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启辅助访问      
切换到窄版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128|回复: 0

北方猪场的猪舍设计历史与未来发展趋势

[复制链接]

1

主题

2

回帖

39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399690
发表于 2022-12-1 15:24:2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猪舍建筑工艺是随着养猪科学技术进步而发展的,是养猪成败、维护人体健康、保护环境卫生的关键技术措施。猪舍建筑不仅要适合于猪的繁殖、生长发育、猪群健康的需要,还要满足于经济生产的需要,造价低廉、节省投资、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更不能忽视的是要有利于环境卫生,不污染大气、水源、土壤,使养猪生产获得更大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三大效益损害任何一条,都可称之为不良设计。
  猪舍建筑设计,也是随着社会的进步不断发展完善的,在猪舍建筑中,必须贯彻执行科学发展观理念。综合评定猪舍建筑设计的应用价值,全面评估其合理性和实用性。
  为了对猪舍建筑有一个大致的了解,现仅就我国北方地区上世纪50年代以来猪舍建筑工艺设计分别介绍如下。
  1 50年代及其以前的猪舍设计
  中国养猪的历史,很长时间是处于家庭副业的经济地位,即农谚所说:“养猪不赚钱,回头看看田”,养猪的主要目的是为了积肥,同时提供肉食,以求自给自足。这时的猪舍建筑很简陋,设施简单,不需严谨设计,无需很大投资,即节能又便于积肥,不污染环境。按现代的话说,是污水的零排放。这种猪舍(猪圈)往往设在场院的一角,挖一个坑,砌起矮墙,圈内高的部分是猪炕,加垫草供猪休息睡眠;下部是一个坑,供猪排粪、尿的处所,为积肥用。在猪圈坑里垫些碎草、泥土等与粪尿混合。
  这样的老猪舍,即可养母猪(带仔猪),也可以养肥猪。可根据养猪头数建成1个圈、2个圈或多个圈。
  2 50年代末60年代初的猪舍设计
  1955年后,农村出现了互助组和合作社,有些农村出现了小型养猪场。在原有一家一户建立小猪圈的基础上连成排舍,前面无窗开放或有墙有窗封闭,并有运动场。
  这种猪舍,多半采用干清粪,将猪粪送到积肥场,堆积发酵。冲圈污水可顺粪沟流入积肥坑。
  后来,随着养猪规模的扩大,猪舍内出现了双列式或多列式;猪舍屋顶,有单坡式、双坡式、钟楼式,半钟楼式等等。
  从1958-1961年间,随着群众性生产工具改革运动的发展,一时兴起将小猪场并成大猪场,曾一度大搞“猪食堂”,就是在猪场内各猪舍的中间地区建起了统一喂食的场所,各种猪统一到猪“食堂”就餐,“猪食堂”的饲料供给有了单独的机械化、自流化、自动化设施。
  3 60-70年代设备出现了“大岗圈”
  经过了合作化和人民公社化以后,农村经济也从个体经济发展到了小集体的联合生产,发展成了大规模集体所有制。这时的养猪场,猪舍也随着有了发展,猪舍面积加大,养猪的头数增加,猪舍的形式也有了一个较大的变化。在京津地区出现了“大岗圈”。该圈的特点是“公母猪,仔猪、肥猪多饲养在同一猪舍内;无运动场,猪只不运动;拴系饲养;饲料配置,仍以青粗为主,适当搭配精料”,营养不完善,不均衡。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 Archiver| 手机版| 小黑屋| 省事主 ( 豫ICP备12005511号-1 ) |Sitemap |

GMT+8, 2025-5-5 13:09 , Processed in 1.163603 second(s), 24 queries .

地址:郑州市·金水路88号院

客服:18010481027微信同号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