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启辅助访问      
切换到窄版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37|回复: 0

鹿肉

[复制链接]

1

主题

2

回帖

39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399692
发表于 2022-11-27 15:26:5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中药大辞典》:鹿肉

【出处】《别录》
【拼音名】Lù Ròu
【来源】为鹿科动物梅花鹿或马鹿的肉。
【化学成份】含水分75.76%,粗蛋白质19.77%,粗脂肪1.92%,灰分1.13%。
【性味】甘,温。
①《别录》:"温。"
②《千金·食治》:"味苦,温,无毒。"
③《饮膳正要》:"味甘,温,无毒。"
【功能主治】补五脏,调血脉。治虚劳羸瘦,产后无乳。
①《别录》:"补中,强五藏,益气力。生者疗口僻,割,薄之。"
②《食疗本草》:"补虚羸瘦弱,利五藏,调血脉。"
③《纲目》:"养血,治产后风虚邪僻。"
④《医林纂要》:"补脾胃,益气血,补助命火,壮阳益精,暖腰脊。"
⑤《随息居饮食谱》:"强筋骨。"
【用法用量】内服:煮食、煎汤或熬膏。外用:捣敷。
【附方】①治产后乳无汁:鹿肉四两。洗,切,用水三碗煮,入五味作G,任意食之。(《寿亲养老新书》鹿肉G)
②治中风口僻不正:生鹿肉和生椒捣薄之,正则急去之。(《纲目》)
【各家论述】《纲目》:"邵氏言鹿之一身皆益人,或煮或蒸或脯,同酒食之良。大抵鹿乃纯阳之物,能通督脉,故其肉、角有益无损。"
【摘录】《中药大辞典》
 

《中华本草》:鹿肉

【出处】出自《名医别录》
【拼音名】Lù Ròu
【英文名】Venison
【来源】药材基源:为鹿科动物梅花鹿或马鹿的肉。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1.Cervus nippon Temminck2.Cervus.elaphus Linnaeus

【原形态】1.梅花鹿,体长约1.5m左右,体重100kg左右。眶下腺明显,耳大直立,颈细长。四肢细长,后肢外侧踝关节下有褐色足迹腺,主蹄狭小,侧蹄小。臀部有明显的白色臀斑,尾短。雄鹿有分叉的角,长全时有4-5叉,眉叉斜向前伸,第二枝与眉叉较远,主干末端再分两小枝。梅花鹿冬毛检疫站棕色,白色斑点不显。鼻面及颊部毛短,毛尖沙黄色。从头顶起沿脊椎到尾部有一深棕色的背线。白色臀斑有深棕色边缘。腹毛淡棕,鼠蹊部白色。四肢上侧同体色,内侧色稍淡。夏毛薄,无绒毛,红棕色,白斑显着,在脊背两旁及体侧下缘排列成纵行,有黑色的背中线。腹面白色,尾背面黑色,四肢色较体色为浅。
2.马鹿,体形较大,体长2m,体重超过200kg。肩高约1m,背平直肩部与臀部高度相等。鼻端裸露,耳大呈圆锥形。颈长约占体长1/3,颈下被毛较长。四肢长,两侧蹄较长,能触及地面。尾短,雄性有角,眉叉向前伸,几与主干成直角,主十稍向后略向内弯,角面除尖端外均较粗糙,角基有一小圈瘤状突。冬毛灰褐色。嘴、下颌深棕色,颊棕色,额部棕黑色。耳外黄褐、耳内白色。颈部与身体背面稍带黄褐色,有一黑棕色的背线。四肢外侧棕色,内侧较浅。臀部有黄赭色斑。夏毛较短,没有绒毛,呈赤褐色。
【生境分布】生态环境:1.栖于混交林、山地草原及森林近缘。
2.栖于混交林、高山的森林草原。
资源分布:1.分布于东北、华北、华东、华南。
2.分布于东北、西北及内蒙古等地。
【性状】性状鉴别,干燥品为横切或纵切成条状或块状的肌肉块,大小不等,肌肉纤维束明显;表面黄褐色或黑褐色,并混有黄白色呈半透明状的筋膜,质较轻,易撕裂。鲜品呈暗红色或红紫色,质柔韧。气腥膻,味微咸。
【化学成份】梅花鹿或马鹿的肉含水分75.76% ,粗蛋白质19.77% ,粗脂肪1.92% ,灰分1.13%。
【性味】味甘;性温
【归经】脾;肾经
【功能主治】益气助阳;养血祛风。主虚劳赢瘦;阳痿腰酸;中风口僻
【用法用量】内服:煮食、煎汤或熬膏,适量。外用:适量,捣敷。
【注意】上焦有痰热,胃家有火,阴虚火旺吐血者慎服。
【附方】①治产后乳无汁:鹿肉四两。洗,切,用水三碗煮,入五味作,任意食之。(《寿亲养老新书》鹿肉)②治中风口僻不正:生鹿肉和生椒捣薄之,正则急去之。(《纲目》)
【各家论述】《纲目》:邵氏言鹿之一身皆益人,或煮或蒸或脯,同酒食之良。大抵鹿乃纯阳之物,能通督脉,故其肉、角有益无损。
【摘录】《中华本草》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 Archiver| 手机版| 小黑屋| 省事主 ( 豫ICP备12005511号-1 ) |Sitemap |

GMT+8, 2025-5-15 11:31 , Processed in 1.060490 second(s), 23 queries .

地址:郑州市·金水路88号院

客服:18010481027微信同号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