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局方》)用半夏陈,益以茯苓甘草臣。〔半夏(姜制)二钱,陈皮(去白)、茯苓各一钱,甘草五分,加姜煎。〕利气调中兼去湿,一切痰饮此为珍。(陈皮利气,甘草和中,苓、夏除湿,气顺湿除,痰饮自散。)导痰汤内加星枳,顽痰胶固力能驯。(加胆星以助半夏,加枳实以成冲墙倒壁之功。)若加竹茹与枳实,汤名温胆可宁神。(二陈汤加竹茹、枳实,名温胆汤,治胆虚不眠。)润下丸(丹溪)仅陈皮草,利气祛痰妙绝伦。〔陈皮(去白)八两,盐五两(水浸洗),甘草二两,蜜炙,蒸饼糊丸,姜汤下,或将陈皮盐水煮晒,同甘草为末,名二肾散,不可多服,
引用:《汤头歌诀》二陈汤
下载:《汤头歌诀》chm pdf 电子书
《医方考》二陈汤
半夏(姜制)、陈皮(去白)、白茯苓(去皮,各等分)、甘草(炙,减半)
风盛痰壅,既用稀涎等药开其气道,续以此方主之。
风干于脾则痰壅,然痰之生,本于湿,半夏所以燥湿也,茯苓所以渗湿也,湿去则痰无由以生;痰之为患,本于脾虚气滞,甘草所以补脾也,陈皮所以利气也,补脾利气,则土又足以制湿,而痰且无壅滞矣。此二陈之旨也。名曰二陈,以橘、半二物贵乎陈久耳。正考见痰门。
引用:《医方考》二陈汤
下载:《医方考》chm pdf 电子书
《医方考》二陈汤
半夏(姜制) 陈皮 茯苓(各一钱半) 甘草(七分半,炙)
脾弱不能制湿,内生积饮者,此方主之。
水谷入胃,无非湿也。脾土旺,则能运化水谷,上归于肺,下达膀胱,无湿气可留也,惟夫脾弱不能制湿,则积而为痰饮。半夏之辛能燥湿,茯苓之淡能渗湿,甘草之甘能健脾,陈皮之辛能利气。脾健则足以制湿,气利则积饮能行。东南之人,多有湿饮之疾,故丹溪恒主之。其曰加升提之剂者,亦清气升而浊气自降之谓。
引用:《医方考》二陈汤
下载:《医方考》chm pdf 电子书
《医方考》二陈汤
半夏(制) 陈皮(去白) 茯苓(去皮,各一钱五分) 甘草(炙,七分)
湿痰为患,此方主之。
湿痰者,痰之原生于湿也。水饮入胃,无非湿化,脾弱不能克制,停于膈间,中、下二焦之气熏蒸稠粘,稀则曰饮,稠则曰痰,痰生于湿,故曰湿痰也。是方也,半夏辛热能燥湿,茯苓甘淡能渗湿,湿去则痰无由以生,所谓治病必求其本也;陈皮辛温能利气,甘草甘平能益脾,益脾则土足以制湿,利气则痰无能留滞,益脾治其本,利气治其标也。又曰∶有痰而渴,半夏非宜,宜去半夏之燥,而易贝母、栝蒌之润。余曰∶尤有诀焉,渴而喜饮水者,宜易之;渴而不能饮水者,虽渴犹宜半夏也。此湿为本,热为标,故见口渴,所谓湿极而兼胜已之化,实非真象也,惟明者知之。气弱加人参、白术,名六君子汤。
引用:《医方考》二陈汤
下载:《医方考》chm pdf 电子书
《医方论》二陈汤
半夏(姜制)二钱 陈皮(去白) 茯苓一钱 甘草五分
加姜煎。
痰之为病最烈,痰之为病亦最多。积湿与郁火二者为生痰之大源。其余或因风,或因寒,或因气,或因食,变怪百出,随感而生,难可枚举。治痰大法,湿则宜燥,火则宜清,风则宜散,寒则宜温,气则宜顺,食则宜消。二陈汤为治痰之主药,以其有化痰理气、运脾和胃之功也。学人随症加减,因病而施,则用之不穷矣。
引用:《医方论》二陈汤
下载:《医方论》chm pdf 电子书
《时病论歌括新编》二陈汤
『主治』一切痰饮,咳嗽胀满,呕吐恶心,头眩心悸等。
『药物』茯苓、制半夏、陈皮、甘草、生姜,饴糖为引。
『服法』煎服。
引用:《时病论歌括新编》二陈汤
下载:《时病论歌括新编》chm pdf 电子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