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启辅助访问      
切换到窄版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118|回复: 0

猪钩端螺旋体病

[复制链接]

1

主题

2

回帖

39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399690
发表于 2022-12-1 14:56:2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钩端螺旋体病是一种复杂的人畜共患传染病和自然疫源性传染病。在家畜中主要发生于猪、牛、马、羊、犬,临床表现形式多样,主要有发热、黄疸、血红蛋白尿、出血性素质、流产、皮肤和粘膜坏死、水肿等。
一、流行病学
家畜中猪的带菌率最高,其次是犬,各种带菌动物经多种途径向外排菌,主要从尿中排出,污染周围环境如水源、土壤、饲料、用具等,构成传递因素,使动物和人感染。本病主要通过皮肤、粘膜和消化道食入而传染,也可通过交配、人工授精和在菌血症期间通过吸血昆虫如蜱、蝇等传播。
病原性钩端螺旋体几乎遍布世界各地,尤其是气候温暖、雨量较多、湖泊、沼泽、水田地带为甚。钩端螺旋体病自然疫源地以鼠类为主要储存宿主。7—10月雨季为流行高峰期,猪带菌时间达12个月,各种年龄均能发病,而以幼畜多发,当环境卫生不好,畜体弱时更易感染。
二、临床症状
潜伏期2—20天。
急性黄疸型多发生于大猪和中猪,呈散发,偶也见暴发。体温升高,稽留3—5天,厌食,皮肤干燥,有时用力擦痒而出血,1—2日内全身皮肤和粘膜泛黄,尿浓茶样或血尿,腥臭味。几天内,有时数小时内突然惊厥而死,病死率50%以上。
亚急性型和慢性型多发生于断奶前后至30公斤以下的小猪,呈地方流行性或暴发。病初体温升高,眼结膜潮红,有时浆液性鼻漏,食欲减少,精神不振。数日后,眼结膜有的潮红浮肿,有的泛黄,有的在上下颌、头部、颈部甚至全身水肿,指压凹陷,俗称“大头瘟”。尿液变黄、茶尿、血红蛋白尿甚至血尿,进猪栏就闻到腥臭味。有时腹泻,有时粪干硬,逐渐消瘦,无力。病程由十几天至一个多月。病死率50—90%。恢复的猪往往生长迟缓,有的成为“僵猪”。
母猪表现流产,流产率20—70%,猪在流产前后有时兼有其他症状,发热,甚至流产后发生急性死亡。流产的胎儿有死胎、木乃伊胎、弱胎,后期感染弱仔不能站立,移动时做游泳运作,不会吃乳,经1—2天死亡。有的母猪常于产后不久死亡。
急性型、亚急性型、慢性型以及流产这几种类型的症状可同时出现一个猪场,但多数不同时存在,经一段时间如两三个月或半年的连续观察,这些症状才可能在一个猪场中见到。
三、病理变化
皮肤、皮下组织、浆膜和粘膜程度不同的黄疸,胸腔和心包有黄色积液。肠系膜、肠、膀胱粘膜等出血。肝肿大呈棕黄色,胆囊肿大,瘀血,膀胱积有血红蛋白尿和浓茶样蛋白尿,肾肿大淤血,慢性型有散在的灰白色病灶。水肿型,上、下颌,头颈、背、胃壁出现水肿。成年猪肾皮质出现1—3毫米的灰白色病灶,病程稍长,肾萎缩变硬,表面凹凸不平或呈结节状,被膜粘连不易剥离。
四、诊断
1、根据流行病学和该病各型特殊临床症状,病理变化可初步怀疑本病。
2、实验室检查
病初用血液,中后期用尿样,死后1小时内检查采肝、肺、肾等病料制片染色检查,也可进行分离培养、动物接种、血清学如凝集溶解试验,补体结合试验。
3、与类症鉴别:如猪黄脂病、蛔虫病、维生素B1缺乏症、繁殖与呼吸障碍综合症等病区别。
五、防制
消灭疫源地,切断传染源是控制本病的关键。做好灭鼠工作,对病畜及带菌家畜实行严格控制,做好环境卫生保护,经常消毒,清理污水、垃圾、粪便发酵。对发病地区进行定期注射菌苗免疫。
治疗钩端螺旋体感染有两情况:一种是无症状带菌者的治疗,另一种是急性、亚急性、慢性病抢救。
1、带菌病猪用链霉素、土霉素、四环素族有一定疗效,①用链霉素每千克体重15—20毫克肌注,②土霉素每千克体重15—30毫克,肌注,连用3—5天,饲料中加土霉素、金霉素均可。
2、对急性、亚急性用大剂量青霉素、链霉素、氯霉素、四环素等,配合对症治疗,应用强心、利尿、维生素C、葡萄糖等药。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 Archiver| 手机版| 小黑屋| 省事主 ( 豫ICP备12005511号-1 ) |Sitemap |

GMT+8, 2025-5-4 23:53 , Processed in 1.630233 second(s), 24 queries .

地址:郑州市·金水路88号院

客服:18010481027微信同号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