜及腭骨上有绒毛状齿带。眼小,侧位。须4对,鼻须末端可伸至眼后,上颌须1对,最长,颐须2对,较上颌须短。体裸露无鳞,侧线完全。背鳍1,6-7;不分枝鳍条成为硬棘,棘后缘有锯齿。胸鳍I,7,硬棘前后缘均有锯齿,前缘为36-47个,后缘为11-16个。臀鳍21-25。脂鳍末端游离,较臀鳍短。体呈黄色,背部黑褐色,腹部为淡黄色,尾鳍分叉,上、下叶各有黑色的纵纹。
【生境分布】生态环境:为生活于江河、湖泊常见的1种底层鱼类。喜栖于有腐败物质的静水或缓流的浅滩处。食性广,主要以底栖无脊椎动物为食。
资源分布:分布于长江、黄河、珠江及黑龙江等流域。
【性味】甘;平
【归经】肺;肾经
【功能主治】生津消渴。主消渴
【用法用量】内服:入丸剂,适量。
【附方】治消渴饮水无度: 黄颡鱼涎和青蛤粉、滑石末等分。丸梧子大。每粟米汤下三十丸。 (《纲目》生津丸)
【各家论述】《日用本草》:治消渴。
【摘录】《中华本草》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 Archiver| 手机版| 小黑屋| 省事主 ( 豫ICP备12005511号-1 ) |Sitemap |

GMT+8, 2025-5-24 18:19 , Processed in 1.131978 second(s), 23 queries .

地址:郑州市·金水路88号院

客服:18010481027微信同号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