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启辅助访问      
切换到窄版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49|回复: 0

苦丁

[复制链接]

1

主题

2

回帖

39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399692
发表于 2022-11-27 13:05:5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中药大辞典》:苦丁

【出处】《四川中药志》
【拼音名】Kǔ Dīn
【别名】小山萝卜、龙喳口(《草木便方》),叉头草(《四川中药志》,蛾子草(《中草药通讯》(3):58,1972)。
【来源】为菊科植物台湾莴苣的全草。3~4月采收。
【原形态】一年或二年生草本,高80~120厘米。全体均含有白色乳汁。主根数个,圆锥形。茎单一,直立,圆柱形,疏生长毛,上部多分枝。叶互生,通常无柄,叶片披针形或长圆状披针形,长7~10厘米,宽3~5厘米,羽状分裂,裂片边缘复作齿牙状,先端裂片较大,两侧裂片略下倾,先端尖锐或渐尖、或钝,基部呈耳廓状抱茎,耳缘具锯齿,上面绿色,下面浅绿,主脉上具有长毛。头状花序顶生,排列成圆锥花丛,总苞圆筒状;苞片覆瓦状排列,内列苞片披针形,较长,外列苞片短小;花淡黄色,全部舌状;雄蕊5,着生花冠管上;子房下位,花柱纤细,柱头2裂。瘦果卵圆形,扁平,黑色,先端具喙,冠毛白色,细软。花期5~9月。
【生境分布】生于路边及荒野。分布江苏、浙江、安徽、湖北、四川、江西、湖南、福建、台湾等地。
【性味】①《草木便方》:"苦。"
②《四川中药志》:"性寒,味苦,无毒。"
【功能主治】清热解毒。治疥癣,疔疮,痈肿,蛇咬伤。
①《草木便方》:"解毒,散热,清火,利筋骨,治中恶,羊疔,同u用。蛇伤起疱,捣涂。"
②《四川中药志》:"清热解毒,调经种子。治疮毒痈肿及蛇伤。"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0.5~1两;或浸酒。外用:捣敷或煎水洗。
【临床应用】治疗扁桃体炎:采用蛾子草未抽薹幼苗的主根,鲜者3~5钱,干者1~3钱,水煎两次,混合,分3次服;或制成丸、散剂服用,每次0.5~1钱。据100例的随访观察,一般服药1~2日即获痊愈。
【摘录】《中药大辞典》
 

《中华本草》:苦丁

【出处】出自《四川中药志》。
【拼音名】Kǔ Dīn
【英文名】all-grass of Taiwan Lettuce
【别名】小山萝卜、龙喳口、叉头草、蛾子草大叶蜈蚣草、杨梅蒜、羊奶草、野苦麻、高脚蒲公英、丁萝卜、双股金钗、乳浆草、九刀参、八楞麻
【来源】药材基源:为菊科植物台湾莴苣的干燥根或全草。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Lactuca taiwaniana Maxim.
采收和储藏:春、夏间采收,洗净,鲜用或晒干。
【原形态】一年或二年生草本,高80-120cm。全株均有白色乳汁。主根数个,圆锥形。茎单一,直立,上部多分枝。叶互生;能常无柄;叶片披针形或长圆状披针形,长6-14cm,宽3-5cm,羽状分裂,先端裂片较大,两侧裂片略下倾,先端尖锐或渐尖、或钝,分裂片端裂片较在两侧裂片略下倾,先端尖锐或渐尖、或钝,基部呈耳状抱茎,边缘复作齿牙状,上面绿色,下面浅绿色,主脉上具长毛。头状花序顶生,排列成圆锥花丛;总苞圆筒状,苞片覆瓦状排列;花淡黄色,全部舌状;雄蕊5,着生花冠管上;子房下位,花柱纤细,柱头2裂。瘦果卵圆形,扁平,黑色,先端具喙,冠毛白,细软。花期5-9月。
【生境分布】生态环境:生于路边及荒野。
资源分布:分布于河北、山西、陕西、甘肃、江苏、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台湾、河南、湖北、四川、贵州等地。
【性味】味苦;性寒
【功能主治】清热解毒;祛风湿;活血。主疔疮痈肿;咽喉肿痛;疥癣;痔疮;蛇咬伤;风湿痹痛;跌打损伤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5-30g;或泡酒。外用:适量,捣敷;或煎水洗。
【各家论述】1.《草木便方》:解毒,散热,清火,利筋骨。治中恶,羊疔,同u用。蛇伤起疱,捣涂。
2.《四川中药志》:清热解毒,调经种子。治疮毒痈肿及蛇伤。
【摘录】《中华本草》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 Archiver| 手机版| 小黑屋| 省事主 ( 豫ICP备12005511号-1 ) |Sitemap |

GMT+8, 2025-5-16 00:50 , Processed in 1.558297 second(s), 23 queries .

地址:郑州市·金水路88号院

客服:18010481027微信同号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