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仲景)用三黄,寒加热药以维阳。〔芩、连各一两,大黄二两,附子一枚(炮)。恐三黄重损其阳,故加附子。〕痞乃热邪寒药治,(伤寒痞满,从外之内,满在胸而不在胃,多属热邪,故宜苦泻。若杂病之痞,从内之外,又宜辛热。)恶寒加附始相当。(经曰∶心下痞,按之软,关脉浮者,大黄黄连泻心汤。心下痞而复恶寒,汗出者,附子泻心肠。)大黄附子汤同意,温药下之妙异常。〔大黄、细辛各二两,附子一枚(炮)。《金匮》阳中有阴,宜以温药下其寒,后人罕识其旨。〕
引用:《汤头歌诀》附子泻心
下载:《汤头歌诀》chm pdf 电子书
《退思集类方歌注》附子泻心汤
治心下痞,大便硬,心烦不得眠,而复恶寒汗出者。
大黄(二两酒浸) 黄连(炒) 黄芩(各一两炒) 附子(一枚去皮别煮取汁) 以麻沸汤二升,渍三黄须臾,绞去滓,纳附子汁,分温再服。(此法更精。附子用煎,三味用泡,扶阳欲其
引用:《退思集类方歌注》附子泻心汤
下载:《退思集类方歌注》chm pdf 电子书
《医方考》附子泻心汤
附子(去皮脐,一枚) 大黄(酒浸) 黄连(去毛,炒) 黄芩(炒,各一两)
伤寒心下痞,汗出恶寒者,此方主之。
心下痞,故用三黄以泻痞;恶寒,汗出,故用附子以回阳。无三黄,则不能以去痞热;无附子,恐三黄益损其阳。热有附子,寒有三黄,寒热并用,斯为有制之兵矣,张机氏谓医家之善将将者也。俗医用寒则不用热,用热则不用寒,何以异于胶柱而鼓瑟乎?
引用:《医方考》附子泻心汤
下载:《医方考》chm pdf 电子书
《医方论》附子泻心汤
大黄一两 黄连 黄芩一两 附子一枚(去皮)
伤寒痞满,在心胸而不在胃,故用三黄以泻痞而去热;然恶寒、汗出、阳气亦虚,故用附子温肾固阳。寒热并用,各有精义,非仲景其孰能之。
引用:《医方论》附子泻心汤
下载:《医方论》chm pdf 电子书
《伤寒括要》附子泻心汤
大黄 黄连 黄芩 附子
心下痞.而复恶寒汗出者.此汤主之. 心下痞者.邪热也.恶寒汗出者.阳虚也.以三黄也.
引用:《伤寒括要》附子泻心汤
下载:《伤寒括要》chm pdf 电子书
《伤寒论》附子泻心汤
大黄二两 黄连 黄芩各一两 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别煮取计)
右四味,切三味,以麻沸汤二升渍之,须臾,绞去滓,内附子汁,分温再服。
引用:《伤寒论》附子泻心汤方
下载:《伤寒论》chm pdf 电子书
《伤寒寻源》附子泻心汤
大黄(二两) 黄连(一两) 黄芩(一两) 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别煮取汁)
上四味. 咀三味.以麻沸汤二升渍之.绞去滓.纳附子汁.分温再服.心下痞而复恶寒汗出者.附子泻心汤主之.此条柯氏于心下痞之下.自添大便硬心烦不得眠八字.谓恶寒者表未解.不当用大黄.若汗出是胃实.不当用附子.若汗出为亡阳.不当用芩连.当有大便硬心烦不得眠句.始与此方相合.愚按此说尤悖.大凡恶寒汗不出者属表实.恶寒汗自出者属表虚.若但汗出恶寒.仲景自有芍药甘草附子汤之制今心下痞而复恶寒汗出.则表虚而里实.但固表则里邪愈壅.但清里则表阳将亡.故以三黄附子合而用之.附子自能固表.三黄自能清里.且三黄得附子.其苦寒不致留滞阴邪.附子得三黄.其剽悍不致劫伤津液.此正善用反佐之法.故能以一方而全收复阳驱邪之效.若必加入大便硬心烦不得眠八字.以求与本方之三黄相合.则本经之用大黄.岂必尽为胃实而设.亦有本自下利而反用大黄者.至心烦不得眠.安知非由胃虚客气上逆之证.亦不得概从苦寒直折.且附子雄烈之性.又安见与大便硬心烦不得眠者相宜.柯氏胶执己见.擅改经文.无论其所言背谬.即使见果确凿.亦当存阙疑之例.况一偏之见.泥药求方.使先圣极空灵极神变之活法.而转以死法求之.悖甚矣.余历考前贤医案.用附子泻心汤而愈者.不一而足.且余亦尝试验.故敢直辟柯氏之谬.
引用:《伤寒寻源》附子泻心汤
下载:《伤寒寻源》chm pdf 电子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