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启辅助访问      
切换到窄版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58|回复: 0

白苏梗

[复制链接]

1

主题

2

回帖

39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399692
发表于 2022-11-26 18:30:5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中药大辞典》:白苏梗

【出处】《中药形性经验鉴别法》
【拼音名】Bái Sū Gěn
【来源】为唇形科植物白苏的茎。秋季果实成熟时,割取老茎,除去果实及枝叶,晒干。
【生境分布】产江苏、安徽、四川、云南等地。
【性状】干燥的茎,叶片大多脱落,常带有果穗。茎圆角四方形,四边有槽,表面黄绿色,易折断;断面木质部黄白色,中心有白色疏松的髓。残留的叶片,皱缩、卷曲或破碎不整,黑绿色,背面较淡,两面均具白色毛。气香,味微苦辛。以茎老、干燥、无根叶杂质、气味芳香者为佳。
【性味】《滇南本草》:"味辛,性温,无毒。"
【归经】《四川中药志》:"入肺、脾二经。"
【功能主治】顺气,消食,止痛,安胎。治气郁,食滞,胸膈痞闷,脘腹疼痛,胎气不和。
①《滇南本草》:"补中益气。"
②《安徽药材》:"行气宽中,消痰利肺,安胎。"
③《四川中药志》:"下气宽胸,行里化痰,消食。治胸闷,噎膈反胃及心腹痛。"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5~3钱。
【备注】本品在江苏、四川等地与紫苏梗同等使用,并通称为苏梗。参见"紫苏梗"条。
【摘录】《中药大辞典》
 

《中华本草》:白苏梗

【出处】出自《中药形性经验鉴别法》。
【拼音名】Bái Sū Gěn
【英文名】Stem of Common Perilla
【来源】药材基源:为唇形科植物白苏的茎。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Perilla frutescens (L.) Britton
采收和储藏:秋季果实成熟时,割取老茎,除去果实及枝叶,晒干。
【原形态】一年生草本,高0.5-2m。茎直立,钝四棱形,具四槽,密被长柔毛。叶对生;地柄长3-5cm,背腹扁平,密端短尖或突尖,基部圆形或阔楔形,边缘在基部以上有粗锯齿,两面绿色,或紫色,上面被疏柔毛。轮伞花序2花,组成长1.5-15cm,密被长柔毛,偏向一侧的顶生及腋生总状花序;苞片宽卵圆形或近圆形,外被红褐色腺点,边缘膜质;花梗密被柔毛;花萼钟形,10脉,下部被长柔毛,夹有黄色腺点,内面喉部有疏柔毛环,结果实增大,萼桅二唇形,上唇宽大,3齿,中齿较小,下唇比上唇稍长,2齿,齿皮针形;花冠通常白色,冠筒短,冠檐近二唇形,上唇微缺,下唇3裂,中裂片较大;雄蕊4,前对稍长,离生,插生喉部,花药2室;花柱先端2浅裂;花盘前方呈指状膨大。小坚果近球形,具网纹。花期8-11月,果期8-12月。
【性状】性状鉴别 干燥的茎,叶片大多脱落,常带有果穗。茎圆角四方形,四边有槽,表面黄绿色,易折断;断面木质部黄白色,中心有白色疏松的髓。残留的叶片,皱缩、卷曲或破碎不整,黑绿色,背面较淡,两面均具白色毛。气香,味微苦辛。
以茎老、干燥、无根叶杂质、气味芳香者为佳。
【药理作用】白苏梗注射液分别以0.1g(生药)/只、0.2g(生药)/只、0.4g(生药)/只0.6(生药)/只给小鼠腹腔注射,连续4d,能激发动物子宫内膜碳酸酐酶活性增长,而且随所给剂量的增加而增加,与孕酮作用相似[1]。
【性味】味辛;性温
【功能主治】顺气消食;止痛;安胎。主食滞不化;脘腹胀痛;感冒;胎动不安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5-10g。
【各家论述】1.《滇南本草》:补中益气。
2.《安徽药材》:行气宽中,消痰利肺,安胎。
3.《四川中药志》:下气宽胸,行里化痰,消食。治胸闷,噎膈反胃及心腹痛。
【摘录】《中华本草》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 Archiver| 手机版| 小黑屋| 省事主 ( 豫ICP备12005511号-1 ) |Sitemap |

GMT+8, 2025-5-8 14:15 , Processed in 1.068983 second(s), 23 queries .

地址:郑州市·金水路88号院

客服:18010481027微信同号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