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启辅助访问      
切换到窄版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36|回复: 0

葛根黄芩黄连汤

[复制链接]

1

主题

2

回帖

39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399692
发表于 2022-11-27 01:44:4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删补名医方论》葛根黄芩黄连汤

葛根(半斤) 黄连(三两) 黄芩(三两) 甘草(炙,二两)
水八升,先煮葛根,减二升;内诸药,煮二升,分温再服。
【集注】柯琴曰∶外热不除,是表不解,下利不止,是里不解,病因则同。一以微弱之脉而心下痞硬,是脉不足而证有余;一以脉促而喘,反汗自出,是脉有余而证不足,表里虚实,当从脉而辨证矣。弱脉见于数下后,则痞硬为虚。故用理中之辛甘温补,止利消痞硬,又加桂枝以解表。先煮四味后内桂枝,和中之力饶,而解肌之气锐,是于两解中寓权宜法也。桂枝证脉本缓,误下后而反促,阳气重,可知邪束于表,阳扰于内。故喘而汗出,利遂不止者,是暴注下迫,属于热也。故君气清质轻之葛根,以解肌而止利;佐苦寒清肃之芩连,以止汗而除喘;又加甘草以和中。先煮葛根后内诸药,解肌之力缓,而清中之气锐,又与补中逐邪者殊法矣。又曰∶上条脉证是阳虚,虽协热于外,而里则虚寒;下条脉证是阳盛,虽下利不止,而表里俱实。同一协热利,同是表里不解,而寒热虚实攻补不同。前方理中加桂枝,而冠桂枝于人参之上;后方泻心加葛根,而冠葛根于芩连之首。
不名理中泻心者,总为表未解故耳。补中亦能解表,凉中亦能散表,补中亦能散痞,凉中亦能止利。仲景制两解方,神化如此。
引用:《删补名医方论》葛根黄芩黄连汤
下载:《删补名医方论》chm pdf 电子书 


《汤头歌诀》葛根黄芩黄连汤

(仲景),甘草四般治二阳。(治太阳桂枝证,医误下之,邪入阳明,协热下利,脉促喘而汗出者,葛根八两,炙草、黄芩各二两,黄连三两。)解表清里兼和胃,喘汗自利保平康。(成无己曰∶邪在里,宜见阴脉,促为阳盛,知表未解也。病有汗出而喘者,为邪气外甚,今喘而汗出,为里热气逆,与此方散表邪、清里热。脉数而止曰促,用葛根者,专主阳明之表。)
引用:《汤头歌诀》葛根黄芩黄连汤
下载:《汤头歌诀》chm pdf 电子书 


《退思集类方歌注》葛根黄芩黄连汤

治太阳病桂枝证,医反下之,利遂不止,脉促表未解,喘而汗出者。
葛根(八两) 甘草(二两) 黄芩 黄连(各三两) 水八升,先煮葛根减二升,纳诸药,煮取
葛根黄芩黄连汤,甘草四般治二阳。(太阳误下,邪入阳明。)解表(葛根)清里(黄芩黄连)兼和胃(甘草),喘汗脉促利为良。(此条喘汗为轻,下利不止为重,故药亦先治其利。
但下利乃寒热虚实俱有之证。脉促急者,则为热邪无疑,表虽未解,则不当用桂枝之辛热,故用葛根之甘凉以解表。因喘汗而利,用芩、连之苦以坚阴。甘草不特和胃,且以和表里也。
若脉
引用:《退思集类方歌注》葛根黄芩黄连汤
下载:《退思集类方歌注》chm pdf 电子书 


《医方考》葛根黄芩黄连汤

葛根(半斤) 黄芩(炒) 甘草(各二两) 黄连(三两)
太阳表证,医反下之,利遂不止,表证尚在,喘而汗出者,此方主之。
病在表而下之,则虚其里,阳邪乘虚而入,故协热而利不止;表有头疼,发热恶寒,故曰表证尚在;里有热邪,故喘而汗出。表证尚在,故用葛根、甘草之辛甘以解表;里有邪热,故
引用:《医方考》葛根黄芩黄连汤
下载:《医方考》chm pdf 电子书 


《伤寒括要》葛根黄芩黄连汤

葛根 甘草 黄芩 黄连
太阳病.桂枝症.反下之.利下脉促.表未解也.喘汗.宜此汤.表未解者.散以葛根甘草之甘.里受邪者.清以黄芩黄连之苦.
引用:《伤寒括要》葛根黄芩黄连汤
下载:《伤寒括要》chm pdf 电子书 


《伤寒论》葛根黄芩黄连汤

葛根半斤 甘草二两(炙,味甘平) 黄芩二两(味苦寒) 黄连三两(味苦寒)
右四味,以水八升,先煮葛根,减二升,内诸药,煮取二升,去滓,分温再服。
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
引用:《伤寒论》葛根黄芩黄连汤方
下载:《伤寒论》chm pdf 电子书 


《医述》葛根黄芩黄连汤

前方理中加桂枝,而冠桂枝于人参之上;后方泻心加葛根,而冠葛根于芩、连之首。不名理中、泻心者,总为表未解故耳。补中亦能解表,凉中亦能散表;补中亦能散痞,凉中亦能止利。仲景制两解方,神化如此!(柯韵伯)
引用:《医述》桂枝人参新加汤、葛根黄芩黄连汤
下载:《医述》chm pdf 电子书 


《医宗金鉴》葛根黄芩黄连汤


葛根半筋黄芩三两黄连三两甘草(炙)二两
右四味,以水八升,先煮葛根,减二升,内诸药,煮取二升,去滓,分温再服。
【集解】
柯琴曰:外热不除,是表不解;下利不止,是里未和。误下致利,病因则同。一则脉微弱,心下痞□,是脉不足而证有余也;一则脉促而喘反汗自出,是脉有余而证不足也。表里、虚实,当从脉辨,况弱脉见于数下后,则痞□为虚,更可知也。故用理中之辛甘温补,止下利化痞□,,又加桂枝以解表。先煮四味,后内桂枝,和中之力饶,而解肌之气锐,是于两解中寓权宜法也。桂枝证本脉缓,误下后而反促,阳气内盛,邪蒸于外,故汗出也;热暴于内,火逆上冲,故为喘也;暴注下迫,故为利也。故君清轻升发之葛根,以解肌而止利;佐苦寒清肃之芩连,以止汗而定喘;又加甘草以和中。先煮葛根,后内诸药,解肌之力纯,而清中之气锐,又与补中逐邪者殊法矣。

太阳病,下之后,脉促胸满者,桂枝去芍药汤主之。若微恶寒者,去芍药方中,加附子汤主之。
【按】
若微恶寒者,当是汗出微恶寒方合。若无「汗出」二字,乃表未解,无取乎加附子也。
【注】
太阳病,表未解而下之,胸实邪陷,则为胸满,气上冲咽喉不得,息瓜蒂散证也。胸虚邪陷,则为气上冲,桂枝汤证也。今下之后,邪陷胸中,胸满脉促,似乎胸实而无冲喉不得息之证,似乎胸虚又见胸满之证,故不用瓜蒂散以治实,亦不用桂枝汤以治虚,惟用桂枝之甘辛,以和太阳之表,去芍药之酸收,以避胸中之满。若汗出微恶寒,去芍药方中加附子主之者,以防亡阳之变也。
【按】
上条脉促,喘而汗出不恶寒,下利不止,云属实热。此条脉促胸满,汗出微恶寒,不喘不下利,反属虚寒者何也?上条是里热蒸越之汗,故汗出不恶寒,阳实也,喘而下利,皆为热也。此条乃表阳不固之汗,故汗出微恶寒,阳虚也,即不喘利亦为寒也。
要知仲景立法,每在极微处设辨,恐人微处易忽也。今以微恶寒发其义,却不在汗出上辨寒热,而在汗出恶寒、不恶寒上辨寒热;不在脉促上辨寒热,而在脉促之有力、无力辨寒热。于此又可知不惟在胸满上辨虚实,而当在胸满之时满、时不满、常常满而不减上辨虚实矣。
【集注】
喻昌曰:此条之微恶寒,合上条观之,则脉促、胸满、喘而汗出之内,原伏有虚阳欲脱之机。故仲景于此条,特以「微恶寒」三字发其义,可见阳虚则恶寒矣。又可见汗不出之恶寒,即非阳虚矣。
程应旄曰:有阳盛而见促脉,亦有阳虚而见促脉者,当辨之于有力无力,仍须辨之于外证也。
沈明宗曰:误下扰乱阴阳之气则脉促,邪入胸膈几成结胸,但结满而未痛耳!故以桂枝汤单提胸膈之邪,使从表解。去芍药者,恶其酸收,引邪内入故也。若脉促胸满、而微恶寒,乃虚而局踖,阳气欲脱,又非阳实之比,所以加附子固护真阳也。然伤风下后之恶寒,与未下之恶寒,回然有别。而汗后之恶寒,与未汗之恶寒亦殊。
引用:《医宗金鉴》葛根黄芩黄连汤方
下载:《医宗金鉴》chm pdf 电子书 


《医宗金鉴》葛根黄芩黄连汤

葛根半斤 黄连三两 黄芩三两 甘草(炙)二两,而水八升,先煮葛根,减二升;纳诸药,煮二升,分温再服。
【集注】柯琴曰:外热不除,是表不解,下痢不止,是里不解,病因则同。一以微弱之脉而心下痞硬,是脉不足而证有余:一以脉促而喘,反汗自出,是脉有余而证不足,表里虚实,当从脉而辨证矣。弱脉见于数下后,则痞硬为虚。故用理中之辛甘温补,止痢消痞硬,又加桂枝以解表。先煮四味后纳桂枝,和中之力饶,而解肌之气锐,是于两解中寓权宜法也。桂枝证脉本缓,误下后而反促,阳气重,可知邪束于表,阳扰于内。故喘而汗出,痢遂不止者,是暴注下迫,属于热也。故君气清质轻之葛根,以解肌而止痢;佐苦寒清肃之芩连,以止汗而除喘;又加甘草以和中。先煮葛根后纳诸药,解肌之力缓,而清中之气锐,又与补中逐邪者殊法矣。又曰:上条脉证是阳虚,虽协热于外,而里则虚寒;下条脉证是阳盛,虽下痢不止,而表里俱实。同一协热痢,同是表里不解,而寒热虚实攻补不同。前方理中加桂枝,而冠桂枝于人参之上;后方泻心加葛根,而冠葛根于芩连之首。不名理中泻心者,总为表未解故耳。补中亦能解表,凉中亦能散表,补中亦能散痞,凉中亦能止痢。仲景制两解方,神化如此。
引用:《医宗金鉴》葛根黄芩黄连汤
下载:《医宗金鉴》chm pdf 电子书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 Archiver| 手机版| 小黑屋| 省事主 ( 豫ICP备12005511号-1 ) |Sitemap |

GMT+8, 2025-5-13 18:39 , Processed in 1.145894 second(s), 24 queries .

地址:郑州市·金水路88号院

客服:18010481027微信同号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