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启辅助访问      
切换到窄版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62|回复: 0

毛药

[复制链接]

1

主题

2

回帖

39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399692
发表于 2022-11-27 16:54:4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中药大辞典》:毛药

【出处】《贵州民间药物》
【拼音名】Máo Yào
【别名】红丝线、血见愁(《植物名实图考》),野苦菜、野花毛辣角(《贵州民间药物》)。
【来源】为茄科植物十萼茄的全株。秋后采收。
【原形态】一年或二年生草本。茎直立、分枝,高60~100厘米,基部木质化,全体密被柔毛,以幼枝为最多。单叶互生;有柄;叶片卵形,长5~10厘米,宽3~6厘米,先端渐尖,基部突尖而下延至柄上,全缘,两面均疏被柔毛。花单1或2~6个聚生于叶腋,长4~8毫米,多少下弯,被毛;萼短,阔钟状,有线状裂齿10枚,被毛;花冠白色,直径约8毫米,5裂至中部;雄蕊5,花药顶裂;子房2室。浆果球形,直径6~8毫米,红色,光滑无毛。花期夏、秋。
【生境分布】生于荒野。分布广东、贵州等地。
【性味】《贵州民间药物》:"性微凉,味淡,无毒。"
【功能主治】①《植物名实图考》:"捣敷红肿。"
②《贵州民间药物》:"清热,解毒,止咳,补虚。"
【附方】①治火疔:鲜毛药果叶,捶绒敷患处。(《贵州民间药物》)
②治狂犬咬伤:鲜十萼茄半斤。切碎,炒至黄色,再加酒一斤半煮沸,成人尽酒量服完为止,其药渣擦伤口周围(勿擦伤口)。(《常用中草药彩色图谱》)
【摘录】《中药大辞典》
 

《中华本草》:毛药

【出处】出自《贵州民间药物》
【拼音名】Máo Yào
【英文名】Herb of Twoflower Lycianthes, Hupeh Lycianthes
【别名】血见愁、野苦菜、野花毛辣角、十萼茄、双花红丝线、红珠草、耳附子、帮梨子、猫耳朵、野辣茄、山辣子
【来源】药材基源:为茄科植物红丝线的全株。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Lycianthes biflora( Lour.) Bitter[Solanum biflorum Lour.;S.decemdentatum Roxb.;S.decemfidum Nees;S.callerynum Dunal]
采收和储藏:夏季采收,通常鲜用。
【原形态】红丝线,灌木和亚灌木,高0.5-1.5m。小枝、叶柄、花梗及花萼上密被淡黄色绒毛。单叶互生,在枝上部成假双生;叶片大小不等,大叶片椭圆状卵形,偏斜,先端渐尖,基部楔形渐狭至叶柄成窄翅,长9-15cm,宽3.5-7cm,叶柄长2-4cm;小叶片宽卵形,先端短渐尖,基部宽圆形而后骤窄下延至柄而成窄翅,长2.5-4cm,宽2-3cm,叶柄长0.5-1cm;全缘,两面有疏 柔毛。花常2-3朵(称4-5朵)生于叶腋;花梗长5-8mm;花萼杯状,长红3mm,径约3.5mm,萼齿10,钻状线形;花冠淡紫色或白色,星形,直径10-12mm,深5裂;雄蕊5,花药顶裂;子房卵形,2室。浆果球形,直径6-8mm,熟后绯红色,罕萼盘状,齿长4-5mm。种子多数,淡黄色,卵状三角形。花期5-8月,果期7-11月。
【生境分布】生态环境:生长于荒野阴湿地、林下、路旁、山边惯用语山谷中。
资源分布:分布于江西、福建、台湾、广东、广西、贵州、云南等地。
【化学成份】根中含2α-羟基蜀羊泉次碱(2α-hydroxysoladulcidine),芸脱皂甙元(gitogenin),新芰脱皂甙元(enogitogenin),蜀羊泉次碱(soladulcicine),澳洲茄胺(solasodine)。叶、茎中也含有新芰脱皂甙。
【性味】味苦;性凉
【功能主治】清热解毒;祛谈止,咳。主咳嗽;哮喘;痢疾;热淋;狂犬咬伤;疔疮红肿;外伤出血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5-30g。外用:适量,鲜品捣敷。
【各家论述】1.《植物名实图考》:捣敷红肿。
2.《贵州民间药物》:清热,解毒,止咳,补虚。
【摘录】《中华本草》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 Archiver| 手机版| 小黑屋| 省事主 ( 豫ICP备12005511号-1 ) |Sitemap |

GMT+8, 2025-5-14 19:27 , Processed in 1.190386 second(s), 23 queries .

地址:郑州市·金水路88号院

客服:18010481027微信同号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