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启辅助访问      
切换到窄版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63|回复: 0

白头翁汤

[复制链接]

1

主题

2

回帖

39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399690
发表于 2022-11-26 18:55:4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妇人大全良方》白头翁汤

治热痢下血,连月不瘥。
白头翁(二两) 黄连 黄柏皮 秦皮(各三两)
上 咀,每服四钱。水一盏半,煎至七分,去滓,无时温服。
引用:《妇人大全良方》白头翁汤
下载:《妇人大全良方》chm pdf 电子书 


《妇人大全良方》白头翁汤

治产后下痢虚极。
白头翁 甘草 阿胶(各二两) 黄连 柏皮 秦皮(各三两)
上 咀,每服四钱。水盏半,煎至七分,去滓,空心服。
引用:《妇人大全良方》白头翁汤
下载:《妇人大全良方》chm pdf 电子书 


《备急千金要方》白头翁汤

治赤滞下血连月不瘥方。
白头翁 浓朴 阿胶 黄连 秦皮 附子 黄柏 茯苓 芍药各二两) 干姜 当归赤石脂 甘草 龙骨(各三两) 大枣(三十枚) 粳米(一升)
上十六味 咀,以水一斗二升先煮米令熟,出米纳药,煮取三升,分四服。
治下血日夜七八十行方∶
黄连 黄柏(各四两)
上二味 咀,以醇醋五升煮取一升半,分再服。
治大热毒纯血痢不可瘥者方∶
黄连六两 咀,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半,夜露置星月下,旦起空腹顿服,卧将息即止。不瘥加黄芩二两,更作服之。仍不瘥者,以疳痢法治之。
治下赤连年方∶
地榆 鼠尾草(各一两)
上二味 咀,以水二升煮取一升,分二服。如不止,取屋尘水渍,去滓,一升分二服。(《古今录验》云服屋尘汁一小杯)。
又方 秦皮(如无以槲皮代之) 鼠尾草 蔷薇根上三味等分 咀,以水淹、煎,去滓,铜器中重釜煎成丸如梧子大,服五六丸,日三。稍增瘥止。亦可浓汁服半升。
治下痢绞痛肠滑不可瘥方∶
黄连(六两) 阿胶 鼠尾草 当归 干姜(各三两)
上五味 咀,若大冷白多以清酒一斗煮取三升,分三服。若热及不痛者,去干姜、当归以水煮之。
治热痢水谷方∶
黄连 阿胶(各二两) 黄柏(一两) 乌梅(四十枚) 栀子(三十枚)
上五味 咀,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半,分三服。亦治 神良。
引用:《备急千金要方》白头翁汤
下载:《备急千金要方》chm pdf 电子书 


《备急千金要方》白头翁汤

治产后下痢兼虚极方。
白头翁 阿胶 秦皮 黄连 甘草(各二两) 黄柏(三两)
上六味 咀,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半,去滓,纳胶令烊,分三服,日三。
引用:《备急千金要方》白头翁汤
下载:《备急千金要方》chm pdf 电子书 


《三因极一病证方论》白头翁汤

治产后下利虚极。
白头翁 甘草(炙) 阿胶(各二两) 黄连 柏皮(去粗皮) 秦皮(去粗皮,各三两)
上为锉散。每服四钱,水一盏半,煎七分,去滓,空心服。
第十一论曰∶产后遍身疼痛者何?答曰∶产后百节开张,血脉流走,遇气弱,则经络分肉之间,血多流滞,累月不散,则骨节不利,筋脉急引,故腰背不得转侧,手脚不能动摇,身热头痛也。若医以为伤寒治之,则汗出而筋脉动摇,手足厥冷,变生他病,但服趁痛散以默除之。
引用:《三因极一病证方论》白头翁汤
下载:《三因极一病证方论》chm pdf 电子书 


《三因极一病证方论》白头翁汤

治热痢,滞下下血,连月不瘥。
白头翁(二两) 黄连 柏皮 秦皮(各二两)
上为锉散。每服四大钱,水一盏半,煎七分,去滓服。
引用:《三因极一病证方论》白头翁汤
下载:《三因极一病证方论》chm pdf 电子书 


《删补名医方论》白头翁汤

治厥阴热利,下重,脉沉弦,渴欲饮水者。
白头翁(三两) 黄连(三两) 黄柏(三两) 秦皮(三两)
上四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不愈更服一升。
【注】三阴俱有下利证,自利不渴者,属太阴也;自利而渴者,属少阴也。惟厥阴下利属于寒者,厥而不渴,下利清谷;属于热者,消渴下重,下利脓血。此热利下重,乃火郁湿蒸,秽气奔迫广肠魄门,重滞而难出。《内经》云暴注下迫者是矣。君以白头翁寒而苦辛,臣以秦皮寒而苦涩。寒能胜热,苦能燥湿,辛以散火之郁,涩以收下重之利也。佐黄连清上焦之火,则渴可止。使黄柏泻下焦之热,则利自除也。治厥阴热利有二,初利用此方,以苦燥之,以辛散之,以涩固之,是谓以寒治热之法;久利则用乌梅丸之酸以收火,佐以苦寒,杂以温补,是谓逆之从之,随所利而行之,调其气使之平也。
引用:《删补名医方论》白头翁汤
下载:《删补名医方论》chm pdf 电子书 


《时方妙用》白头翁汤

白头翁(一钱) 黄连 黄柏 秦皮(各一钱五分)
水二钟.煎八分.温服.
引用:《时方妙用》白头翁汤
下载:《时方妙用》chm pdf 电子书 


《医方考》白头翁汤

白头翁 黄柏 黄连 秦皮
伤寒热利下重者,此方主之。
热利者,协热而利;下重者,下利频数而重也。药之为性,寒者能除热,苦者能浓肠。四件皆苦寒,故治热利而疗下重也。
引用:《医方考》白头翁汤
下载:《医方考》chm pdf 电子书 


《医方论》白头翁汤

白头翁二两 秦皮 黄连 黄柏三两
香连丸治气分不通之后重,此则治热伤营血之后重,故但清降而不用气分药。
引用:《医方论》白头翁汤
下载:《医方论》chm pdf 电子书 


《伤寒括要》白头翁汤

白头翁 黄连 黄柏 秦皮
热利.下重者.下利欲饮水者.以有热故也.均以此汤主之. 自利不渴.为藏寒.与四逆以温中.下利饮水.为有热.与此汤以消里. 按少阴自利而渴.乃下焦虚寒.而用四逆者.恐不可以渴不渴分寒热也.正当以小便黄白别之耳. 内经曰.肾欲坚急食苦以坚之.利则下焦虚.是以纯苦之剂坚之.
引用:《伤寒括要》白头翁汤
下载:《伤寒括要》chm pdf 电子书 


《伤寒论》白头翁汤

白头翁二两(苦寒) 黄连(苦寒) 黄柏(苦寒) 秦皮(苦寒)各三两
右四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去滓,温服一升;不愈,更服一升。
下利,腹胀满,身体疼痛者,先温其里,乃攻其表。温里四逆汤,攻表桂枝汤。
下利,欲饮水者,以有热故也,白头翁汤主之。
下利,谵语者,有燥屎也,宜小承气汤。
下利后更烦,按之心下濡者,为虚烦也,宜栀子豉汤。
呕家有痈脓者,不可治,呕脓尽自愈。
呕而脉弱,小便复利,身有微热见厥者难治。四逆汤主之。
干呕,吐涎沫,头痛者,吴茱萸汤主之。
呕而发热者,小柴胡汤主之。
伤寒大吐大下之,极虚,复极汗出者,以其人外气怫郁,复与之水,以发其汗,因得哕。所以然者,胃中寒冷故也。
伤寒,哕而腹满,视其前后,知何部不利,利之则愈。
引用:《伤寒论》白头翁汤方
下载:《伤寒论》chm pdf 电子书 


《伤寒寻源》白头翁汤

白头翁(二两) 黄连 黄柏 秦皮(各三两)
上四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去滓.温服一升.不愈.再服一升.
按此方寒以胜热.苦以坚阴.用治热利下重欲饮水者.盖下重则热邪奔迫.欲饮水则津液为热所伤矣.或通或涩.皆所不宜.但清其热而利自止.
引用:《伤寒寻源》白头翁汤
下载:《伤寒寻源》chm pdf 电子书 


《伤寒杂病论》白头翁汤

白头翁二两 黄连 黄柏 秦皮各三两
右四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去滓,温服一升,不愈更服一升。
下利,其人虚极者,白头翁加阿胶甘草汤主之。
引用:《伤寒杂病论》白头翁汤方
下载:《伤寒杂病论》chm pdf 电子书 


《增订叶评伤暑全书》白头翁汤

白头翁(二两) 黄连 黄柏 秦皮(各三两)
上四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去滓温服一升,不愈更服一升。
霖按∶此治厥阴热利方也,何以移治暑厥?夫白头翁临风偏静,长于驱风,用为君者,以风动则火生,风平则火熄,欲平走窍之火,必宁摇动之风也。秦皮、黄柏,泻少阳相火,而手少阳与手厥阴表里,故佐以黄连以泻心包络火热,风平火熄,则痉止厥回矣,此釜下抽薪法也。
引用:《增订叶评伤暑全书》白头翁汤(《伤寒论》)
下载:《增订叶评伤暑全书》chm pdf 电子书 


《医宗金鉴》白头翁汤

白头翁三两黄连(去须)三两黄柏(去皮)三两秦皮三两
右四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不愈,更服一升。
【方解】
三阴俱有下利证,自利不渴者,属太阴也;自利而渴者,属少阴也。惟厥阴下利,属于寒者,厥而不渴,下利清谷,属于热者,消渴下利,下重便脓血也。此热利下重,乃火郁湿蒸,秽气奔逼广肠,魄门重滞而难出,即『内经』所云:暴注下迫者是也。
君白头翁,寒而苦辛;臣秦皮,寒而苦涩,寒能胜热,苦能燥湿,辛以散火之郁,涩以收下重之利也;佐黄连清上焦之火,则渴可止;使黄柏泻下焦之热,则利自除也。
治厥阴热利有二,初利用此方之苦以泻火,以苦燥之,以辛散之,以涩固之,是谓以寒治热之法;久利则用乌梅丸之酸以收火,佐以苦寒,杂以温补,是谓逆之从之,随所利而行之,调其气使之平也。

伤寒下利,日十余行,脉反实者死。
【注】
伤寒下利,日十余行,正气虚也,其脉当虚,今反实者,邪气盛也。正虚邪盛,故主死也。
【集注】
成无己曰:下利里虚也,脉当微弱,反实者,病胜藏也,故死。脉不应病,此之谓也。
郑重光曰:脉实则胃气失和缓之状,而真藏之脉独见,邪盛正脱矣。

伤寒六、七日不利,便发热而利,其人汗出不止者死,有阴无阳故也。
【注】
伤寒六、七日,邪传厥阴之时也,厥而不利,是阴邪未盛,若便发热,尚在不死。今六、七日不利,忽而下利,发热汗出不止者,是阴盛于中,而阳亡于外,故为有阴无阳也,其死可知矣。
【集注】
方有执曰:发热而利,里阴内盛也,故曰有阴。汗出不止,表阳外绝也,故曰无阳。
程知曰:言暴下利汗出,为亡阳死证也,六、七日不利,忽发热而利下,至于汗出不止,浑是外阳内阴,真阳顷刻无存矣。
汪琥曰:寒中厥阴至六、七日,当亦厥六、七日矣,不言厥者,省文也。厥则当利不利者,阳气未败,犹能与邪相支吾也,若至发热,即利者亦当止。今则发热与利,骤然并至,加之汗出不止,则知其热非阳回而热,乃阳脱而热,故兼下利而汗出不止也。
张令韶曰:厥阴病发热不死,发热亦死者有三证:一在躁不得卧,一在厥不止,一在汗出不止。

发热而厥,七日下利者,为难治。
【注】
此详申上条,发热而厥之义也。发热而厥至七日,若厥回利止,则可以自解矣。今发热而厥至七日,下利不止者,为难治也。盖上条有阴无阳故主死,此条阴盛而阳不复,故为难治也。
【集注】
方有执曰:厥七日而下利,阴盛而阳不复也。
张璐曰:厥利与热不两存之势也。发热而厥七日,是热者自热,厥利者自厥利,阴阳两造其偏,漫无相协之期,故虽未见烦躁,已为难治。盖治其热则愈厥愈利,治其厥利则愈热,不至阴阳两绝不止耳。

下利脉沉而迟,其人面少赤,身有微热,下利清谷者,必郁冒汗出而解,病人必微厥,所以然者,其面戴阳,下虚故也。
【注】
脉沉而迟,下利清谷,是里有阴寒也,若其人面有少赤色,身有微热,又属表有阳热也。夫内有里阴之寒,外有表阳之热,则阴得阳化而解者有之。但其未解之先,病人必郁冒汗出而后解。所以然者,面戴之虚阳,与下利之虚阴,两相和顺,故作解也。
此非在下之阴,格在上之阳,所以病人虽冒而厥必微,必不似不解之冒厥而甚也。
【集注】
喻昌曰:下利脉沉迟,里寒也,面少赤有微热,是仍兼外邪,必从汗解。但戴阳之证,必见微厥,此中大伏危机,其用法当迥异常法矣。六经皆有下利之证,惟少阴、厥阴为难治。盖邪气入里,利深则必致厥,厥深亦必致利,故下利一证,经于少阴、厥阴,皆详言之。盖以伤寒下利,则无论少阴、厥阴,其治法皆可会通也。
汪琥曰:郁冒者,头目之际,郁然昏冒,乃阳气能胜寒邪,里阳回而表和顺,故解。
汗出而解,是阳回里寒散而荣卫和,故汗出,非攻表而使之汗出也。

下利清谷,里寒外热,汗出而厥者,通脉四逆汤主之。
【注】
此承上条互详其义,以出其治也。下利清谷,里寒也;身有微热,外热也。上条有无汗怫郁面赤之表,尚可期其冒汗而解。此条汗出而厥,则已露亡阳之变矣。故主以通脉四逆汤,救阳以胜阴也。
【集注】
方有执曰:下利故曰里寒,阴不守也;外热故,汗出,阳不固也。通脉四逆救表里,通血气而复阴阳者也。
喻昌曰:上条辨证,此条用药,互相发明。然不但此也,少阴病下利清谷,面色赤者,已用此法矣。
吴人驹曰:有协热下利者,亦完谷不化,乃邪热不杀谷,其别在脉之阴阳虚实之不同。

大汗出,热不去,内拘急,四肢疼,又下利厥逆而恶寒者,四逆汤主之。
【注】
通身大汗出,热当去矣。热仍不去,而无他证,则为邪未尽而不解也。今大汗出,热不去,而更见拘急肢疼,且下利厥逆而恶寒,是阳亡于表,寒盛于里也,故主四逆汤
,温经以胜寒,回阳而敛汗也。
【集注】
方有执曰:大汗出,阳虚而表不固也;热不去,言邪不除也;内拘急四肢疼者,亡津液而骨气不利也;下利厥逆,恶寒亡阳,而阴寒内甚也。
程知曰:言大汗后下利厥逆,急宜回阳也。大汗出而热不去,正恐真阳飞越,若内拘急,四肢痛,更加下利,厥逆,恶寒,则在里,纯是阴寒矣。
程应旄曰:此证大汗出热不去,何为不在亡阳死证之列?不知亡阳由于汗不止而阳亡,此证内拘急,四肢疼,是汗已止,阳未亡而恶寒,故可行温法也。

大汗,若大下利而厥冷者,四逆汤主之。
【注】
大汗出汗不收者,桂枝加附子汤证也。大下利,利不止者,理中加附子汤证也。今大汗出,又大下利不止,而更见厥冷,乃阳亡于外,寒盛于中,非桂枝理中之所能治矣,当与四逆汤急回其阳,以胜其阴,使汗利止而厥冷还,则犹可生也。以上三条,皆厥阴少阴同病,因少阴寒甚,故俱从少阴主治也。
【集注】
喻昌曰:此证无外热相错,其为阴寒易明,然既云大汗大下,则阴津亦亡,但此际不得不以救阳为急,阳回方可徐救其阴也。

下利,手足厥冷,无脉者,灸之不温,若脉不还,反微喘者死。下利后脉绝,手足厥冷,晬时脉还,手足温者生,脉不还者死。
【注】
下利手足厥冷无脉者,有阴无阳也。虽用附子四逆辈,恐阳不能急回,宜急灸厥阴以通其阳。若脉还手足温者生,脉不还手足不温,反微喘者,乃无气以续之喘,是阳气上脱也,故主死。
【集注】
方有执曰:其喘必息短而声不续,乃阳气衰绝也。
程知曰:少阴下利,厥逆无脉,服白通汤,脉暴出者死,微续者生。厥阴下利,厥逆脉绝,用灸法,晬时脉还者生,不还者死。可见求阳气者,非泛然求之于无何有之乡也,必两肾之中有几微可续,然后可藉温灸为鸾胶耳!

伤寒发热,下利厥逆,躁不得卧者,死。伤寒发热,下利至甚,厥不止者,死。
【注】
伤寒发热下利而厥,反烦躁不得卧者,乃寒盛于中,孤阳扰乱也。或发热下利至甚,厥逆不止,即不烦躁,亦为表阳外散,里阳内脱,故均死也。
【集注】
成无己曰:伤寒发热,邪在表也;下利厥逆,阳气虚也;躁不卧,病胜藏也,故死。
『金匮要略』云:六府气绝于外者,手足寒;五藏气绝于内者,下利不禁。伤寒发热,为邪独甚,下利至甚,厥不止,为府藏气绝,故死。
程知曰:厥阴病,但发热即不死,以发热则邪出于表,而里证自除。若外发热而内厥逆,下利不止,且至烦躁不解,则发热又为阳气外散之候,而主死矣。
张璐曰:躁不得卧,肾中阳气越绝之象也。大抵下利而手足厥冷者,皆为危候,以四肢为诸阳之本故也。加以发热躁不得卧,不但虚阳发露,而真阴亦已消尽无余矣,安得不死乎?

呕而脉弱,小便复利,身有微热,见厥者,难治,四逆汤主之。
【注】
厥阴呕而脉弱,大便多利,今小便复利,虽身有微热,而又见厥冷,是邪既上逆,而下焦虚寒不固,为阴进阳退之象,故为难治。以四逆汤主之者,急壮其阳也,阳回则可望生矣。
【集注】
方有执曰:脉弱虽似邪衰,而小便复利,则是里属虚寒也。故曰:见厥者难治。以身之有微热,故虽厥犹可以四逆汤救其阳,使之复也。
程知曰:言呕而厥者,宜温其下也。呕者,邪气上逆也。脉弱小便利,虚寒见于下也。身有微热,当为阳邪在表,然见厥逆,则为阴盛于里,而微阳有不能自存之忧也。
汪琥曰:按诸条厥利证,皆大便利。此条以呕为主病,独小便利而见厥,前后不能关锁,用四逆汤以附子散寒,下逆气,助命门之火,上以除呕,下以止小便,外以回厥逆也。

干呕吐涎沫,头痛者,吴茱萸汤主之。
【注】
太阴有吐食而无呕也;少阴有欲吐不吐,咳而呕也;厥阴之厥而呕,呕而吐蛔也。今干呕者,有声无物之谓也;吐涎沫者,清涎冷沫随呕而出也,此由厥阴之寒,上干于胃也。三阳有头痛,必兼身热,至于太阴、少阴二经,皆无头痛,惟厥阴与督脉会于巅,故有头痛而无身热也。此少阳不解,传入厥阴,阴邪上逆,故呕而头痛也。以吴茱萸汤主之,从厥阴本治也。
【集注】
程知曰:此言呕而头痛者,宜温中而降逆也。
张锡驹曰:呕者,有声有物者也;吐者,吐出其物也。故有干呕,而无干吐,今干呕吐涎沫者,涎沫随呕而吐出也。

呕家有痈脓者,不可治呕,脓尽自愈。
【注】
心烦而呕者,内热之呕也;渴而饮水呕者,停水之呕也。今呕而有脓者,此必内有痈脓,故曰不可治,但俟呕脓尽自愈也。盖痈脓腐秽欲去而呕,故不当治,若治其呕,反逆其机,热邪内壅,阻其出路,使无所泄,必致他变,故不可治呕,脓尽则热随脓去,而呕自止矣。
【集注】
汪琥曰:肺胃成痈,由风寒蕴于经络,邪郁于肺,或入胃府,变而为热,热甚则气瘀血积而为痈。痈者,壅也,言热毒壅聚而成脓也。
郑重光曰:邪热上逆,结为内痈,肺胃之痈是也。

厥阴中风,脉微浮,为欲愈,不浮为未愈。
【注】
厥阴中风,该伤寒而言也。脉微,厥阴脉也。浮,表阳脉也。厥阴之病,既得阳浮之脉,是其邪已还于表,故为欲愈也。不浮则沉,沉,里阴脉也。是其邪仍在于里,故为未愈也。
【集注】
成无己曰:脉浮,为邪气还表作汗之兆,故云:欲愈。不浮则邪气深入,正多变证,故云:未愈。
方有执曰:风脉当浮,以厥阴本微缓不浮,故微浮则邪见还表,为欲愈也。

厥阴病,欲解时,从丑至卯上。
【注】
丑、寅、卯三时,厥阴风木乘王之时也。正气得其王,则邪自退,故病解。
【集注】
方有执曰:厥阴之解,自寅卯而终;少阳之解,自寅卯而始。盖寅为阳初动,阴尚强,卯为天地辟,阴阳分,所以二经同旺,其病之解,由此而终始也。
音切撞宅江切渍疾智切蒂音帝食与饲同索当作素瘾于容切痹音畀清与圊同圊七情切晬祖对切
引用:《医宗金鉴》白头翁汤方
下载:《医宗金鉴》chm pdf 电子书 


《医宗金鉴》白头翁汤

白头翁黄连黄蘖秦皮各三两
右四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去滓,温服一升,不愈更服。

下利,便脓血者,桃花汤主之。
【注】
初病下利便脓血者,大承气汤或芍药汤下之。热盛者,白头翁汤清之。若日久滑脱,则当以桃花汤养肠固脱可也。
引用:《医宗金鉴》白头翁汤方
下载:《医宗金鉴》chm pdf 电子书 


《医宗金鉴》白头翁汤

治厥阴热痢,下重,脉沉弦,渴欲饮水者。
白头翁三两 黄连三两 黄柏三两 秦皮三两,右四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不病更服一升。
【注】三阴俱有下利证,自利不渴者,属太阴也;自利而渴者,属少阴也。。惟厥阴下利属于寒者,厥而不渴下痢清谷;属于热者,消渴下重,下利脓血。此热利下重,乃火郁湿蒸,秽气奔迫广肠魄门,重滞而难出,『内经』云暴注下迫者是矣。君以白头翁寒而苦辛,臣以秦皮寒而苦涩。寒能胜热,苦能燥湿,辛以散火之郁,涩以收下重之利也。佐黄连清上焦之火,则渴可止。使黄柏泻下焦之热,则痢自除也。治厥阴热利有二,初痢用此方,以苦燥之,以辛散之,以涩固之,是谓以寒治热之法;久痢则用乌梅丸之酸以收火,佐以苦寒,杂以温补,是谓逆之从之,随所痢而行之,调其气使之平也。
引用:《医宗金鉴》白头翁汤
下载:《医宗金鉴》chm pdf 电子书 


《圆运动的古中医学》白头翁汤

白头翁 黄连 黄柏 秦皮
厥阴阳复,木气生热,木郁于下则下利,热伤津液则口渴,木陷不胜则下重。白头翁黄连黄柏秦皮,清木气之热,热清则木气上升也。
引用:《圆运动的古中医学》白头翁汤
下载:《圆运动的古中医学》chm pdf 电子书 


《圆运动的古中医学》白头翁汤

白头翁 三钱 黄柏 三钱 黄连 三钱 秦皮 三钱
治热利下重者。
下利而渴,湿热之利。湿热伤肝木之阴,木气升不上来,故下重也。黄连黄柏秦皮白头翁,清肝木之湿热也。
引用:《圆运动的古中医学》白头翁汤
下载:《圆运动的古中医学》chm pdf 电子书 


《圆运动的古中医学》白头翁汤

白头翁 二钱 黄连 二钱 黄柏 二钱 秦皮 二钱
治肝经热利,后重,渴而饮水,脉象沉细而有力者。
此治肝木因热不升之法也。阴升化阳,阳降化阴。不升则陷,不降则逆,逆则生热,陷则生寒,自然之理。唯木气之病,有陷而生寒者,有陷而生热者。当归生姜羊肉汤,木陷生寒之病,此方木陷生热之病。因木本生火,木郁不生,必生下热也。木主疏泄,热性本动,故病热利。疏泄不通,又欲疏泄,故病后重,木热伤津故渴而饮水。方用白头翁秦皮专清木热,黄连黄柏并清湿热。因疏泄不遂,必有湿气,湿与热合,阻木气上升之路,故病热利而又后重。湿热除去,木气乃升也。此方与当归生姜羊肉汤证为对应的治法。一则肝经下陷而病寒,一则肝经下陷病热。故一则用温,一则用清。脉象沉细数而有力,下热伤津之象。
引用:《圆运动的古中医学》白头翁汤证治本位的意义
下载:《圆运动的古中医学》chm pdf 电子书 


《圆运动的古中医学》白头翁汤

曾与一医家同治一白头翁证,医家主用白头翁汤。余曰:脉弱不能受黄连黄柏之大苦大寒,宜变通也。用白头翁秦皮而以栀子皮炒过代黄连黄柏。又加山药扁豆以益中气,服之而愈。此方服之即愈,若用原方,必加脾败之病矣。加山药扁豆者,平淡之性,扶土气以任苦寒也。
此病,伤寒厥阴肝经阳复生热有之。伤寒里病,一气独胜,病气极盛。故阴经阳复所生之热,其力甚大。非用黄连等大寒之味不能清之。至于内伤肝经病热,左关迟脉小于右,则归芍地黄丸甚相宜。六味地黄丸加归芍,滋养肝木津液之方也。伤寒一气独胜,详伤寒读法篇。
凡用大苦大寒伤中气之药,不惟要审明脉象,尤要审明病人所在地之地气。如夏日多雨,地下之热较实。夏日少雨,地下之热较虚。春夏则地下之气之热较虚。秋冬则地下之热较实。造化地下的热之虚实,人身中气以下的热之虚实应之。热实故脉实,热虚故脉虚。又如秋冬之间鸣雷,则秋收之阳外散。地下阳少,人身中下亦阳少,阳少则脉虚。冬至后不冷,常起大雾,则冬藏之阳外散。地下之阳少,人身中下亦阳少。阳少则虚。冬月阳少脉虚,来春春无所生,阳更少,脉更虚。一直要到立秋处暑后,太阳射到面的热经秋金收降之力,将他收而降入地面之下,然后地下有阳。然后人身中下阳气渐充,脉乃渐实也。阳实脉实,病热之病,其热乃实。然后黄连黄柏的证,乃可用黄连黄柏之药。西南各地,冬季无雪无冰,,气候不冷。重庆且多大雾。地下藏阳不多,医家如仍按书用药,不知审查地气,一定将病治重,而不知何以病重之所以然。常谓东北方实病多,西南方虚病多。东北地方冬令严寒,西南地方冬令少冷故也。亦有个人之病,不能一概而论。则内伤之病有之。时令病则大概相同。
内经四气调神大论,对于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藏气,特别重视,医家却解释错误,使后人学之不得要领。即如香连丸治痢疾,东北各地都效。西南如昆明重庆都则多不能见效。反加病焉。痢疾服黄连加病者,将黄连易艾叶以温暖肝经,然后效也。此因冬令不冷之地,水中所藏阳热不多,肝阳不旺,化热之元素本少,故畏黄连之寒,而喜艾叶之温也。肝阳不虚之人,不在此例。前人立方,根据一地之病证地气。吾人用前人之方,须审各地之病证地气。此本书生命宇宙篇,所以冬藏不足之地,特别重视也。总以病人之脉象为凭。阳虚之地,病人之脉,亦多阳虚也。
人身内伤之病,肝木刚燥之病最多。归芍地黄丸,杞菊地黄丸极合机宜。王孟英医案所载养阴诸案,可以为法。当归生姜羊肉汤治肝木寒证,白头翁汤治肝木热证,皆少有之肝木病也。前人对于柔肝之法,特别注意。初学切不可忽。
引用:《圆运动的古中医学》白头翁汤证治推论得意义
下载:《圆运动的古中医学》chm pdf 电子书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 Archiver| 手机版| 小黑屋| 省事主 ( 豫ICP备12005511号-1 ) |Sitemap |

GMT+8, 2025-5-6 04:34 , Processed in 1.434897 second(s), 24 queries .

地址:郑州市·金水路88号院

客服:18010481027微信同号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