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启辅助访问      
切换到窄版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80|回复: 0

小青龙汤

[复制链接]

1

主题

2

回帖

39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399690
发表于 2022-11-27 22:04:2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备急千金要方》小青龙汤

治咳逆倚息不得卧(方见第九卷伤寒上。)
小青龙汤下已多唾口燥,寸脉沉,尺脉微,手足厥逆,气从小腹上冲胸咽,手足痹,其面翕热如醉状,因复下流阴股,小便难时复冒者,与桂苓五味甘草汤,治其气冲方∶
茯苓(四两) 桂心 甘草(各三两) 五味子(半升)
上四味 咀,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分三服。
冲气即低而反更咳胸满者,苓甘五味姜辛汤以治其咳满方∶
茯苓(四两) 甘草 干姜 细辛(各三两) 五味子(半升)
上五味 咀,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半升,日三。
咳满即止而更复渴冲气复发者,以细辛、干姜为热药也,服之当遂渴,而渴反止者,为支饮也。支饮法当冒冒者必呕,呕者复纳半夏,以去其水。桂苓五味甘草去桂加姜辛半夏汤方∶
半夏 五味子(各半升) 茯苓(四两) 细辛 干姜 甘草(各二两)
上六味 咀,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温服半升,日三。
水去呕止,其人形肿者应用麻黄。以其人遂痹,故不纳麻黄,纳杏仁、茯苓、甘、五味,加姜辛半夏杏仁汤方∶
杏仁 半夏 五味子(各半升) 茯苓(四两) 细辛 干姜 甘草(各三两)
上七味 咀,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温服半升,日三。
若逆而纳麻黄,其人必厥,所以然者,以其人血虚,麻黄发其阳故也。
若面热如醉,此为胃热上冲熏其面,加大黄利之。芩甘五味加姜辛半杏大黄汤方∶
大黄 细辛 干姜 甘草(各三两) 茯苓(四两) 杏仁 半夏 五味子(各半升)
上八味 咀,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温服半升,日三。
咳而上气肺胀,其脉浮,心下有水气,胁下痛引缺盆,设若有实者必躁,其人常倚伏,小青龙加石膏汤主之方∶
石膏 干姜 桂心 细辛(各二两) 麻黄(四两) 芍药 甘草(各三两) 半夏(半升)五味?
上九味 咀,以水一斗,先煮麻黄,减二升,去沫,下药,煮取二升半,强者服一升。羸者减之,小儿服四合。(仲景治肺胀咳而上气,烦躁而喘,脉浮者,心下有水。《外台》同)。
引用:《备急千金要方》小青龙汤
下载:《备急千金要方》chm pdf 电子书 


《备急千金要方》小青龙汤

病溢饮者,当发其汗,小青龙汤主之(方见本卷咳嗽篇中。)(范汪用大青龙汤)。
引用:《备急千金要方》小青龙汤
下载:《备急千金要方》chm pdf 电子书 


《备急千金要方》小青龙汤

治霍乱呕吐方(见九卷伤寒上)。
引用:《备急千金要方》小青龙汤
下载:《备急千金要方》chm pdf 电子书 


《备急千金要方》小青龙汤

治伤寒表未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或渴或痢或噎或小便不利、小腹满或喘者方。
桂心 麻黄 甘草 干姜 芍药 细辛(各三两) 五味子 半夏(各半两)
上八味 咀,以水一斗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纳诸药煮取三升,分三服,相去十里许复服之。若渴者去半夏加栝蒌根三两。若微痢去麻黄加荛花如一鸡子大熬令赤色。若噎加附子一枚。若小便不利小腹满者去麻黄加茯苓四两。若喘去麻黄加杏仁半升,数用神效。
引用:《备急千金要方》小青龙汤
下载:《备急千金要方》chm pdf 电子书 


《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小青龙汤

治伤寒,表未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小腹满而喘者。
麻黄(去节) 细辛(去苗) 干姜(炮) 甘草(炙) 桂心 芍药(各三两) 半夏(汤去滑)五味子(各二两半)
上 咀。每服五钱,水二盏,煎八分,去滓,食前温服。噎者,去麻黄,加熟附子一钱;若小便不利,小腹满者,加茯苓一钱;喘者,加杏仁七枚,去皮尖。
引用:《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小青龙汤
下载:《三因极一病证方论》chm pdf 电子书 


《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小青龙汤

治溢饮、支饮,倚息不得卧,及喘满者。
麻黄(去节汤) 芍药 细辛 桂心 干姜(炮) 甘草(炙,各三钱三字) 五味子(二钱) 半夏(汤洗七次,三钱)
上为锉散。每服四大钱,水一盏半,煎七分,去滓,空腹服。渴者,去半夏,加栝蒌根三钱三字;微利,去麻黄,加芫花一鸡子大,炒入;噎者,去麻黄,加附子一枚,炮;小便不利者,去麻黄,加茯苓半两;喘者,去麻黄,加杏仁三钱三字;咳而上气,肺胀,其脉浮,心下有水气者,胸中痛引缺盆,加石膏二钱半研。
引用:《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小青龙汤
下载:《三因极一病证方论》chm pdf 电子书 


《删补名医方论》小青龙汤

治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满,或喘者。及杂病肤胀、水肿证,用此发汗而利水。
麻黄(去节,三两) 芍药(三两) 五味子(半升) 甘草(炙,三两) 干姜(二两) 半夏(洗,半升) 桂枝(三两) 细辛(三两)上八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
若渴者,去半夏加括姜根三两,若噎者,去麻黄加附子(炮)一枚。若小便不利少腹满者,去麻黄加茯苓四两。若喘者,去麻黄加杏仁(去皮尖)半升。若微利者,去麻黄加荛花如鸡子(熬令赤色)。
【按】“加荛花如鸡子,熬令赤色”,此必传写之讹。盖《本草》芜花即芫花类也,用之攻水,其力甚峻,五分可令人卞行数十次,岂有治停饮之微利,而用鸡子大之荛花者乎?当改加茯苓四两。
【注】太阳停饮有二∶一中风,表虚有汗,五苓散证也;一伤寒,表实无汗,小青龙汤证也。表实无汗,故合麻桂二方以解外。去大枣者,以其性泥也。去杏仁者,以其无喘也,有喘者加之。去生姜者,以有干姜也,若呕者仍用。佐干姜、细辛,极温极散,使寒与水俱从汗而解。佐半夏逐痰饮,以清不尽之饮。佐五味收肺气,以敛耗伤之气,若渴者,去半夏加花粉,避燥以生津也。若微利与噎,小便不利,少腹满,俱去麻黄,远表以就里也。加附子以去噎散寒,则噎可止。加茯苓以利水,则微利少腹满可除矣。此方与越婢汤同治水饮溢于表,而为肤胀、水肿,宜发汗外解者,元不随手而消。越婢治有热者,故方中君以石膏以散阳水也。小青龙治有寒者,故方中佐以姜、桂以消阴水也。
引用:《删补名医方论》小青龙汤
下载:《删补名医方论》chm pdf 电子书 


《时方妙用》小青龙汤

麻黄(去根节) 白芍 干姜(不炒.)甘草 桂枝(各二钱) 半夏(三钱) 五味子(一钱) 细辛
水三杯半.先煮麻黄至二杯半.去沫.纳诸药.煎八分.温服.
○若渴者.去半夏.加栝蒌
○若噎者.去麻黄.加附子(一钱五分.)
○小便不利.小腹痛满.去麻黄.加茯钱.)
○若喘者.去麻黄.加杏仁二十一枚.
○按论云.若微利者.去麻黄.加芫花.今芫花不常
引用:《时方妙用》小青龙汤
下载:《时方妙用》chm pdf 电子书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小青龙汤

治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咳嗽微喘。又治溢饮,身体疼重,不得安卧;或因形寒饮冷,内伤肺经,咳嗽喘急,呕吐涎沫,并宜服之。
干姜(炮) 细辛(去叶) 麻黄(去节、根) 肉桂(去粗皮) 芍药 甘草(锉,炒,各三
上将七味为粗末,入半夏令匀。每服三钱,水一盏半,煎至一盏,去滓,温服,食后。
引用:《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小青龙汤
下载:《太平惠民和剂局方》chm pdf 电子书 


《汤头歌诀》小青龙汤

(仲景)治水气,喘咳呕哕渴利慰。(太阳表证未解,心下有水气者用之。或喘或咳,或呕或哕,或渴或利,或短气,或小便秘,皆水气内积所致。)姜桂麻黄芍药甘,细辛半夏兼五味。〔干姜、麻黄、桂枝、芍药(酒炒)、炙草、细辛各二两,半夏、五味子各半升。桂枝解表,使水从汗泄;芍药敛肺,以收喘咳;姜、夏、细辛润肾行水,止渴呕,亦表里分消之意。〕
引用:《汤头歌诀》小青龙汤
下载:《汤头歌诀》chm pdf 电子书 


《退思集类方歌注》小青龙汤

治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咳而微喘,干呕,发热不渴,或渴或利,或小便不利,少腹满者;并治溢饮,身体重痛,肌肤悉肿。
麻黄(去节) 芍药 细辛 干姜 甘草 桂枝(各三两) 半夏 五味子(各半升) 水一斗,先煮麻黄减二升,去沫,纳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此方有加减法,另详余所着《古方余论》中。
引用:《退思集类方歌注》小青龙汤
下载:《退思集类方歌注》chm pdf 电子书 


《医方考》小青龙汤

麻黄(三两,去节) 桂枝(三两,洗净) 芍药(三两,炒) 五味子(半斤,炒) 半夏(半升,泡) 北细辛(去土) 甘草(生) 干姜(各三两)
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或咳,或噎,或喘,小青龙汤主之。
表不解者,头痛、发热、身疼尚在也。伤寒曾渴。饮水过多,故心下有水气。有声无物,谓之干呕,名曰水气,则有形之水已散,但无形之气仍在耳,故无物可吐而但有声。或咳,或麻黄、桂枝、甘草,发表邪也;半夏、细辛、干姜,散水气也;芍药所以和阴血,五味所以收肺气。
引用:《医方考》小青龙汤
下载:《医方考》chm pdf 电子书 


《医方论》小青龙汤

麻黄(去节) 桂枝 芍药(酒炒) 细辛 甘草(炙)干姜三两 半夏 五味子半升
此方全为外有风、内蓄水而设。所以不用石膏者,因水停胃中,不得复用石膏以益胃之寒。故一变而为辛散,外去风而内行水,亦名曰青龙者,亦取发汗,天气下为雨之义也。
引用:《医方论》小青龙汤
下载:《医方论》chm pdf 电子书 


《伤寒论》小青龙汤

麻黄三两(去节,味甘温) 芍药三两(味酸微寒) 五味子半升(味酸温) 干姜三两(味辛热)甘草三两(炙,味甘平) 桂枝三两(去皮,味辛热)半夏半升(汤洗,味辛,微温) 细辛三两(味辛温)
右八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
伤寒,心下有水气,咳而微喘,发热不渴。服汤已渴者,此寒去欲解也。小青龙汤主之。
太阳病,外证未解,脉浮弱者,当以汗解,宜桂枝汤。
太阳病,下之微喘者,表未解故也。桂枝加厚朴杏仁汤主之。
太阳病,外证未解者,不可下也,下之为逆。欲解外者,宜桂枝汤主之。
太阳病,先发汗不解,而复下之,脉浮者不愈。浮为在外,而反下之,故令不愈。今脉浮,故知在外,当须解外则愈,宜桂枝汤主之。
太阳病,脉浮紧,无汗,发热,身疼痛,八九日不解,表证仍在,此当发其汗。服药已,微除,其人发烦目瞑。剧者必衄,衄乃解,所以然者,阳气重故也。麻黄汤主之。
太阳病,脉浮紧,发热身无汗,自衄者愈。
二阳并病,太阳初得病时,发其汗,汗先出不彻,因转属阳明,续自微汗出,不恶寒。若太阳病证不罢者,不可下,下之为逆,如此可小发汗。设面色缘缘正赤者,阳气怫郁在表,当解之、熏之;若发汗不彻,不足言阳气怫郁不得越,当汗不汗,其人躁烦,不知痛处,乍在腹中,乍在四肢,按之不可得,其人短气,但坐,以汗出不彻故也,更发汗则愈。何以知汗出不彻?以脉涩故知也。
脉浮数者,法当汗出而愈。若下之,身重心悸者,不可发汗,当自汗出乃解。所以然者,尺中脉微,此里虚,须表里实,津液自和,便自汗出愈。
脉浮紧者,法当身疼痛,宜以汗解之。假令尺中迟者,不可发汗。何以知之然?以荣气不足,血少故也。
脉浮者,病在表,可发汗,宜麻黄汤。
脉浮而数者,可发汗,宜麻黄汤。
病常自汗出者,此为荣气和。荣气和者,外不谐,以卫气不共荣气和谐故尔。以荣行脉中,卫行脉外,复发其汗,荣卫和则愈,宜桂枝汤。
病人藏无他病,时发热,自汗出,而不愈者,此卫气不和也。先其时发汗则愈,宜桂枝汤主之。
伤寒脉浮紧,不发汗,因致衄者,麻黄汤主之。
伤寒不大便六七日,头痛有热者,与承气汤。其小便清者,知不在里,仍在表也,当须发汗;若头痛者必衄,宜桂枝汤。
伤寒发汗,解半日许,复烦,脉浮数者,可更发汗,宜桂枝汤主之。
凡病若发汗、若吐、若下、若亡津液,阴阳自和者,必自愈。
大下之后,复发汗,小便不利者,亡津液故也,勿治之,得小便利,必自愈。
下之后,复发汗,必振寒,脉微细。所以然者,以内外俱虚故也。
下之后,复发汗,昼日烦躁,不得眠,夜而安静,不呕不渴,无表证,脉沉微,身无大热者,干姜附子汤主之。
引用:《伤寒论》小青龙汤方
下载:《伤寒论》chm pdf 电子书 


《伤寒明理论》小青龙汤

青龙象肝木之两歧.而主两伤之疾.中风见寒脉.伤寒见风脉.则为荣卫之两伤.故以青龙汤主之.伤寒表不解.则麻黄汤可以发.中风表不解.则桂枝汤可以散.惟其表且不解.而又加之心下有水气.则非麻黄汤所能发.桂枝汤所能散.乃须小青龙汤.始可祛除表里之邪气尔.麻黄味甘辛温.为发散之主.表不解.应发散之.则以麻黄为君.桂味辛热.甘草味甘平.甘辛为阳.佐麻黄表散之.用二者所以为臣.芍药味酸微寒.五味子味酸温.二者所以为佐者.寒饮伤肺.咳逆而喘.则肺气逆.内经曰.肺欲收.急食酸以收之.故用芍药五味子为佐.以收逆气.干姜味辛热.细辛味辛热.半夏味辛微温.三者所以为使者.心下有水.津液不行.则肾气燥.内经曰.肾苦燥.急食辛以润之.是以干姜细辛半夏为使.以散寒水逆气.收寒水.散津液.通行汗出而解矣.心下有水气散行.则所传不一.故又有增损之证.若渴者去半夏.加栝蒌根.水蓄则津液不行.气燥而渴.半夏味辛温.燥津液者也.去之则津液易复.栝蒌根味苦微寒.润枯燥者也.加之则津液通行.是为渴所宜也.若微利去麻黄.加芫花.水气下行.渍入肠间.则为利.下利者不可攻其表.汗出必胀满.麻黄专为表散.非下利所宜.故去之.芫花味苦寒.酸苦为涌泄之剂.水去利则止.芫花下水.故加之.若噎者去麻黄.加附子.经曰.水得寒气冷必相搏.其人即溏.又曰.病患有寒.复发汗.胃中冷.必吐蛔.噎为胃气虚竭.麻黄发汗.非胃虚冷所宜.故去之.附子辛热.热则温其气.辛则散其寒.而噎者为当.两相佐之.是以祛散冷寒之气.若小便不利.少腹满.去麻黄.加茯苓.水蓄在下焦不行.为小便不利.少腹满.凡邪客于体者.在外者可汗之.在内者下之.在上者可涌之.在下者可泄之.水蓄下焦.渗泄可也.发汗则非所当.故去麻黄.而茯苓味甘淡.专行津液.内经曰.热淫于内.以淡渗之.渗溺行水.甘淡为所宜.故加茯蓄.若喘者去麻黄.加杏仁.喘为气逆.麻黄发阳.去之则气易顺.杏仁味甘苦温.加之以泄逆气.金匮要略曰.其形肿者.故不内麻黄.乃内杏子.以麻黄发其阳.故喘逆形肿.标本之疾.加减所同.盖其类矣.
麻黄(君三两去节) 甘草(臣三两炙) 桂枝(臣三两去皮) 芍药(佐三两)五味子(佐半升) 北细辛(佐三两) 干姜(使三两) 半夏(使半升洗)
上八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渣.温服一升.
引用:《伤寒明理论》小青龙汤方
下载:《伤寒明理论》chm pdf 电子书 


《伤寒寻源》小青龙汤

麻黄(三两去节) 芍药(三两) 五味子(半升) 干姜(二两) 甘草(二两炙) 桂枝(三两) 半夏(三两洗) 细辛(三两)
上八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纳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
此治太阳寒水之法也.虽同名青龙.却与大青龙主治迥别.太阳表邪不解.与阳热相搏.宜大青龙发之.太阳表邪不解.与寒饮相格.宜小青龙逐之.经云.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此为小青龙的对之证.故方中用麻黄桂枝细辛之属.以散寒而解表.用半夏干姜五味之属.以蠲饮而降逆.复以芍药甘草.两和表里.但表里错杂之邪.病出恒不一致.若微利者.水已下趋.故去麻黄.加芫花.顺其势以导之也.若渴者.寒已化热.故去半夏.加栝蒌根.反其用以治之也.若噎者.寒格上焦也.故去麻黄.加附子以散寒.若小便不利.少腹满者.水蓄下焦也.故去麻黄.加茯苓以利水.若喘者.水邪射肺也.故去麻黄.加杏仁以下肺气.此方本不至发汗.故或用麻黄.或去麻黄.皆相表里证之轻重.而为加减之圆机活法也.
按大青龙发汗以除阳热.犹龙之乘云上天而布甘霖.小青龙逐水以散阴寒.犹龙之翻波逐浪而归江海.制方之妙.亦犹龙之变化而不可测乎.
引用:《伤寒寻源》小青龙汤
下载:《伤寒寻源》chm pdf 电子书 


《伤寒杂病论》小青龙汤

麻黄三两(去节) 芍药三两 细辛三两 桂枝三两 干姜三两 甘草三两 五味子半升 半夏半升(洗)
右八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纳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若渴去半夏,加栝蒌根三两;若微利,若噎者,去麻黄,加附子一枚;若小便不利,少服满者,去麻黄,加茯苓四两;若喘者,加杏仁半升(去皮尖)。
伤寒,心下有水气,咳而微喘,发热不渴。服汤已渴者,此寒去欲解也。小青龙汤主之。(方见上)
太阳病,外证未解,脉浮弱者,当以汗解,宜桂枝汤。(见上卷)
太阳病,下之微喘者,表未解故也。桂枝加厚朴杏子汤主之。
引用:《伤寒杂病论》小青龙汤方
下载:《伤寒杂病论》chm pdf 电子书 


《伤寒杂病论》小青龙汤

麻黄三两 芍药三两 细辛三两 干姜三两 甘草三两(炙) 桂枝三两 半夏半升 五味子半升
右八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纳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若渴去半夏,加括萎根三两;若微利,若嘻者,去麻黄,加附子一枚炮;若小便不利,少腹满者,去麻黄,加茯苓四两,若喘者,加杏仁半升,去皮尖。
太阳中风,下利,呕逆,表解者,乃可攻之,若其人絷絷汗出,发作有时,头痛,心下痞满,引胁下痛,干呕短气,汗出不恶寒者,此表解里未和也,十枣汤主之。
引用:《伤寒杂病论》小青龙汤方
下载:《伤寒杂病论》chm pdf 电子书 


《伤寒杂病论》小青龙汤

麻黄三两 甘草三两(炙) 桂枝三两 芍药三两 五味子半升 干姜三两 半夏半升 细辛三两
右八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纳诸药,煮取三升,去滓,分温三服。
咳而胸满,振寒脉数,咽干不渴,时出浊唾腥臭,久久吐脓,如米粥者,此为肺痈,桔梗汤主之。
引用:《伤寒杂病论》小青龙汤方
下载:《伤寒杂病论》chm pdf 电子书 


《伤寒杂病论》小青龙汤

麻黄三两(去节) 芍药三两 细辛三两 桂枝三两(去皮) 干姜三两 半夏半升(洗) 甘草三两 五味子半升
右八味,一水一斗,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纳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引用:《伤寒杂病论》小青龙汤方
下载:《伤寒杂病论》chm pdf 电子书 


《目经大成》小青龙汤

桂枝 芍药 甘草 麻黄 大枣 五味 半夏 细辛 干姜
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或噎,或喘,此方主之。
表不解者,头痛、发热、身疼尚在也。发热必渴,饮水过多,水形已散,水气长存,格于心下,水寒射肺,故无物可吐而但有声,曰干呕。或咳、或喘、或唾,皆此故也。爰用麻黄、桂枝、甘草发其表邪,半夏、细辛、干姜散其水气,芍药敛阴,五味收耗。名曰青龙,取东方木神伏邪之义。又龙兴则云升雨降,品物咸亨。
引用:《目经大成》小青龙汤
下载:《目经大成》chm pdf 电子书 


《冯氏锦囊秘录》小青龙汤

治伤寒表热未罢,心下有水气,干呕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喘,小腹满,小便不利,短气不得卧。
麻黄(去节) 桂枝 芍药(酒炒) 细辛 甘草(炙) 干姜(各三两) 半夏 五味子(半升) 每服五钱,姜水煎服。
引用:《冯氏锦囊秘录》小青龙汤
下载:《冯氏锦囊秘录》chm pdf 电子书 


《医述》小青龙汤

小青龙,小柴胡,俱是两解表里之剂。小青龙重在里证;小柴胡重在表证。故青龙加减,麻黄可去;柴胡加减,柴胡独存。盖小青龙重在半里之水,小柴胡重在半表之热也。
○小青龙与小柴胡,俱为枢机之剂,故皆设或然证,因各立加减法。盖表证既去其半,则病机偏于向里。故二方之证多属里,仲景多用里药,少用表药。未离于表,故为解表之小方。然小青龙主太阳之半表里,尚用麻黄、桂枝,还重视其表;小柴胡主少阳之半表里,只用柴胡、生姜,但微解其表而已。此缘太、少之阳气不同,故用表药之轻重亦异。
○小青龙设或然五证,加减法内即备五方。小柴胡设或然七证,即具加减七方。此仲景法中之法,方外之方。
○小青龙与五苓,同为治表不解而心下有水气在。五苓治水之蓄而不行,故大利其水,而微发其汗,是为水郁折之也;小青龙治水之动而不居,故备举辛温以散水,并用酸苦以安肺,培其化源也。(柯韵伯)
引用:《医述》小青龙汤
下载:《医述》chm pdf 电子书 


《医宗金鉴》小青龙汤

麻黄(去节)三两芍药三两五味子半升干姜三两甘草(炙)三两细辛三两桂枝三两半夏(汤洗)半升
右八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
【集解】
尤怡曰:大青龙合桂麻而去芍药加石膏,则水气不甚而挟热者宜之。倘饮多而寒伏,则必以小青龙为当也。

肺饮不弦,但苦喘短气。
【注】
弦为诸饮之诊,然专主者肝也。水在肝部,则病悬饮,故脉沉弦也;水在肺部,则病支饮,故脉不弦也。喘欬短气,肺饮证也;□下引痛,肝饮证也。今亦不见□下引痛之肝证,但见苦喘短气之肺证,故曰:肺饮不弦也。
【集注】
李□曰:弦为肝脉,故肺饮不弦,苦喘短气,肺邪迫塞也,前云欬逆倚息短气为支饮是也。

支饮亦喘而不能卧,加短气,其脉平也。
【注】
支饮水在肺之病,故亦喘而不能卧,短气也。其脉平,谓见肺之平脉,或浮、或涩、或短,此详申上条不弦之义也。

支饮不得息,葶苈大枣汤主之。
【注】
此承上条,以明其治也。喘欬不能卧,短气不得息,皆水在肺之急证也,故以葶苈大枣汤,直泻肺水也。
【集注】
沈明宗曰:此支饮偏溢于肺也。支饮贮于胸膈,上干于肺,气逆则呼吸难以通彻,故不得息。然急则治标,所以佐大枣之甘以保脾,葶苈之苦以泄肺,俾肺气通调,脾得转输,为峻攻支饮在肺之方也。
尤怡曰:不得息,肺满而气闭也,葶苈入肺,通闭泄满。用大枣者,不使伤正也。
葶苈大枣汤方(见肺痈中)

膈间支饮,其人喘满,心下痞坚,面色黧黑,其脉沉紧,得之数十日,医吐下之不愈,木防己汤主之。虚者即愈,实者三日复发,复与不愈者,宜木防己汤去石膏加茷芩芒硝汤主之。
【注】
支饮则喘满不得息,水在胸肺也,更兼心下痞坚,则水盘结连引膈间,故曰:膈间支饮也。面色黧黑,水邪深结之色也。其脉沉紧,水邪深结之脉也。水邪深结,故有喘满痞坚之证也。得之数十日,医或吐之不愈者,是水邪不单结在上,故越之而不愈也。或下之不愈者,是水邪不单结在下,虽竭之亦不愈也。心下痞坚,饮结在中可知,故以木防己汤开三焦水结,通上中下之气。方中用人参以吐下后伤正也。故水邪虚结者,服之即愈。若水邪实结者,虽愈亦复发也,即复与前方亦不能愈,当以前方减石膏之寒凝,加芒硝峻开坚结,加茯苓直输水道,未有不愈者也。
【集注】
李□曰:喘满痞坚,膈间支饮逆上也。面黑者,饮属北方水色也。脉沉为饮,紧为寒,皆阴脉,以水饮禀阴寒之气也。吐下俱行不愈,则阴阳之气俱虚,木防己汤补虚散
饮,虚者受补即愈。实者饮邪固结不解,故复发不愈,乃寒气凝聚未解,故去石膏,恐寒胃也。加茯苓淡以渗饮,芒硝咸以软坚。
引用:《医宗金鉴》小青龙汤方
下载:《医宗金鉴》chm pdf 电子书 


《医宗金鉴》小青龙汤

(见肺痈中)
引用:《医宗金鉴》小青龙汤方
下载:《医宗金鉴》chm pdf 电子书 


《医宗金鉴》小青龙汤

麻黄(去节)三两芍药三两五味子半升干姜二两甘草(炙)三两半夏(洗)半升桂枝三两细辛三两
右八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加减法:若渴,去半夏加栝蒌根三两。若噎者,去麻黄加附子一枚(炮)。若小便不利,少腹满,去麻黄加茯苓四两。若喘,去麻黄加杏仁半升(去皮尖)。若微利,去麻黄加荛花如一鸡子,熬令赤色。
【按】
加荛花如鸡子大,熬令赤色,此必传写之误。盖本草荛花、即芫花类也。用之攻水,其力甚峻。五分可令人下行数十次。岂有治停饮之微利,而用鸡子大之荛花者乎?似当改加茯苓四两。
【方解】
太阳停饮有二:一中风有汗为表虚,五苓散证也;一伤寒无汗为表实,小青龙汤证也。表实无汗,故合麻桂二方以解外。去大枣者,以其性滞也;去杏仁者,以其无喘也,有喘者,仍加之;去生姜者,以有干姜也,若呕者,仍用之。佐干姜细辛,极温极散,使寒与水俱得从汗而解;佐半夏逐痰饮,以清不尽之饮;佐五味收肺气,以敛耗伤之气。若渴者,去半夏加花粉,避燥以生津也;若微利与噎,小便不利,少腹满,俱去麻黄,远表而就里也。加附子以散寒,则噎可止;加茯苓以利水,则微利止,少腹满可除矣。此方与越婢汤同治水饮溢于表,而为腹胀水肿,宜发汗外解者,无不随手而消。越婢治有热者,故方中君以石膏,以散阳水也;小青龙治有寒者,故方中佐以姜桂以散阴水也。
【集解】
柯琴曰:两青龙俱治有表里证,皆用两解法。大青龙是里热,小青龙是里寒,故发表之药相同,而治里之药则殊也。此与五苓同为治表不解,而心下有水气。然五苓治水之蓄而不行,故专渗泻以利水,而微发其汗,使水从下而去也;此方治水之动而不居,故备举辛温以散水,而大发其汗,使水从外而出也。仲景发表利水诸法,精义入神矣。
赵良曰:溢饮之证,『金匮』云:当发其汗,小青龙汤治之。盖水饮溢出于表,荣卫尽为之不利,必仿伤寒荣卫两伤之法,发汗以散其水,而后荣卫行,经脉通,则周身之水可消,必以小青龙汤为第一义,于此可类推矣。

伤寒,心中有水气,咳而微喘,发热不渴。服汤已,渴者,此寒去欲解也,小青龙汤
主之。
【按】
「小青龙汤主之」六字,当在发热不渴之下,始与服汤已渴者之文义相属。岂有寒去欲解,而更服小青龙汤之理乎?
【注】
伤寒,心下有水气,咳而微喘,发热不渴,此为外伤寒邪,内停寒饮,宜以小青龙汤
两解之。服汤汗解已后渴者,乃已汗寒去内燥之渴,非未汗饮停不化之渴,故曰:寒去欲解也。当少少与水饮之,以滋其燥,令胃和自可愈也。
【集注】
成无己曰:咳而微喘者,水寒射肺也。发热不渴者,表证未罢也。与小青龙汤发表散
水,服汤已渴者,里气温,水气散,为欲解也。
方有执曰:发热不渴,寒胜也,故以服汤已而渴,为寒去欲解,大意与上条相彷,故治亦同。
程知曰:此明水寒未解,治宜小青龙也。心下有水气,寒在膈上也。故喘咳,发热不渴,服汤已而渴,则水寒解矣。此解水气之法,当用小青龙,非谓解后仍用小青龙也。
张璐曰:风寒挟水饮,为病在表者,故不渴。服汤后而渴者,是为寒去津伤欲解之征,所以虽渴而不必服药,但当静俟津回可也。咳而微喘,为水饮上逆。今水去而渴,与水逆而渴不同。世本小青龙汤主之在寒去欲解也之下,错简也。
汪琥曰:上条云渴,是未服汤而渴,乃水停津液不化而渴;此条云渴,是服汤已而渴,乃汗后津液既亡而渴。渴既不同,岂可仍用上药小青龙主之?当在服汤已之上可知。

下之后,复发汗,必振寒,脉微细,所以然者,以内外俱虚故也。
【注】
发汗当于未下之先。今下之后,复发汗,必振寒,脉微细者,表里皆虚也。所以然者,以下之失宜,则内守之阳虚,故脉微细也。以汗之失宜,则外固之阳衰,故振寒也。
【集注】
郑重光曰:治伤寒先汗后下,此定法也。若下后外邪不尽,不得已而复汗之,邪虽去而内外俱虚,是以脉细振寒,所伤滋大矣。

下之后,复发汗,昼日烦躁不得眠,夜而安静,不呕不渴,无表证,脉沉微,身无大热者,干姜附子汤主之。
【注】
此承上条互详脉证,以出其治也。既下之以虚其里,复发汗以虚其表,阴阳两虚,阳无所附,夜而安静,不呕不渴,是内无阳证也;无表证,身无大热,脉沉微,是外无阳证也。表里无阳,内外俱阴,惟有昼日烦躁不得眠,一假阳证,则是独阴自治于阴分,孤阳自扰于阳分,非相胜乃相离也,故以干姜附子汤,助阳以配阴。盖以阴虽盛而未相格,阳气微而自不根据附也。
【集注】
喻昌曰:上条但言振寒及微细之脉,未定所主之病,以虚证不一也。然振寒脉微细,阳虚已见一班,设昼日烦躁不得眠,其为虚阳扰乱可知;夜反安静,不呕不渴,则虚阳扰乱不兼外邪可知。脉沉微,身无大热,则烦躁,为亡阳之诊,干姜附子在所必需。由此而推,日中安静,夜而烦躁,则为阴病而阳不病,又可知矣。
程应旄曰:下之后,复发汗,昼日烦躁不得眠,虚阳扰乱,外见假热也。夜安静,不呕不渴,无表证,脉沉微,身无大热,阴气独治,内系真寒也。宜干姜附子汤,宜从阴中回阳,不当于昼日烦躁,一假热证狐疑也。
引用:《医宗金鉴》小青龙汤方
下载:《医宗金鉴》chm pdf 电子书 


《医宗金鉴》小青龙汤

治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或渴,或痢,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满,或喘者。及杂病肤胀,水肿证,用此发汗而利水。
麻黄(去节)三两 芍药三两 五味子半升 甘草(炙)三两 干姜二两 半夏(洗)半升 桂枝三两 细辛三两,右八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纳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若渴者,去半夏加栝蒌根三两。若噎者,去麻黄加附子(炮)一枚。若小便不利少腹满者,去麻黄加茯苓四两。若喘者,去麻黄加杏仁(去皮,尖)半升。若微痢者,去麻黄加荛花如鸡子(熬令赤色)。
【按】「加荛花如鸡子,熬令赤色」,此必传写之讹。盖本草荛花即芫花类也,用之攻水,其力甚峻,五分可令人下行数十次,岂有治停饮之微痢,而用鸡子大之荛花者乎?当改加茯苓四两。
【注】太阳停饮有二:一中风,表虚有汗,五苓散证也;一伤寒,表实无汗,小青龙汤证也。表实无汗,故合麻桂二方以解外。去大枣者,以其性泥也。去杏仁者,以其无喘也,有喘者加之。去生姜者,以有干姜也,若呕者仍用。佐干姜,细辛,极温极散,使寒与水俱从汗而解。佐半夏逐痰饮,以清不尽之饮。佐五味收肺气,以敛耗伤之气。若渴者,去半夏加花粉,避燥以生津也。若微痢与噎,小便不利,少腹满,俱去麻黄,远表以就里也。加附子以去噎散寒,则噎可止。
加茯苓以利水,则微痢少腹满可除矣。此方与越婢汤同治水饮溢于表,而为肤胀,水肿,宜发汗外解者,无不随手而消。越婢治有热者,故方中君以石膏以散阳水也。小青龙治有寒者,故方中佐以姜,桂以消阴水也。
引用:《医宗金鉴》小青龙汤
下载:《医宗金鉴》chm pdf 电子书 


《圆运动的古中医学》小青龙汤

麻黄 桂枝 芍药 炙草 半夏 五味子 细辛 干姜
荣卫不解而心下有水气,以致胆经不降而干呕发热。相火不降而作渴欲饮水,水入仍吐。胃气不降而作噫。水入肠胃而作利。小便不利少腹满。肺气不降而作喘。水气上冲而作咳。皆平日中下阳虚,寒水上凌阳位之病。此寒水乃中下皆寒而来之水。麻桂双解荣卫之郁,炙草补中气,细辛干姜五味半夏温降寒湿水气,干姜温脾阳,以杜其入脏。小青龙之咳,喉间作痒,清水中加稀痰。小青龙汤加减法,详世行本《伤寒论》。
引用:《圆运动的古中医学》小青龙汤
下载:《圆运动的古中医学》chm pdf 电子书 


《圆运动的古中医学》小青龙汤

麻黄 三钱 桂枝 三钱 炙甘草 二钱 芍药 三钱 半夏 四钱 细辛 三钱 干姜 三钱 五味 四钱
治溢饮者。水饮归于四肢,则为溢饮。当发汗而去水,其阳盛而内热者,宜大青龙汤;阴盛而内寒者,宜小青龙汤,阳盛脉必有力而燥,阴盛脉必虚小而寒也。
引用:《圆运动的古中医学》小青龙汤
下载:《圆运动的古中医学》chm pdf 电子书 


《圆运动的古中医学》小青龙汤

方见前 治咳逆倚息,不得卧者。
支饮在胸气不下降,故咳嗽气逆,倚物作息。水格阳逆,故睡卧不下。小青龙,麻桂芍药发汗泄水,五味姜辛温降水气,干草补中,半夏降逆。
引用:《圆运动的古中医学》小青龙汤
下载:《圆运动的古中医学》chm pdf 电子书 


《圆运动的古中医学》小青龙汤

方见前
治妇人吐涎沫者。
中下寒,则寒水上逆而吐涎沫,小青龙汤,泄寒水也。
引用:《圆运动的古中医学》小青龙汤
下载:《圆运动的古中医学》chm pdf 电子书 


《医学心悟》小青龙汤

治表不解,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
麻黄 桂枝 芍药(各一钱) 半夏(姜汁炒,一钱五分) 甘草(炙) 干姜 细辛(各五分)
水煎服。
逍遥散 (见类中)
五味异功散、归脾汤、十全大补汤 (并见虚证。
引用:《医学心悟》小青龙汤
下载:《医学心悟》chm pdf 电子书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 Archiver| 手机版| 小黑屋| 省事主 ( 豫ICP备12005511号-1 ) |Sitemap |

GMT+8, 2025-5-7 03:21 , Processed in 1.124021 second(s), 24 queries .

地址:郑州市·金水路88号院

客服:18010481027微信同号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