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启辅助访问      
切换到窄版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36|回复: 0

大青龙汤

[复制链接]

1

主题

2

回帖

39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399692
发表于 2022-11-26 23:19:1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备急千金要方》大青龙汤

治中风伤寒,脉浮紧,发热恶寒,身体疼痛,汗不出烦躁方。
麻黄(六两) 桂心 甘草(各二两) 石膏(如鸡子一枚,碎) 生姜(三两) 杏仁(四十枚) 大枣(十二枚)
上七味 咀,以水九升煮麻黄去沫,乃纳诸药,煮取三升,分服一升,浓覆,当大汗出,温粉粉之即止,不可再服,服之则筋惕肉 ,此为逆也。不汗乃再服。
引用:《备急千金要方》大青龙汤
下载:《备急千金要方》chm pdf 电子书 


《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大青龙汤

治太阳中风伤寒,脉紧发热,恶寒身疼,不汗出而烦渴;或脉浮缓,身不疼但重,乍有轻时;或伤寒见风脉,伤风见寒脉。
麻黄(去节,三两) 桂心 甘草(炙,各一两) 杏仁(去皮尖,一两) 石膏(一两)
上为锉散。每服五钱匕,水一盏半,姜五片,枣一个,煎七分,去滓,食前服。
足阳明胃经伤寒,身热目痛而鼻干,不得卧,不恶寒,腹满,咽干口燥而渴。其脉流注与伤风同,以阳明主肉,故次传之。
引用:《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大青龙汤
下载:《三因极一病证方论》chm pdf 电子书 


《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大青龙汤

治溢饮,身体疼重,汗不出,拘急痛。
麻黄(去节汤,七钱半) 桂心 甘草(炙,各二钱半) 石膏(鸡子大) 杏仁(四十个,炒,去皮尖)
上为锉散。每服四大钱,水一盏半,姜五片,枣二枚,煎七分,去滓,空腹服,温覆。
一服汗者,勿再服;复服,汗出多,亡阳虚逆,恶风烦躁,不得眠也。
引用:《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大青龙汤
下载:《三因极一病证方论》chm pdf 电子书 


《删补名医方论》大青龙汤

治太阳风寒两伤,营卫同病。伤寒之脉而见中风之证,中风之脉而见伤寒之证,二证俱不出汗而烦躁者,用此两解发汗。虽有是证,若脉微弱,自汗出者,不可服之,服必亡阳。
麻黄(去节,六两) 桂枝(二两) 杏仁(去皮尖,四十个) 甘草(炙,二两) 生姜(切,三两) 大枣(擘,十二枚) 石膏(碎,绵囊,如鸡子大)
上七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取微汗。汗出多者,温粉扑之。一服汗者,停后服。汗多亡阳,遂虚,恶风烦躁不得眠也。
【注】何以知风寒两伤、营卫同病、以伤寒之脉而见中风之证,中风之脉而见伤寒之证也。名大青龙汤者,取龙兴云雨之义也。治风不外乎桂枝,治寒不外乎麻黄,合桂枝麻黄二汤以成剂,故为兼风寒中伤者主之也。二证俱无汗,故减芍药、不欲其收也。二证俱烦躁,故加石膏以解其热也。设无烦躁,则又当从事于麻黄桂枝各半汤也。仲景于表剂中加大寒辛甘之品,则知麻黄证之发热,热全在表;大青龙证之烦躁,兼肌里矣。初病太阳即用石膏者,以其辛能解肌热,寒能清胃火,甘能生津液,是预保阳存津液之先着也。粗工疑而畏之,当用不用,必致热结阳明,斑黄狂冒,纷然变出矣。观此则可知石膏乃中风伤寒之要药,得麻、桂而有青龙之名,得知草而有白虎之号也。服后取微汗,汗出多者,温粉扑之。一服得汗,停其后服,盖戒人即当汗之证,亦不可过汗也。所以仲景桂枝汤中不用麻黄者,是欲其不大发汗也;麻黄汤中用桂枝者,恐其过汗无制也。若不慎守其法,汗多亡阳,变生诸逆,表遂空虚而不任风,阴盛格阳而更烦躁不得眠也。
引用:《删补名医方论》大青龙汤
下载:《删补名医方论》chm pdf 电子书 


《时方妙用》大青龙汤

麻黄(六钱去根节) 桂枝(二钱) 甘草(二钱炙.) 杏仁(去皮尖.十二枚.) 生姜(三钱切片.) 大枣(四枚) 石膏(碎.以棉裹.四钱五分)
水四杯.先煮麻黄至二杯半.去上沫.纳诸药.再煮八分.温服.温覆取微似汗.汗出多者
引用:《时方妙用》大青龙汤
下载:《时方妙用》chm pdf 电子书 


《汤头歌诀》大青龙汤

(仲景)桂麻黄,杏草石膏姜枣藏。(麻黄六两,桂枝、炙草各三两,杏仁四十枚,石膏鸡子大,生姜三两,大枣十二枚。)太阳无汗兼烦躁,(烦为阳、为风,躁为阴、为寒。必太阳证兼烦躁者,方可用之。以杏、草佐麻黄发表,以姜、枣佐桂枝解肌,石膏质重泻火,气轻亦达肌表。义取青龙者,龙兴而云升雨降,郁热赖除,烦躁乃解也。若少阴烦躁,而误服此则逆。)风寒两解此为良。(麻黄汤治寒,桂枝汤治风,大青龙小风寒而两解之。陶节庵曰∶此汤险峻,今人罕用。)
引用:《汤头歌诀》大青龙汤
下载:《汤头歌诀》chm pdf 电子书 


《退思集类方歌注》大青龙汤

治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无少阴证者。若脉微弱,汗出恶风者,不可服,服之则厥逆筋惕肉 ,此为逆也。
麻黄(六两去节) 桂枝(去皮) 甘草(各二两炙) 杏仁(四十枚去皮尖) 生姜(三两切) 大枣(十二枚) 石膏(鸡子大一块打) 以水九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沫,纳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取微似汗。汗出多者,温粉扑之。一服汗者,停后服。
汗多亡阳,遂虚大青龙汤桂麻黄,杏草石膏姜枣藏。发热恶寒太阳病,无汗烦躁力能攘。(“发热恶寒无汗烦躁”八字,是大青龙着眼。)一服汗出停后服,汗多温粉扑之良。(仲景温粉方失,成无己《伤寒明理论》用白芷、 本、白术、川芎、米粉扑之。)寒之浅者仅伤卫,风而甚者营亦伤。中风卫实因烦躁,清火发汗此方强。(按∶风伤卫,寒伤营,中风脉浮缓,伤寒脉浮紧,是大法也。此大青龙脉证俱属伤寒,而去中风者,全在烦躁上看出。若寒邪,则但呕逆,惟
盖风寒中伤,各有浅深,又各随其人之体气虚实而为病。是以寒之浅者,仅伤于卫,风而甚者,并及于营;卫之实者,风亦难泄,卫而虚者,寒犹不固。正是互文见意处。此汤治中风卫实之法,乃清火发汗之重剂也。)证较麻黄为尤重,预保阳明圣法彰。(柯韵伯《伤寒来苏集》曰∶“此麻黄证之剧者,故于麻黄汤倍麻黄以发汗,加石膏以除烦。”“诸证全是麻黄,而有喘与烦躁之别∶喘是寒郁其气,升降不得自如,故多用杏仁之苦以降气;烦躁是热伤其气,无津不能作汗,故特加石膏之甘以生津。”“用石膏以清胃火,是仲景于太阳经中,预保阳明之先着。加姜、枣以培中气,又虑夫转属太阴。”“一汗而表里双解,风热两除,此大青龙清内攘外之功,所以佐麻、桂二方之不及也。”)少阴烦躁脉微弱,恶风汗出不相当。
(少阴亦有烦躁证,以脉微弱,汗出恶风为辨,不可服此。仲景立此方,即垂此戒,叮咛之意深矣。)热因寒用方堪救,误服青龙阳必亡。(少阴烦躁,当热因寒用,如四逆汤加猪胆之例,方可救其万一。若误服青龙,必召亡阳之祸,慎之。)
引用:《退思集类方歌注》大青龙汤
下载:《退思集类方歌注》chm pdf 电子书 


《医方考》大青龙汤

麻黄(六两,去节) 杏仁(四十枚,去皮尖) 桂枝(净洗) 甘草(生,各二两) 生姜(
伤寒太阳证,见风脉者,此方主之。
仲景法∶太阳伤寒,治以麻黄汤;太阳中风,治以桂枝汤。今伤寒太阳证见风脉,是有头痛、身热、无汗、恶寒,但脉来不紧而缓,为伤寒且中风矣,故二方并而用之。风寒外盛,则人身之阳郁为内热,此石膏之所加也。名曰大青龙,其发表之尤者乎!而亡阳之戒,筋惕肉之弊,则用青龙之过者也。有此者,急以大温大补
引用:《医方考》大青龙汤
下载:《医方考》chm pdf 电子书 


《医方论》大青龙汤

麻黄六两 桂枝 甘草二两(炙) 杏仁四十枚(去皮尖) 石膏一块(如鸡子大) 生姜三两 大枣十二枚
此为风寒两伤营卫而设,即麻黄汤加石膏、姜、枣也。麻黄汤中本用桂枝,可见仲景治寒未尝不兼治风,则风寒两伤营卫者用麻黄汤亦足矣,而必加石膏等三味者盖因风寒两伤营卫,非但伤风伤寒之可比,郁热必倍加。故用石膏体重味轻,以泻郁热;姜、枣甘温,以反佐之
引用:《医方论》大青龙汤
下载:《医方论》chm pdf 电子书 


《伤寒论》大青龙汤

麻黄六两(去节,味甘温) 桂枝二两(去皮,味辛热) 甘草二两(炙,味甘平) 杏仁四十个(去皮尖,味苦,甘温) 生姜三两(切,味辛温) 大枣十二枚(掰,味甘温) 石膏如鸡子大(碎,味甘,微寒)
右七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取微似汗,汗出多者,温粉扑之。一服汗者,停后服。汗多亡阳,遂虚,恶风烦躁,不得眠也。
伤寒脉浮缓,身不疼,但重,乍有轻时,无少阴证者,大青龙汤发之。
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满,或喘者,小青龙汤主之。
引用:《伤寒论》大青龙汤方
下载:《伤寒论》chm pdf 电子书 


《伤寒明理论》大青龙汤

青龙东方甲乙木神也.应春而主肝.专发主之令.为敷荣之主.万物出甲开甲.则有两歧.肝有两叶.以应木叶.所以谓之青龙者.以发散荣卫两伤之邪.是应肝木.之体耳.桂枝汤主中风.麻黄汤主伤寒.二者发散之纯者也.及乎大青龙汤则不然.虽为发汗之剂.而所主又不一.必也中风脉浮紧.为中风见寒脉.是风寒两伤也.伤寒脉浮缓.为伤寒见风脉.是风寒两伤也.风兼寒.寒兼风.乃大青龙汤专主之也.见兹脉证.虽欲与桂枝汤解肌以祛风.而不能已其寒.则病不去.或欲以麻黄汤发汗以散寒.而不能去其风.则病仍在.兹仲景所以特处大青龙汤.以两解之.麻黄味甘温.桂枝味辛热.寒则伤荣.必以甘缓之.风则伤卫.必以辛散之.此风寒两伤.荣卫俱病.故以甘辛相合.而为发散之剂.表虚肤缓者.则以桂枝为主.此以表实腠理密.则以麻黄为主.是先麻黄后桂枝.兹麻黄为君.桂枝为臣也.甘草味甘平.杏仁味甘苦.苦甘为助.佐麻黄以发表.大枣味甘温.生姜味辛.温辛甘相合.佐桂枝以解肌.石膏味甘辛微寒.风阳邪也.寒阴邪也.风则伤阳.寒则伤阴.荣卫阴阳.为风寒两伤.则非轻剂所能独散也.必须轻重之剂以同散之.乃得阴阳之邪俱已.荣卫之气俱和.是以石膏为使.石膏为重剂.而又专达肌表者也.大青龙汤.发汗之重剂也.非桂枝汤之所同.用之稍过.则又有亡阳之失.经曰.若脉微弱.汗出恶风者.不可服.服之则厥逆.筋惕肉 .此为逆也.又曰.一服汗者停后服.若复服.汗多亡阳.遂虚恶风.烦躁不得眠也.即此观之.剂之轻重可见矣.其用汤者.宜详审之.
麻黄(君六两去节) 桂枝(臣二两去皮) 甘草(佐一两炙) 杏仁(佐四十枚去皮尖) 生姜(佐三两切) 大枣(佐十枚擘) 石膏(使如鸡子大碎)
上七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渣.温服一升.
取微似汗.汗出多者.温粉止之.一服汗者.停后服.若复服.汗多亡阳.遂虚(一作逆)恶风.烦躁不得眠也.又温粉方
白术 本 川芎 白芷(各等分)
上捣罗为细末.每末一两.入米粉三两.和令匀.粉扑周身止汗.无 本亦得.
引用:《伤寒明理论》大青龙汤方
下载:《伤寒明理论》chm pdf 电子书 


《伤寒寻源》大青龙汤

麻黄(六两去节) 桂枝(二两去皮) 甘草(二两炙) 杏仁(五十粒去皮尖) 生姜(三两切) 大枣(十二枚擘) 石膏(如鸡子大碎)
上七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纳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取微似汗.汗出多者温粉扑之.一服汗者停后服.汗多亡阳遂虚恶风烦躁不得眠也.此即合麻桂二方.去芍药而加石膏也.按桂枝主风伤卫.麻黄主寒伤营.此则伤风见寒.伤寒见风.主大青龙.方中行喻嘉言皆以此分为三大纲.疏太阳上中下三篇.程郊倩谓本论太阳烦躁一条.系寒温杂邪.温得风而阳热化气.阴寒在表.郁住阳热之气在经.而生烦热.热则并扰其阴而作躁.故加石膏于麻黄汤中.使辛热之气变为辛凉.则寒得麻黄汤之辛热而外解.热得石膏之辛凉而内解.又以伤寒脉浮缓一条.属小青龙汤.大字系坊本之讹.而柯韵伯又谓此属麻黄证之剧者.由风热相搏.故倍麻黄以发汗.加石膏以除烦.不宜以风寒两伤立说.愚按经文中风脉浮紧.伤寒脉浮缓.本自回环互说.若拦入温热一路.则温热未有内郁而不口渴者.何以本文并不言渴.而发热恶寒身疼痛.皆中风伤寒互见之证.虽烦躁似属热象.亦因不汗出.则风寒之邪无从解.邪无从解.则郁而成热.因致烦躁.故方中麻桂生姜辛热之药.用至十两有奇.而石膏仅如鸡子大一块.又得甘草大枣相辅.借其生津之妙用.以作汗而除烦止躁.谨将经文两条阐发于后.
经云.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大青龙汤主之.按太阳中风.脉当浮缓.是桂枝汤证.今浮紧是见寒伤营脉.又发热恶寒身疼痛而不汗出.又与中风之汗自出者不同.不汗出则风邪之伤卫者.得寒凝而多束.寒邪之伤营者.得风拒而内郁.内烦外躁.正阳气壅遏不宣.将致化热入里之候.治法虽仍不离乎麻黄桂枝而证已见烦躁.
辛热之性.虑劫伤津液.故加入石膏.且得枣甘相辅.用以生津而保液.此正立方入微入细处.不可概执石膏为凉解之品也.
又经云.伤寒脉浮缓.身不疼.但重.乍有轻时.无少阴证者.大青龙汤发之.按伤寒二字.便已括无汗而喘之证在内.伤寒脉当浮紧.是麻黄汤证.今浮缓是见风伤卫脉.伤寒体重.身疼腰痛骨节疼痛.今身不疼.但重.乍有轻时.则又非全属伤寒证.其为风寒错杂之邪显然.以无汗而喘之伤寒病.又得风之阳邪相合.非惟桂枝汤中之芍药不宜用以敛阴.即麻黄汤之纯行辛热.亦恐有碍风邪.则宜理肺金清肃之气.佐麻桂以驱风散寒.故不得不借资于石膏矣.此条徐灵胎疑有错简.程郊倩谓小青龙之误.总由忘却伤寒自有无汗而喘之本证在.至张令韶又谓此证太阳兼太阴.此方即越脾之义.尤凿.
按大青龙原为阳气壅实.汗不出者立法.若汗出恶风.便是中风之本证.只取和营卫以解肌.误服此汤.即致厥逆筋惕肉 种种亡阳之变.然风寒两伤之证.又必辨无少阴证相杂.盖少阴之脉微细.正恐与太阳浮缓浮弱之脉相混.喻嘉言谓无少阴证.仲景原文.但重乍有轻时六字.早已挈明.言但身重而无少阴之欲寐.其为寒因可审.况乍有轻时.不似少阴之昼夜俱重.又兼风因可审.此解颇为入细.至成注谓不久厥吐利.则尤辨证之显者矣.再按青龙取义.诸家皆神其说.以形自己一篇绚烂文本.余则谓其理甚庸.试观夏日地中之阴气未升.而天上之阳威已极.人在气交之中皆苦炎热.霎时间龙升云兴.滂沱遍野.人皆精神爽慧也.天地郁蒸.得雨则和.人身烦闷.得汗则解.其理本庸.惟其庸也.正其所以神乎.
引用:《伤寒寻源》大青龙汤
下载:《伤寒寻源》chm pdf 电子书 


《伤寒杂病论》大青龙汤

麻黄六两(去节) 桂枝二两(去皮) 甘草二两(炙) 杏仁四十枚(去皮尖) 生姜三两(切) 大枣十二枚(劈)石膏如鸡子大(碎)
右七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纳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取微似汗,汗多者,温粉粉之。一服汗出停后服。若复服汗多亡阳,遂虚,恶风烦躁,不得眠也。
太阳中风,脉浮缓,身不疼,但重,乍有轻时,无少阴证者,大青龙汤发之。(方见上)
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满,或喘者,小青龙汤主之。
引用:《伤寒杂病论》大青龙汤方
下载:《伤寒杂病论》chm pdf 电子书 


《伤寒杂病论》大青龙汤

麻黄六两(去节) 桂枝二两(去皮) 杏仁四十个(去皮尖) 甘草二两(炙) 石膏如鸡子大(碎) 生姜三两(切) 大枣十二枚(劈)
右七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纳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覆取微似汗,不汗再服。
膈间支饮,其人喘满,心下痞坚,面色黧黑,其脉沉紧,得之数十日,医吐下之不愈者,木防已汤主之;不差,木防已去石膏加茯苓芒硝汤主之。
引用:《伤寒杂病论》大青龙汤方
下载:《伤寒杂病论》chm pdf 电子书 


《目经大成》大青龙汤

即桂枝、麻黄汤加石膏而除芍药也。夫桂枝主中风,麻黄主伤寒。今比人头痛身热,无汗恶寒,脉来不紧而缓,为伤寒且中风矣。欲以桂枝解肌驱风,而不能已其寒。欲以麻黄发汗散寒,而不能去其风。仲景所以合二方而两治之。风寒外感,人身之阳必郁为内热、非质重气轻之物,不足以 其化成。此芍药之所以出,而石膏之所以加也。名曰大青龙,其嘘气成云,泮涣而游天池之意乎。
诗曰∶桂枝芍药生姜枣;麻黄杏仁仍桂草;二方相合杏枣除,半辛味入青龙小;大青龙合又不同,去芍加膏功用好。
引用:《目经大成》大青龙汤
下载:《目经大成》chm pdf 电子书 


《冯氏锦囊秘录》大青龙汤

仲景曰∶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大青龙主之。
麻黄(六两,去节) 桂枝(二两) 甘草(二两,炙) 杏仁(四十枚,去皮尖) 生姜(三两,切) 大枣(十二枚,去核) 石膏(如鸡子大一块,捣碎) 水九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纳诸药,煮取三升,温服一升,取微汗,一服汗,停后服。
成氏曰∶此中风见寒脉也。浮则为风,风则伤卫,紧则为寒,寒则伤荣,荣卫俱病,故发热恶寒,身疼痛也。风并于卫者,为荣弱卫强,寒并于荣者,为荣强卫弱,今风寒两伤,则荣卫俱实,故不出汗而烦躁也。青龙者,东方甲乙木神也,专主生发之令,万物出甲,开甲,则有两歧,肝有两叶,以应之,所以谓之青龙。中风脉浮紧,为中风见寒脉,伤寒脉浮缓,为伤寒见风脉,是风寒两伤也。桂枝汤解肌以祛风,而不能已其寒,麻黄汤发汗以散寒,而不能去其风,故特取大青龙以两解之。麻黄甘温,桂枝辛热,寒则伤荣,以甘缓之,风则伤卫,以辛散之,故麻黄为君,桂枝为臣也。
甘草甘平,杏仁甘苦,苦甘为助佐,麻黄以发表,大枣甘温,生姜辛温,辛甘相合,佐桂枝以解肌,石膏辛甘微寒,夫风阳邪也,寒阴邪也,风伤阳,寒伤阴,阴阳两伤,非轻剂所能独散也,必须轻重之药同散之。是以石膏为使,而专达肌表也。陶氏曰∶此汤险峻,须风寒俱甚,又加烦躁方可与之,不如桂枝麻黄各半汤为稳,桂枝麻黄各半汤者,即二方合用是也。
引用:《冯氏锦囊秘录》大青龙汤
下载:《冯氏锦囊秘录》chm pdf 电子书 


《医述》大青龙汤

大青龙证之不明于世者,许叔微始之作俑也。其言曰∶桂枝治中风,麻黄治伤寒,大青龙治中风见寒脉、伤寒见风脉。三者如鼎立,此三大纲所由来也。愚谓先以脉论∶夫中风脉浮紧,伤寒脉浮缓,是仲景互文见意处。言中风脉多缓,然亦有脉紧者;伤寒脉当紧,然亦有脉缓者。盖中风、伤寒,各有浅深,或因人之强弱而异,或因地之高下、时之乖和而殊。证固不可拘,脉亦不可执。如阳明中风而脉浮紧,太阳伤寒而脉浮缓,不可谓脉紧必伤寒,脉缓必中风也。按∶《内经》脉滑曰风,则风脉原无定象;又盛而紧曰胀,则紧脉不专属伤寒;又缓而滑曰热中,则缓脉又不专指中风矣。且阳明中风有脉浮紧者,又有脉浮大者,必欲以脉浮缓为中风,则二条将属何证耶?今人但以太阳之脉缓自汗,脉紧无汗,以分风寒别营卫,并不知他经皆有中风,即阳明之中风,无人谈及矣。请以太阳言之,太阳篇言中风之脉证有二∶一曰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一曰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大青龙汤主之。以二证相较∶阳浮见寒之轻,浮紧见寒之重;汗出见寒之轻,不汗出见寒之重;啬啬、淅淅见风寒之轻,翕翕见发热之轻,发热恶寒觉寒热之俱重;鼻鸣见风之轻,身疼见风之重;自汗干呕见烦之轻,不汗烦躁见烦之重也。
言伤寒之脉证有二∶一曰太阳病,或未发热,或已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曰伤寒。一曰伤寒脉浮,自汗出,小便数,心烦,微恶寒,脚挛急。以二证相较∶微恶寒见必恶寒之重,体痛觉挛急之轻;自汗出、小便数、心烦,见伤寒之轻;或未发热,见发热之难;必先呕逆,见伤寒之重;脉浮见寒之轻,阴阳俱紧见寒之重。中风伤寒,各有轻重如此。今人必以伤寒为重,中风为轻,但知分风寒之中伤,而不辨风寒之轻重,于是有伤寒见风、中风见寒之遁辞矣。合观之,则不得以脉缓自汗为中风定局,更不得以脉紧无汗为伤寒而非中风矣。要知仲景凭脉辨证,只审虚实。不论中风、伤寒,脉之紧、缓,但于指下有力者为实,脉弱无力者为虚;不出汗而烦躁者为实,汗出多而烦躁者为虚;证在太阳而烦躁者为实,证在少阴而烦躁者为虚。
实者可服大青龙;虚者便不可服。此最易晓也。要知仲景立方,因证而设,不专因脉而设。大青龙汤,为风寒在表而兼热中者设,不专为无汗而设。故中风而烦躁者可用,伤寒而烦躁者亦可用。盖风寒本是一气,故汤剂可以互投。论中有中风、伤寒互称者,如大青龙是也;有中风、伤寒并提者,如小柴胡是也。仲景细审脉证而施治,何尝拘拘于中风、伤寒之名是别乎?
○大青龙诸证,全是麻黄,有喘与烦躁之别。喘者,是寒郁其气,升降不得自如,故多用杏仁之苦以降气;烦躁是热伤其气,无津不能作汗,故特加石膏之甘以生津。
○麻黄证,热全在表。桂枝之自汗,大青龙之烦躁,皆兼乎里热。仲景于表剂中,便用寒药以清里。自汗是烦之兆,烦是躁之征。汗出,则烦得外泄,故不躁,宜用微寒酸苦之味以和之;汗不出,则烦不得泄,故躁,宜用大寒坚重之品以清之。夫芍药、石膏,是里药入表剂中。今人不审表中有里,因生疑畏,当用不用,至热并阳明,而斑黄狂乱发矣。仲景于太阳经中,用石膏以清胃火,是预保阳明之先着;加姜、枣以培中土,又虑夫转属太阴矣。
○两青龙,俱两解表里法。大青龙治里热,小青龙治里寒。故发表之药同,而治里之药殊也。
○大青龙之点睛,在“无汗烦躁,无少阴证”二句。
○大青龙名重剂,不特少阴伤寒不可用,即太阳中风亦不可轻用也。脉浮紧、汗不出,是麻黄证,不可与桂枝汤,以中有芍药能止汗也。脉浮弱、自汗出,是桂枝证,不可与大青龙,以中有麻黄、石膏故也。(柯韵伯)
引用:《医述》大青龙汤
下载:《医述》chm pdf 电子书 


《医宗金鉴》大青龙汤

麻黄(去节)六两桂枝二两甘草(炙)二两杏仁(去皮、尖)四十个生姜三两大枣十二枚石膏如鸡子大
右七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取微似汗,汗多者,温粉扑之。
引用:《医宗金鉴》大青龙汤方
下载:《医宗金鉴》chm pdf 电子书 


《医宗金鉴》大青龙汤

麻黄(去节)六两桂枝二两甘草(炙)二两杏仁(去皮,尖)四十枚生姜(切)三两大枣(擘)十二枚石膏(碎,绵裹)如鸡子大。
右七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取微似汗,汗出多者,温粉扑之。一服汗者,停后服。若复服,汗多亡阳,遂虚恶风,烦躁不得眠也。
【方解】
名大青龙者,取龙兴云雨之义也。治风不外乎桂枝,治寒不外乎麻黄,合桂枝麻黄二汤以成剂,故为兼风寒中伤者之主剂也。二证俱无汗,故减芍药,不欲其收也;二证俱烦躁,故加石膏以解其热也。设无烦躁,则又当从事于麻黄桂枝各半汤矣。仲景于表剂中加大寒辛甘之品,则知麻黄证之发热,热全在表;大青龙证之烦躁,热兼肌里矣。初病太阳即用石膏者,以其辛能解肌热,寒能清胃火,甘能生津液,是预保阳明存津液之先着也。粗工疑而畏之,当用不用,必致热结阳明,斑黄狂冒,纷然变出矣。观此,则可知石膏乃中风伤寒之要药,故得麻桂而有青龙之名,得知草而有白虎之号也。服后取微汗,汗出多者,温粉扑之。一服得汗,停其后服,盖戒人即当汗之证,亦不可过汗也。所以仲景桂枝汤中不用麻黄者,是欲其不大发汗也;麻黄汤中用桂枝者,恐其过汗无制也。若不慎守其法,汗多亡阳,变生诸逆,表遂空虚,而不任风,阴盛格阳,而更烦躁不得眠也。
【集解】
许叔微曰:仲景治伤寒,一则桂枝,二则麻黄,三则青龙。桂枝治风,麻黄治寒,青龙兼治风寒,不拘时候,施与脉证相对者,无不应手而愈。今人皆能言之,而未晓前人处方用药之意,多不敢用,无足怪也。
吴绶曰:大青龙汤,治伤寒发热,恶寒不得汗出,烦躁不安,脉浮紧或浮数者,急用此汤发汗则愈,乃仲景之妙法也。譬若亢热已极,一雨而凉,其理可见也。若不晓此理,见其躁热,投以寒凉之药,其害可胜言哉!若脉微弱汗出恶风者,不可用也;如误用之,其害亦不浅。所以脉证不明者,多不敢用也。
脉浮而紧,浮则为风,紧则为寒,风则伤卫,寒则伤荣。荣卫俱病,骨节烦疼,当发其汗而不可下也。
【注】
此发明风寒两伤,荣卫俱病之义也。浮,风邪脉也;风阳也,卫阳也。紧,寒邪脉也;寒阴也,荣阴也,各从其类而伤之。荣卫俱病,骨节烦疼,是大青龙发汗之脉证,虽发热烦躁,其热在肌而不在胃,不可下也。

太阳病发汗,汗出不解,其人仍发热,心下悸,头眩身□动,振振欲擗地者,真武汤
主之。
【注】
此申首条,示人以救逆之法也。首条言误汗,此条言过汗,互文以明其义也。盖二证皆属亡阳,故均当以真武汤主之,扶阳抑阴以救其逆也。大汗出,仍热不解者,阳亡于外也;心下悸筑筑然动,阳虚不能内守也;头眩者,头晕眼黑,阳微气不能升也;身□动者,蠕蠕然□动,阳虚液涸,失养于经也。振耸动也;振振欲擗地者,耸动不已,不能兴起,欲堕于地,阳虚气力不能支也。
【集注】
张璐曰:此为误用大青龙因而致变者立法也。汗出虽多而热不退,则邪未尽而正已大伤,况里虚为悸。上虚为眩,经虚为□,身振振摇,无往而非亡阳之象,所以用真武,把关坐镇之法也。
汪琥曰:或问治不在表,何以方中尚用生姜?盖病自过汗而来,虽无郁热可发,其内外寒邪犹在,用生姜者,乃温中有发也。
引用:《医宗金鉴》大青龙汤方
下载:《医宗金鉴》chm pdf 电子书 


《医宗金鉴》大青龙汤

治太阳风寒两伤,营卫同病。伤寒之脉而见中风之证,中风之脉而见伤寒之证,二证俱不出汗而烦躁者,用此两解发汗。虽有是证,若脉微弱,自汗出者,不可服之,服必亡阳。
麻黄(去节)六两 桂枝二两 杏仁(去皮,尖)四十个 甘草(炙)二两 生姜(切)三两 大枣(擘)十二枚 石膏(碎,绵裹)如鸡子大,右七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纳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取微汗。汗出多者,温粉扑之。一服汗者,停后服。汗多亡伤,遂虚,恶风烦躁不得眠也。
【注】何以知风寒两伤,营卫同病?以伤寒之脉而见中风之证,中风之脉而见伤寒之证也。名大青龙汤者,取龙兴云雨之义也。治风不外乎桂枝,治寒不外乎麻黄,合桂枝麻黄二汤以成剂,故为兼风寒中伤者主之也。二证俱无汗,故减芍药,不欲其收也。二证俱烦躁,故加石膏以解其热也。设无烦躁,则又当从事于麻黄桂枝各半汤也。仲景于表剂中加大寒辛甘之品,则知麻黄证之发热,热全在表;大青龙证之烦躁,兼肌里矣。初病太阳即用石膏者,以其辛能解肌热,寒能清胃火,甘能生津液,是预保阳明存津液之先着也。粗工疑而畏之,当用不用,必致热结阳明,斑黄狂胃,纷然变出矣。观此则可知石膏乃中风伤寒之要药,得麻,桂而有青龙之名,得知草而有白虎之号也。
服后取微汗,汗出多者,温粉扑之。一服得汗,停其后服,盖戒人即当汗之证,亦不可过汗也。所以仲景桂枝汤中不用麻黄者,是欲其不大发汗也;麻黄汤中用桂枝者,恐其过汗无制也。若不慎守其法,汗多亡阳,变生诸逆,表遂空虚而不任风,阴盛格阳而更烦躁不得眠也。
引用:《医宗金鉴》大青龙汤
下载:《医宗金鉴》chm pdf 电子书 


《圆运动的古中医学》大青龙汤

麻黄 桂枝 炙草 生姜 大枣 杏仁 石膏
如非中风,而是脉紧恶寒无汗之伤寒。平日胃气燥热之人,卫气闭于外,烦燥生于内,甚至燥极伤津,身重乍有轻时。麻黄杏仁以泄卫,桂枝以和荣,石膏以清燥,炙草姜枣以补中。因脉紧故不用芍药之敛也。石膏清胃燥以杜其入腑。杜其入腑云者,杜其腑热之成也。误服石膏亡阳,须以真武汤救之。
引用:《圆运动的古中医学》大青龙汤
下载:《圆运动的古中医学》chm pdf 电子书 


《圆运动的古中医学》大青龙汤

麻黄 三钱 桂枝 二钱 炙甘草 三钱 杏仁 三钱 石膏 一两 生姜 三钱 大枣 六钱
引用:《圆运动的古中医学》大青龙汤
下载:《圆运动的古中医学》chm pdf 电子书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 Archiver| 手机版| 小黑屋| 省事主 ( 豫ICP备12005511号-1 ) |Sitemap |

GMT+8, 2025-5-10 15:28 , Processed in 1.231983 second(s), 23 queries .

地址:郑州市·金水路88号院

客服:18010481027微信同号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