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启辅助访问      
切换到窄版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64|回复: 0

竹叶石膏汤

[复制链接]

1

主题

2

回帖

39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399690
发表于 2022-11-28 03:26:0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仁术便览》竹叶石膏汤

治伤寒汗下后,表里俱虚,津液枯竭,余热不解,心烦不眠,或气逆欲吐,及诸虚烦热并宜服之。
石膏 淡竹叶 麦门冬 粳米(百余粒) 半夏 人参 甘草 阴虚甚者加知母、黄柏、川芎、地黄。
惊悸不宁、盗汗,加酸枣仁、茯神。小便不利,加栀子。气短无力,加人参、黄 。
上水一钟半煎。
引用:《仁术便览》竹叶石膏汤
下载:《仁术便览》chm pdf 电子书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竹叶石膏汤

治伤寒时气,表里俱虚,遍身发热,心胸烦闷;或得汗已解,内无津液,中烦满,气逆欲吐,及诸虚烦热,并宜服之。诸虚烦热,与伤寒相似,但不恶 头亦不痛,脉不紧数,即不可汗下,宜服此药。
人参(去芦头) 甘草(炙,各二两) 石膏(一斤) 半夏(汤洗七次,二两半) 麦 门冬(
上为粗末,入半夏令匀。每服三钱,水两盏,入青竹叶、生姜各五、六片,煎至一盏半 滤去滓,入粳米百余粒再煎,米熟去米,温服,不计时候。
引用:《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竹叶石膏汤
下载:《太平惠民和剂局方》chm pdf 电子书 


《汤头歌诀》竹叶石膏汤

(仲景)人参,麦冬半夏竹叶灵。甘草生姜兼粳米,暑烦热渴脉虚寻。〔竹叶膏一斤,人参三两,甘草(炙)三两,麦冬一升,半夏、粳米各半升,加姜煎。治伤寒解后,呕渴少气。竹叶、石膏之辛寒,以散余热;参、甘、粳、麦之甘平,以补虚生津;姜、夏之辛温,以豁痰止呕。〕
引用:《汤头歌诀》竹叶石膏汤
下载:《汤头歌诀》chm pdf 电子书 


《退思集类方歌注》竹叶石膏汤

治伤寒解后,虚羸少气,气逆欲吐者;并治三阳合病,脉浮大在关上,但欲睡眠,合目则汗;亦治伤暑发渴,脉虚。
竹叶(二把) 石膏(一斤)半夏(半升) 人参(二两) 麦冬(一升) 甘草(二两) 粳米(半升) 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纳米,煮米熟汤成,去米,温服一升,日三服。
竹叶石膏汤粳米,麦冬半夏草人参。三阳合病(太阳头项痛,阳明目痛鼻干,少阳口苦咽干胁痛,一时并见,谓之合病。)关脉大,(邪在阳明居多,故关脉浮大。)寐则盗汗此能任。(三阳合病而盗汗出,是胃火盛而肝火乘之也。厥阴为里之阖,阳明为表之阖,二经有火,则反开而不阖,故盗汗出。是方即人参白虎加减,大清胃火以生津,用竹叶泻肝火,半夏通阴阳,引卫气从阳入阴,则开阖而汗即止。)伤寒病后留余热,少气虚烦吐逆寻。(此仲景治伤寒愈后调养之方也。其法专于滋养肺胃之阴气,以复津液。盖大病之后,必有余热留于肺胃之间,总宜清解。后人概用峻补,以留其邪,则元气不能骤复,愈补愈虚矣。)止呕或加姜更效,(《集验》载此方加生姜止呕,最良。)脉虚伤暑渴宜斟。(暑病有虚热者宜之。若吐
引用:《退思集类方歌注》竹叶石膏汤
下载:《退思集类方歌注》chm pdf 电子书 


《医方考》竹叶石膏汤

竹叶(二把) 石膏(一斤) 半夏(制) 粳米(各半升) 人参(三两,去芦) 甘草(一两,炙)
伤寒瘥后,虚羸少气,气逆欲吐者,此方主之。
伤寒由汗、吐、下而瘥,必虚羸少气,虚则气热而浮,故逆而欲吐。竹叶、石膏、门冬之寒,所以清余热;人参、甘草之甘,所以补不足;半夏之辛,所以散逆气;用粳米者,恐石膏过寒损胃,用之以和中气也。
引用:《医方考》竹叶石膏汤
下载:《医方考》chm pdf 电子书 


《医方论》竹叶石膏汤

竹叶二把 石膏一斤 人参三两 甘草(炙)二两 麦冬一斤 半夏半升 粳米半升
加姜煎。
治肺胃虚热,故加人参、麦冬,加竹叶者,恐虚阳内犯胞络也。
引用:《医方论》竹叶石膏汤
下载:《医方论》chm pdf 电子书 


《时病论歌括新编》竹叶石膏汤

『主治』伤暑发渴,脉虚。
『药物』竹叶、石膏、人参、甘草、麦冬夏。加粳米、生姜。
『服法』煎服。
引用:《时病论歌括新编》竹叶石膏汤
下载:《时病论歌括新编》chm pdf 电子书 


《伤寒括要》竹叶石膏汤

竹叶 石膏 半夏 人参 甘草 粳米 麦门冬
主伤寒解后.虚羸少气.气逆欲吐者.宜与此汤. 竹叶石膏甘草之甘辛.以发散余热.麦冬人参粳米之甘平.以培益真元半夏辛平.善散气逆而止吐.
引用:《伤寒括要》竹叶石膏汤
下载:《伤寒括要》chm pdf 电子书 


《伤寒论》竹叶石膏汤

竹叶二把(辛平) 石膏一斤(甘寒) 半夏半升(洗,辛温) 麦门冬一升(甘平,去心) 人参三两(甘温) 甘草二两(甘平,炙) 粳米半升(甘微寒)
右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内粳米,煮米熟,汤成,去米,温服一升,日三服。
病人脉已解,而日暮微烦,以病新差,人强与谷,脾胃气尚弱,不能消谷,故令微烦,损谷则愈。
引用:《伤寒论》竹叶石膏汤方
下载:《伤寒论》chm pdf 电子书 


《伤寒寻源》竹叶石膏汤

竹叶(二把) 石膏(一斤) 半夏(半升洗) 人参(三两) 麦冬(一升去心) 甘草(二两炙) 粳米(半升)
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纳粳米.煮米熟汤成.去米.温服一升.日三服.伤寒解后.虚羸少气.气逆欲吐者.竹叶石膏汤主之.按此系肺胃之津液.因病热而受伤.故主此方.滋养肺胃.以复阴气而清余热.石膏竹叶之辛凉.得人参麦冬甘草粳米以相辅.便为益胃生津之品.因气逆欲吐.微加半夏.以平逆气.此愈得调理之法.其灵警有如此者.
引用:《伤寒寻源》竹叶石膏汤
下载:《伤寒寻源》chm pdf 电子书 


《伤寒杂病论》竹叶石膏汤

竹叶二把 石膏一斤 半夏半升(洗) 人参三两 麦门冬一升 甘草二两(炙) 粳米半升
右七味,以水一斗,先煮六味,取六升,去滓,纳粳米,煮米熟,汤成去米,温服一升,日三服。
大病已解,而日暮微烦者,以病新差,人强与谷,脾胃之气尚弱,不能消谷,故令微烦,损谷则愈。
引用:《伤寒杂病论》竹叶石膏汤方
下载:《伤寒杂病论》chm pdf 电子书 


《伤寒杂病论》竹叶石膏汤

竹叶两把 粳米半升 半夏半升(洗) 石膏一斤 人参三两 麦门冬一升 甘草二两(炙)
右七味,以水一斗,先煮六味,取六升,去滓,纳粳米,煮取米熟,汤成,温服一升,日三服。
伤暑,发热,汗出,口渴,脉浮而大,名曰中暍,白虎加人参黄连阿胶汤主之。
引用:《伤寒杂病论》竹叶石膏汤方
下载:《伤寒杂病论》chm pdf 电子书 


《目经大成》竹叶石膏汤

竹叶 石膏 人参 麦冬 半夏 甘草 粳米
伤寒瘥后,虚羸少气,气逆欲吐,目病骤作,此方主之。
伤寒由汗吐下而瘥,自然虚羸少气。气虚不能生津,则燥火上干,故逆而欲吐,目病骤做。石膏、竹叶、麦冬,所以解肌而清有余,半夏、人参、甘草,所以散逆而补不足。乃粳米者,恐竹、石过凉损胃,用以和中气尔。
一方除参、麦、半夏,用桔梗、木通、薄荷,治胃实口渴。李土材曰∶阳明外实,则用柴葛以解肌。内实则用承气以攻下。此云胃实,非有停滞,但阳盾胜耳。火旺则金囚,故以竹叶泻火,以桔梗清金,薄荷散于上,木通泄于下,甘草、石膏直入戊土而靖其中。夫如是,则炎蒸退而津液随生。土疡睑肿,治亦得。虚入冒暑,目暴赤肿,合前药增量一二。
诗曰∶竹叶石膏汤,粳米法半夏,参草麦门冬,燥热饮能罢。
引用:《目经大成》竹叶石膏汤
下载:《目经大成》chm pdf 电子书 


《正体类要》竹叶石膏汤

治胃火盛,而作渴者。
淡竹叶 石膏( ) 桔梗 木通 薄荷 甘草(各一钱)
用姜水煎服。
引用:《正体类要》竹叶石膏汤
下载:《正体类要》chm pdf 电子书 


《冯氏锦囊秘录》竹叶石膏汤

伤寒时气,表里俱虚,遍身发热,心胸烦闷,得汗已解,但内无津液,虚嬴少气,欲吐及诸虚烦热与寒相似,但不恶寒,胸不疼头不痛,不可汗下者,并效。
石膏(一两六钱,研) 半夏(二钱五分,汤洗七次) 人参(二钱) 麦门冬(去心,五钱五分) 甘草(炙,二钱) 每服五钱,入青竹叶十片,生姜三片,粳米百余粒,水煎服。
引用:《冯氏锦囊秘录》竹叶石膏汤
下载:《冯氏锦囊秘录》chm pdf 电子书 


《增订叶评伤暑全书》竹叶石膏汤

治伏暑内外发热,烦躁大渴。
石膏(研,一两六钱) 法半夏(二钱五分) 人参(二钱) 甘草(炙,二钱) 麦门冬(去心,五钱五分)淡豆豉(二钱) 糯米(一合)
上 咀,每服五钱,水一盅,入青竹叶、生姜各五片,煎服。
引用:《增订叶评伤暑全书》竹叶石膏汤
下载:《增订叶评伤暑全书》chm pdf 电子书 


《医宗金鉴》竹叶石膏汤

竹叶二把石膏一筋半夏(洗)半升人参二两甘草(炙)二两粳米半升麦冬(去心)一升
右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内粳米,煮米熟汤成。去米,温服一升,日三服。
【方解】
是方也,即白虎汤去知母,加人参、麦冬、半夏、竹叶也。以大寒之剂,易为清补之方,此仲景白虎变方也。经曰:形不足者,温之以气;精不足者,补之以味。故用人参、粳米,补形气也;佐竹叶、石膏,清胃热也。加麦冬生津,半夏降逆,更逐痰饮,甘草补中,且以调和诸药也。

病人脉已解,而日暮微烦,以病新差,人强与谷,脾胃气尚弱,不能消谷,故令微烦,损谷则愈。
【注】
病人脉已解,谓病脉悉解也。惟日西微烦者,以病新差,强食谷蚤,胃气尚弱,不能消谷,故令微烦,不须药也,损谷自愈。
【集注】
方有执曰:强与谷,谓强其进食也。损者,言当节减之也。
喻昌曰:注家牵引日暮为阳明之王时,故以损谷为当小下。不知此论差后之证,非论六轻转阳明之证也。日暮,即『内经』日西而阳气已衰之意,所以不能消谷也。不可引前条宿食,轻用大黄,重伤脾胃也。
王鹤田曰:此言差后强食,而为虚中之实证也。病后起居坐卧,俱宜听其自然,不可勉强,强则非其所欲,反逆其性而不安矣,不特一食也。

伤寒阴阳易之为病,其人身体重,少气,少腹里急,或引阴中拘挛,热上冲胸,头重不欲举,眼中生花,膝胫拘急者,烧□散主之。
【注】
伤寒新愈之后,男女不谨,偶犯余事,发热复病者,谓之房劳复。男以六味地黄汤主之,女以四物汤主之,随证加减治之可也。若犯余事,男病传女,女病传男,相易为病,谓之阴阳易。其证身重少气,少腹急痛,牵引阴中,膝胫拘急,或热气冲胸,头重不欲举,眼中生花等证,皆余毒乘虚传易也,当以烧□散主之。
【集注】
王肯堂曰:房劳复病,谓新差之后,或尚未愈,而男妇相交接复病者,若同阴阳易证,则从阴阳易治。亦有寒热多汗,头重目眩,腹中拘急,百节解离,经脉缓弱,筋骨痿软,不能动移,精髓空虚,心神恍惚,迁延岁月方死者,宜当归四逆汤。厥者加附子,寒者加吴茱萸、生姜,以治之。按:差后男女交合而病者,若无阴阳易证,而有表证,则不可从阴阳易治,当从房事后犯风寒治,汗、吐、下法,皆不可轻用。即有应汗、应吐之证,汗则以补中益气汤加麻、桂微汗之,厥者加炮附子。吐则以补中益气汤加淡豆豉探吐之。适可即止,总当识此为新病之后也。
方有执曰:伤寒,包中风而言也。易,犹交易变易之易,言大病新差,血气未复,强合阴阳,则二气交感,互相换易而为病也。身体重少气,真元亏竭而困倦也。少腹里急,或引阴中拘挛者,所易之气内攻也。热上冲胸,头不欲举,眼中生花者,虚阳生热而上蒸也。膝胫拘急者,脉乱而筋伤也。□裆近阴处,阴阳二气之所聚也。男女易用,物各归本也。
喻昌曰:病伤寒之人,热毒藏于气血中者,渐从表里解散,惟热毒藏于骨髓之中者,无繇发泄。故差后与不病之体交接,男病传不病之女,女病传不病之男,所以名为阴阳易,即交易之义也。
引用:《医宗金鉴》竹叶石膏汤方
下载:《医宗金鉴》chm pdf 电子书 


《圆运动的古中医学》竹叶石膏汤

人参 粳米 炙草 石膏 麦冬 半夏 竹叶
伤寒愈后,虚羸少气,气逆欲吐,此伤寒阳明病后津伤燥起。参草粳米补气生津,石膏麦冬清燥,竹叶半夏降逆也。
引用:《圆运动的古中医学》竹叶石膏汤
下载:《圆运动的古中医学》chm pdf 电子书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 Archiver| 手机版| 小黑屋| 省事主 ( 豫ICP备12005511号-1 ) |Sitemap |

GMT+8, 2025-5-6 00:54 , Processed in 1.487861 second(s), 24 queries .

地址:郑州市·金水路88号院

客服:18010481027微信同号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