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国的畜牧业尤其是养猪业取得了巨大的发展,规模化养猪场越来越多,极大地满足了人民群众对肉类食品的需求。但同时,规模化猪场对周围环境造成的污染(特别是氮磷污染)也日渐严峻,并且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增强,此问题越发显得突出,因此,加强规模化猪场排泄物污染治理已迫在眉睫。
1. 规模化猪场对环境造成污染的原因
规模化猪场造成环境污染的主要原因是猪排泄物中的氮污染和磷污染。据姚军虎(2000)估计,猪只能利用日粮中的30%~55%的氮,其余大部分以粪尿形式排出体外。国外研究表明,猪摄入的氮总体上有60%~80%从粪便中排出,一部分直接挥发到大气中增加了大气中氮的含量,严重时可构成酸雨,危害农作物;其余大部分则被氧化成硝酸盐渗入地下或地表水流江河,从而造成广泛的污染。另外,家畜的粪尿排出后常混合在一起,由于微生物的活动,粪尿中含氮物质大量降解,产生大量挥发性脂肪酸和氨。粪尿排出后,约有60%~70%的氮转化为氨。
我国的规模化猪场存在其分布及布局不太合理的问题。规模化猪场为了运输方便、供应及时,大多分布于大中城市和人口稠密地区,且布局密集,使得农牧脱节,猪场粪便不能及时为农业利用,并且很难进行有效处理。统计资料表明,我国的大中型畜禽场近80%集中分布在东部沿海地区和北京、上海、天津、广州、杭州等大中型城市及其周边,中部地区的大中型畜禽养殖场数量不到总数的20%,而整个西部地区如云南、西藏、青海、新疆和甘肃等,仅占总量的1%左右。另外,规模化猪场多靠近居民点及交通干线,这不仅对自身的防疫极为不利。而且,猪场排泄物中的粪便污水、恶臭及蚊蝇、噪声等污染,使得本已脆弱的城市环境更是雪上加霜。此外,城市及市郊土地有限,使用粪便和污水也有限,同时由于城郊种植业施用化学肥料而废弃有机肥情况严重,粪便利用率低,也是导致规模化猪场粪便污染环境的重要原因。再者,规模化猪场多为引进的国外的生产工艺和技术甚至包括畜舍和饲养设备,由于资金有限、又不重视环保问题,粪污处理设备未能配套引进,也是导致规模化猪场污染环境的一个重原因。
2. 规模化猪场对环境造成污染的形式及危害
规模化猪场对环境造成污染的污染物主要有三个方面:粪便、污水和恶臭。
2.1粪便污染 据试验资料分析,每头猪每天大约产生5.5L排泄物(不包括冲洗圈舍的废水),每年大约排泄9.53kg的氮。一个万头猪场(按中猪计)每年至少向猪场周围排放1.26万吨的粪便,由于猪对饲料中氮的吸收率很低,大量的氮随粪便被排出体外后,在土壤中累积,超过其单位面积生态环境再循环需求。而且通过雨水的冲刷会造成地下水源和地表水源的污染。而且粪便中含有大量对环境造成严重污染的物质。
2.2污水 由于我国畜禽养殖企业长期以来片面追求经济效益,环保意识极差,对粪便污水管理落后,致使大量的粪便随冲洗水直接流失,甚至有的将粪便直接排入河流中,严重污染了大江大河的水质。猪场排放的粪尿污水中的生化指标极高,其中COD(化学耗氧量)和BOD(生物耗氧量)远远超过国标。高浓度的有机污水排入江河湖泊中,造成水质不断恶化,其中污水中高浓度的氮、磷是造成水体富营养化的重要原因, 使藻类过度生长,从而导致鱼类的大量死亡(Roland等,1993)严重威胁水产业的发展。畜禽粪便污染物不仅污染了地表水,使地表水中的硝酸盐含量超出允许范围(50mg/L),其有毒、有害成分还易进入到地下水中,严重污染地下水。一旦污染了地下水,极难治理恢复,将造成较持久性的污染。同时养猪场在污染周围环境的同时,也污染了自身的环境,严重地影响了畜牧养殖业的自身可持续发展。
2.3恶臭及氨 粪便的臭味是指粪便中含有的或在贮存过程中释放出来的挥发性成分。由于规模化猪场对粪便没有进行有效处理,相当部分的猪场散发出非常难闻的气味,严重地污染了周围居民的生活环境。目前已有160种挥发性成分从粪中鉴定出来(O,Neill and Philips,1992)。在粪尿中还发现80多种含氮化合物,其中有10种与恶臭味有关。降低粪中氮的排出会降低粪中的挥发性物质,从而减少粪便的臭味。Hobbs等(1996)研究表明,降低日粮中蛋白质水平和理想蛋白质的摄入量,会明显减少粪中多种挥发性成分的含量。另外,粪尿在发酵时会产生氨气、SO2、NO2、胺及氨基酸衍生物等。尽管氨气与粪臭味之间相关不大,但大量研究表明,环境氨气浓度过高会影响动物生产性能和健康状况,动物采食量和日增重下降,肺炎发生率上升,性成熟推迟。因此人们仍积极采取措施减少氨气的排放量(O,Neill and Philips,1992;Hobbs等,1996)。
3.影响因素及降低氮污染的有效措施
最大限度地发挥每头猪的生产性能一直是生产者和营养学家共同追求的目标。因而,一般的配合饲料很少或根本不考虑营养物质的排出,结果使过量的营养素(主要是氮和磷)随粪尿排出,造成对环境的严重污染。通过营养调控配制低蛋白日粮,加强对排泄物进行处理,以及强化规模化猪场的排放标准的实施,是降低氮污染的有效措施。
3.1通过营养调控减少猪氮排泄
营养物质的排泄是由于消化和代谢效率下高所致。对于氮,一般仅有20% ~40%在动物体内沉积(Kornegay等,1997)。这表明可以通过营养调控减少营养物质排泄。如何通过日粮的营养调控来降低畜禽排泄物对环境的污染是每一个饲料工作者应该思考的问题。氮排泄包括粪氮和尿氮,通过营养学技术,提高猪的饲料转化效率,减少排污(粪尿),已成为当前养猪学及营养学研究的一个热点。
3.1.1根据不同品种猪的营养需要及饲料原料的营养价值配制饲料
尽可能满足不同品种猪的实际营养需要,根据不同品种猪的营养需要来配制饲料,因为不同品种猪的营养需要各不相同,如60~90kg瘦肉型生长猪粗蛋白需要量为14%,而60~90kg肉脂型生长猪粗蛋白需要量为13%(中国国家标准)。
另外,饲料原料的营养成分如氨基酸含量变异较大,而且同一品种的饲料原料,由于收获时间、地域等不同,其变异也较大。因此做饲料配方时,不仅要检测原料的各营养成分含量,而且还要考虑各原料氨基酸的消化率,特别是各种氨基酸的猪回肠消化率,才能准确的反映饲料的营养价值,做出的配方才能满足猪的营养需要且保证氮的最少摄入,从而达到氮的最小排出。
3.1.2以理想蛋白质模式和可消化氨基酸含量为基础设计饲料配方
NRC(1981)首先提出的理想蛋白(IP)概念已在全世界范围内广泛应用。它的应用能使氮的排泄量最小。理想蛋白质中氨基酸模式通常以赖氨酸为基础,所有必需氨基酸的需要量是以与赖氨酸的百分比表示的。在实际应用中,只要猪的赖氨酸需要量已知,就能很快计算出其它氨基酸的需要量。
以可消化氨基酸为基础配制日粮对于降低氮排泄及合理利用人工合成氨基酸和日趋紧张的蛋白质资源尤其是非常规蛋白质资源愈来愈显得重要。做饲料配方时,以理想蛋白质概念的可消化氨基酸含量为基础,满足猪的维持和生产需要配制最佳的饲料氨基酸比例,以达到饲料的最佳转化效率,也即可达到氮的最小排出。据报道,应用理想蛋白概念配制日粮,在满足猪的有效氨基酸需要的基础上,可以适当降低蛋白水平,而不会影响猪的生产性能,但氮的排泄量可减少30%。
3.1.3添加合成氨基酸配制低蛋白饲料
提高日粮氨基酸的平衡性,降低日粮中蛋白质的含量就可以减少氮的排出。Kerr和Easter(1995)通过文献综述后得出结论:日粮蛋白质每降低1个百分点,氮排出量可减少8.4%左右,而要降低日粮蛋白质,日粮中就必需添加合成赖氨酸、蛋氨酸,甚至苏氨酸和色氨酸。许多国家的试验数据均表明:在日粮氨基酸平衡性较好的条件下,日粮蛋白质水平降低2个百分点对动物的生产性能无明显影响(Jongbled[1]和Lenis,1998)。除此之外,提高日粮能量浓度也可使经由粪便排出的氮减少(董克虞[2],1998)。
Kerr等[3](1995)将仔猪、生长猪、肥育猪日粮蛋白质水平分别由19%、16%、14%降至15%、12%、11%,在未补充合成氨基酸的情况下,猪的生产性能下降;若补充全成氨基酸并使其满足猪的需要,则猪的生产性能未受影响,而氮的排出量减少29.3%。Oldenberg和Heinrixhs(1996)报道,补充合成氨基酸后,将日粮蛋白质由17%降至13.5%,对肥育猪的生长未表现出负面影响。Jin等(1998)报道,断奶仔猪日粮中使用合成赖氨酸、蛋氨酸、苏氨酸和色氨酸,可节约蛋白质3%;低蛋白质(15%)日粮中氨基酸的限制顺序为赖氨酸、苏氨酸、蛋氨酸。Cromwell等(1996)将生长期和肥育期猪日粮的蛋白质水平由16%和14%分别降低至12%和10%,结果氮的排出量降低了35%,同时也降低了粪中氨的释放量。这不仅可节约蛋白质资源,而且也是从根本上降低猪场粪便氮污染的措施。
另一方面,在低蛋白质日粮中补充氨基酸,不仅可降低氮的排出,而且可减少尿量,Kay和Lee(1997)的研究表明,补充合成氨基酸的低蛋白日粮可使尿中氮的浓度降低17%,排尿量降低28%,两项总计可降低尿中总氮41%;此外还可降低猪舍中氨的浓度(59%)及释放速度(47%)。日粮蛋白质水平每降低1个百分点,排尿量减少11%。
由上可以得出结论,在猪的日粮中通过补充合成氨基酸,达到平衡氨基酸从而降低日粮蛋白质,能使猪排泄物中的氮含量显著减少,且不会影响猪的生产性能。
3.1.4添加高效无公害添加剂,提高饲料的养分利用率
饲料中尤其是植物性饲料中含有许多抗营养因子,如单宁、胰蛋白酶抑制因子、非淀粉多糖(NSP)等。饲料中添加酶制剂可以消除相应的抗营养因子,补充动物的内源酶,提高饲料的利用率。如在猪日粮中使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