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瘴毒.阴虚发热.烦躁手足冷.鼻尖凉.身体重.舌苔黑.引饮烦渴.自利呕逆.汗出恶风.
大附子(一个,去皮脐分作四服) 干姜(二钱炮)
上水煎.欲饮水者.冷服之.瘴病烦渴引饮.
舌黑阳气上浮.心肺极热也.手足冷.鼻尖凉.吐利脾土无阳.虚寒也.身体重.寒气外盛也.汗出恶风.阳气外泄.不能卫皮毛也.姜附之辛热能温中祛外寒.而收外泄之阳气.冷冻饮料之以导心肺之热下行.而暖下焦上焦之热下行.中下二焦温暖.则寒热退.诸病息矣.
引用:《瘴疟指南》干姜附子汤
下载:《瘴疟指南》chm pdf 电子书
《伤寒括要》干姜附子汤
干姜 附子
下后复汗.尽则烦躁.夜而安静.不呕不渴.无表症脉沉微.身无大热.下后复汗.阳气无热.外无表症.脉见沉微.则虚寒显着矣.身无大热者.但微热也.此无根虚火.游行于外.非姜附之辛温.何以复其阳乎.
引用:《伤寒括要》干姜附子汤
下载:《伤寒括要》chm pdf 电子书
《伤寒论》干姜附子汤
干姜一两(味辛热) 附子一枚(生用,去皮,破八片,味辛热)
右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顿服。
发汗后,身疼痛,脉沉迟者,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主之。
发汗后,不可更行桂枝汤。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可与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主之。
引用:《伤寒论》干姜附子汤方
下载:《伤寒论》chm pdf 电子书
《伤寒寻源》干姜附子汤
干姜(一两) 附子(一枚生用去皮破八片)
上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顿服.
下之后.复发汗.昼日烦躁不得眠.夜而安静.不呕不渴.无表证.脉沉微.身无大热者.
干姜附子汤主之.按下后则阴气盛而阳已虚.复发汗以散其阳.则虚阳扰乱.故昼日烦躁不得眠也.夜而安静.非吉兆也.止以入夜纯阴用事.而衰阳欲躁扰不能也.此法不用甘草.较四逆汤尤峻.取其直破阴霾.复还阳气.必审无呕渴表证.脉沉微身无大热者.则烦躁的为虚阳扰乱之烦躁.乃可主以此方而不至误用也.
独阴自治于阴分.孤阳自扰于阳分.故用姜附助阳以配阴.
引用:《伤寒寻源》干姜附子汤
下载:《伤寒寻源》chm pdf 电子书
《伤寒杂病论》干姜附子汤
干姜一两(炮) 附子一枚(破八片炮)
右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顿服。
发汗后,身疼痛,脉沉迟者,桂枝去芍药加人参生姜汤主之。
引用:《伤寒杂病论》干姜附子汤方
下载:《伤寒杂病论》chm pdf 电子书
《医述》干姜附子汤
茯苓四逆、干姜附子二方,皆从四逆加减,而有救阳、救阴之异。茯苓补先天无形之气,安虚阳外脱之烦,故以为君;人参配茯苓,补下焦之元气;干姜配生附,回下焦之元阳;调以甘草之甘,比四逆为缓,固里宜缓也。姜、附者,阳中之阳也。用生附而去甘草,则势力更猛,比四逆为峻,回阳当急也。一去甘草,一加茯苓,而缓急自别。加减之妙,见用方之神乎!(柯韵伯)
引用:《医述》茯苓四逆汤、干姜附子汤
下载:《医述》chm pdf 电子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