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启辅助访问      
切换到窄版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35|回复: 0

附子泻心汤

[复制链接]

1

主题

2

回帖

39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399692
发表于 2022-11-27 01:24:5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删补名医方论》附子泻心汤

治伤寒表解,心下痞,恶寒汗出者。
大黄(二两) 黄连(一两) 黄芩(一两) 附子(炮去皮,别煮汁,一枚)
上四味,切三味,以麻沸汤二升渍之,须臾绞去滓,内附子汁,分温再服。
【注】心下硬痛,结胸也;硬而不痛,心下痞也。恶寒而复汗出,非表不解,乃表阳虚也。故以大黄、黄连、黄芩泻痞之热,附子温表之阳,合内外而治之。其妙在以麻沸汤渍三黄,须臾绞去滓,内别煮附子汁,义在泻痞之意轻,扶阳之意重也。
引用:《删补名医方论》附子泻心汤
下载:《删补名医方论》chm pdf 电子书 


《汤头歌诀》附子泻心汤

(汤,仲景)用三黄,寒加热药以维阳。〔芩、连各一两,大黄二两,附子一枚(炮)。恐三黄重损其阳,故加附子。〕痞乃热邪寒药治,(伤寒痞满,从外之内,满在胸而不在胃,多属热邪,故宜苦泻。若杂病之痞,从内之外,又宜辛热。)恶寒加附始相当。(经曰∶心下痞,按之软,关脉浮者,大黄黄连泻心汤。心下痞而复恶寒,汗出者,附子泻心肠。)大黄附子汤同意,温药下之妙异常。〔大黄、细辛各二两,附子一枚(炮)。《金匮》阳中有阴,宜以温药下其寒,后人罕识其旨。〕
引用:《汤头歌诀》附子泻心
下载:《汤头歌诀》chm pdf 电子书 


《退思集类方歌注》附子泻心汤

治心下痞,大便硬,心烦不得眠,而复恶寒汗出者。
大黄(二两酒浸) 黄连(炒) 黄芩(各一两炒) 附子(一枚去皮别煮取汁) 以麻沸汤二升,渍三黄须臾,绞去滓,纳附子汁,分温再服。(此法更精。附子用煎,三味用泡,扶阳欲其
引用:《退思集类方歌注》附子泻心汤
下载:《退思集类方歌注》chm pdf 电子书 


《医方考》附子泻心汤

附子(去皮脐,一枚) 大黄(酒浸) 黄连(去毛,炒) 黄芩(炒,各一两)
伤寒心下痞,汗出恶寒者,此方主之。
心下痞,故用三黄以泻痞;恶寒,汗出,故用附子以回阳。无三黄,则不能以去痞热;无附子,恐三黄益损其阳。热有附子,寒有三黄,寒热并用,斯为有制之兵矣,张机氏谓医家之善将将者也。俗医用寒则不用热,用热则不用寒,何以异于胶柱而鼓瑟乎?
引用:《医方考》附子泻心汤
下载:《医方考》chm pdf 电子书 


《医方论》附子泻心汤

大黄一两 黄连 黄芩一两 附子一枚(去皮)
伤寒痞满,在心胸而不在胃,故用三黄以泻痞而去热;然恶寒、汗出、阳气亦虚,故用附子温肾固阳。寒热并用,各有精义,非仲景其孰能之。
引用:《医方论》附子泻心汤
下载:《医方论》chm pdf 电子书 


《伤寒括要》附子泻心汤

大黄 黄连 黄芩 附子
心下痞.而复恶寒汗出者.此汤主之. 心下痞者.邪热也.恶寒汗出者.阳虚也.以三黄也.
引用:《伤寒括要》附子泻心汤
下载:《伤寒括要》chm pdf 电子书 


《伤寒论》附子泻心汤

大黄二两   黄连   黄芩各一两   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别煮取计)
右四味,切三味,以麻沸汤二升渍之,须臾,绞去滓,内附子汁,分温再服。
引用:《伤寒论》附子泻心汤方
下载:《伤寒论》chm pdf 电子书 


《伤寒寻源》附子泻心汤

大黄(二两) 黄连(一两) 黄芩(一两) 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别煮取汁)
上四味. 咀三味.以麻沸汤二升渍之.绞去滓.纳附子汁.分温再服.心下痞而复恶寒汗出者.附子泻心汤主之.此条柯氏于心下痞之下.自添大便硬心烦不得眠八字.谓恶寒者表未解.不当用大黄.若汗出是胃实.不当用附子.若汗出为亡阳.不当用芩连.当有大便硬心烦不得眠句.始与此方相合.愚按此说尤悖.大凡恶寒汗不出者属表实.恶寒汗自出者属表虚.若但汗出恶寒.仲景自有芍药甘草附子汤之制今心下痞而复恶寒汗出.则表虚而里实.但固表则里邪愈壅.但清里则表阳将亡.故以三黄附子合而用之.附子自能固表.三黄自能清里.且三黄得附子.其苦寒不致留滞阴邪.附子得三黄.其剽悍不致劫伤津液.此正善用反佐之法.故能以一方而全收复阳驱邪之效.若必加入大便硬心烦不得眠八字.以求与本方之三黄相合.则本经之用大黄.岂必尽为胃实而设.亦有本自下利而反用大黄者.至心烦不得眠.安知非由胃虚客气上逆之证.亦不得概从苦寒直折.且附子雄烈之性.又安见与大便硬心烦不得眠者相宜.柯氏胶执己见.擅改经文.无论其所言背谬.即使见果确凿.亦当存阙疑之例.况一偏之见.泥药求方.使先圣极空灵极神变之活法.而转以死法求之.悖甚矣.余历考前贤医案.用附子泻心汤而愈者.不一而足.且余亦尝试验.故敢直辟柯氏之谬.
引用:《伤寒寻源》附子泻心汤
下载:《伤寒寻源》chm pdf 电子书 


《伤寒杂病论》附子泻心汤

大黄二两 黄连一两 黄芩一两 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别煮取汁)
右四味,切三味,以麻沸汤二升渍之。须臾绞去滓,纳附子汁,分温再服。
本以下之,故心下痞,与泻心汤。痞不解,其人渴,而口燥烦,小便不利者,五苓散主之。(方见前)
伤寒,汗出,解之后,胃中不和,心下痞鞕,干噫食臭,胁下有水气,腹中雷鸣,下利者,生姜泻心汤主之。 
引用:《伤寒杂病论》附子泻心汤方
下载:《伤寒杂病论》chm pdf 电子书 


《医宗金鉴》附子泻心汤

大黄二两黄连一两黄芩一两附子(炮,去皮,破、别煮取汁)一枚
右四味,切三味,以麻沸汤二升渍之,须臾绞去滓;内附子汁,分温再服。

伤寒中风,医反下之,其人下利,日数十行,谷不化,腹中雷鸣,心中痞□而满,干呕,心烦不得安,医见心下痞,谓病不尽,复下之,其痞益甚,此非结热,但以胃中虚,客气上逆,故使□也,甘草泻心汤主之。
【注】
毋论伤寒中风,表未解总不当下。医反下之,或成痞,或作利。今其人以误下之故,下利日数十行,水谷不化,腹中雷鸣,是邪乘里虚而利也。心下痞□而满,干呕,心烦不得安,是邪陷胸虚而上逆也。似此痞利,表里兼病,法当用桂枝加人参汤两解之。医惟以心下痞,谓病不尽,复下之,其痞益甚,可见此痞非热结,亦非寒结,乃乘误下中虚,而邪气上逆阳陷阴凝之痞也,故以甘草泻心汤以缓其急,而和其中也。
【集注】
沈亮宸曰:半夏泻心,甘草泻心,皆下后伤气之过也。生姜泻心,因于饮食;大黄泻心,因于内热;附子泻心,因于外寒,证既不同,药亦各异也。
喻昌曰:下利完谷,腹鸣呕烦,皆误下而胃中空虚之故也。设不知此义,以为结热而复下之。其痞必益甚,故复以胃中虚,客气上逆,昭揭病因。
程应旄曰:仲景恐结热之疑难明,故特揭出胃中空虚,客气上逆之故,以明其非。所以用辛温以调其阳,制住客气,使不得上逆;用苦寒清肃,彻去客热,使无阻留。庶两勿羁縻,阴阳相和,否转为泰矣。
汪琥曰:其人下利,日数十行,则胃中之物已尽,何得而不虚?况医复下之,而痞益甚,愈可知其非实证矣。若是实证。当必曰□而痛,不曰□而满矣。只此「满」字,而虚实之证了然。
魏荔彤曰:前条因恶寒汗出,阳随汗而在表,恐亡阳于外,故用附子以回阳;此条重在胃虚,阳微于中,故用甘草干姜以益阳;亦表里分治之急务也。而其固阳以为泻邪之本,则一意耳。
引用:《医宗金鉴》附子泻心汤方
下载:《医宗金鉴》chm pdf 电子书 


《医宗金鉴》附子泻心汤

治伤寒表解,心下痞,恶寒汗出者。
大黄二两 黄连一两 黄芩一两 附子(炮去皮,别煮汁)一枚,,右四味,切三味,以麻沸汤二升渍之,须臾绞去滓,纳附子汁,分温再服。
【注】心下硬痛,结胸也;硬而不痛,心下痞也。恶寒而复汗出,非表不解,乃表阳虚也。故以大黄,黄连,黄芩泻痞之热,附子温表之阳,合内外而治之。其妙在以麻沸汤渍三黄,须臾绞去滓,内别煮附子汁,义在泻痞之意轻,扶阳之意重也。
引用:《医宗金鉴》附子泻心汤
下载:《医宗金鉴》chm pdf 电子书 


《圆运动的古中医学》附子泻心汤

附子 大黄 黄连 黄芩
心下痞,关上脉浮,此为上热。大黄、黄连泻热消痞。若心下痞而复恶寒出汗者,汗出为上热,恶寒为下寒。附子温下寒,三黄清上热也。用附子故加黄芩,附子动木热,黄芩清木热。
引用:《圆运动的古中医学》附子泻心汤
下载:《圆运动的古中医学》chm pdf 电子书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 Archiver| 手机版| 小黑屋| 省事主 ( 豫ICP备12005511号-1 ) |Sitemap |

GMT+8, 2025-5-13 13:10 , Processed in 1.121449 second(s), 23 queries .

地址:郑州市·金水路88号院

客服:18010481027微信同号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